查看原文
其他

甲子“华”章 | 他们口中60年代的华大是什么样?

华侨大学 2020-09-01
编者按

会通中外,成就六秩基业;并育德才,谱写甲子华章。


2020年,我校将迎来建校60周年华诞,六十载栉风沐雨,弦歌不辍;廿余万桃李芬芳,享誉五洲。


为了更好地聚焦学校60年的奋斗历程,即日起将陆续推出“甲子‘华’章”系列推文,共忆峥嵘岁月,再谱时代新章。



“我可以把这些老照片捐给校史馆,但能不能让我先拍几张照片作留念?”


4月18日,在泉州老校友座谈会上,中文系1965级校友林玉莲抚摸着手中的老照片,眼里充满不舍。


座谈会现场

身在四海,情系母校。此次座谈,十余位泉州老校友畅言一室之内,追忆六十年之外,热情而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他们自发从家里带来珍藏多年的有关母校的老物件,有些甚至是特地从外地寄过来的。


作为华大建校初期入学的学生,回忆当年的大学生活,令老校友们难以忘怀的除了建校时的艰苦奋斗,还有老师的情深义重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亲相爱。对他们而言,华侨大学不仅是母校,更像是母亲——激励他们积极向上,教会他们为人处世,影响他们的一生。


“韦悫校长送了我一本英汉字典”


尽管已过去半个多世纪,老校友们还记挂着恩同父母的老师,怀念着同学间的和谐相处,难忘初来华大时的感动。


土建系1965级校友游英华对韦悫代理校长印象深刻。华大建校初期,校长廖承志在中央部委身任要职,为了办好这所培养华侨子女的综合性大学,中央派来了德高望重的高教部副部长韦悫先生担任华侨大学代理校长。“七十年代,韦悫校长要调回北京工作。临行前,我陪着韦校长到泉州罗克照相馆拍了一张个人照,并帮校长整理他的书籍等物品,韦校长就送我一本英汉字典表示感谢。”游英华说。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提到韦悫校长,他用得最多的词是“平易近人”。那本老字典他也一直用心保管着,现在打算捐给母校校史馆珍藏。


韦悫代理校长

游英华校友及其捐赠品


学校新办,有些教学楼没建好,部分专业的同学被安排在其他学校寄读。医疗系1962级校友郭芹梅是华大医疗系第一届学生,她先后在厦门医学院、福建医学院寄读,但她说:“我们虽然没能在泉州校本部上学,但学校依然关心我们,谢白秋副书记就经常到我们寄读的学校看望慰问我们,学校还专门派了两位老师去照顾我们。”


医疗系62级郭芹梅


“孙绍振老师是有才气的,前阵子还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他。还有沈剑云老师,他讲课非常幽默,我们听得很陶醉。”提及老师,林玉莲露出了笑容,政治系1964级校友郭景仁也非常动情:“刚到华大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班主任老师就住在我们宿舍区,和我们打成一片,他们都很年轻,对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非常亲切。


政治系64级郭景仁


“一下汽车就有学长学姐亲自来接待,帮忙搬东西,让我觉得很暖心、很安心。”这是林玉莲对华侨大学的第一印象。“同宿舍的都互相关爱,有谁病了,其他人都非常主动,不需要你第二句话,自然而然就有人给你打热水、打饭。”说起在华大的读书时光,林玉莲无比怀念。


中文系65级林玉莲


初创时期的华侨大学,98%以上的学生都是归侨青年,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地方,但是却亲密无间。“同学们的家人都在外面,来了华大之后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数学系1962级校友陈秋菊欣慰地笑道,“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我们还保持密切联系,感情淳朴真挚,真是比亲人还亲。”


同学们不仅相互之间关系亲密,和学校附近的村民也有很深厚的感情。郭景仁还记得班上有个叫陈天赐的同学,“每次稻子熟了,他都会邀约我们,放弃休息时间,主动帮助农民割稻”。陈秋菊则回忆起一件事:“有一次村里突然火灾,全班同学一股脑儿都冲出去帮忙,有的拿水桶,有的带脸盆,积极投入救火的行列。”


“9个志愿,我前8个填的都是华侨大学”


当时高考9个志愿,我前8个填的都是华侨大学,报了数学、物理、化学这些专业。”陈秋菊说。


1953年,10岁的陈秋菊毅然决然离开父母,离开印尼,和姐姐、哥哥、弟弟一起回国读书。她从小成绩优异,初中高中都是保送生,还跳过级,本来有条件去北方深造,却对华大情有独钟。“我们福建的孩子都喜欢华大,我哥哥也是非要考华大,并在1963考入华大土建系。”


“华大是专为我们归国青年办的。我们都是一批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离开父母,离开家,拿一个背包就回来了。”数学系1963级的蔡玉珍也感叹。


数学系63级蔡玉珍


在华大,陈秋菊曾担任班级团支部副书记,带领同学们种树、挑土、挖游泳池。“大家每天都是全身泥土。”回忆当年建校劳动的经历,她感慨,“华大教会了我们艰苦奋斗,有意识地培养我们与劳动人民的感情。由于与农民感情融洽,当地农民常常会给我们送来龙眼、花生等。”


数学系62级陈秋菊


我们在华大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要求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归侨青年而言,‘劳动锻炼’是必须过的一关。”郭景仁也是印尼归侨,同样对当年的劳动经历记忆犹新,“毕业以后我陪海外乡亲来华大参观,都会告诉他们,学校大道两边的一排排树都是我们种的。”如今,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想到自己的孩子已从华大英语系毕业,郭景仁觉得无比自豪。


“学校每周都会留一个下午的时间进行劳动,每个班级划分一块区域负责种树、培土、浇水之类的事务。”林玉莲记得自己入校时,学校仍然在建设中,那段劳动时光也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在建宁分校时,也参与了分校的建校劳动,去的时候连澡房都没有,大家自己动手修建。”


初创时期的华侨大学,百废待兴,条件艰苦,学生们却依然留下了温暖的回忆——“华大的宿舍在当时是最好的,而且学校特别照顾我们,男生宿舍每一层楼都有洗澡间,女生宿舍每两间之间就有一个洗澡房。”“食堂不限量供应餐食,根据大家需求,吃多少就做多少,不浪费就行。”……


“华侨大学成就了今天的我”


自华大毕业以后,这些老校友有的进工厂,有的去农场,有的当教师……但不管在哪个岗位,他们都兢兢业业,当好螺丝钉,发扬华大人的团结拼搏精神,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为母校争光。


化工系1962级校友骆照中被分配到工厂,“到第一线当工人,经常三班倒,自己烧锅炉,自己拉煤,什么都是自己动手。”他很庆幸在华大学习期间掌握了基础知识、练就了实际操作技能,使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化工系62级骆照中


外语系1965级校友黄奋建则和班上13个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位于沙县的军垦农场。“一个人要耕三亩地,因地处偏僻,蚊蝇、蚂蟥和毒蛇随处可见,一不小心就爬到你旁边。”即使每天起早摸黑去田间劳动,他们也从未叫苦叫累,而是默默坚持了下来,“我们班的同学在劳动锻炼期间,能干活、肯吃苦,所以几乎都评上了积极分子。”


外语系65级黄奋进及其捐赠四枚徽章


林玉莲和陈秋菊经历相似,都在农场受过锻炼,当过老师,并因符合女性、无党派、知识分子、年轻、归国华侨等条件,都被提任县(市)级领导干部,分别担任德化县和安溪县副县长,尔后又担任泉州市政协副主席。对华大,她们有着说不完的感谢。“当时各级党委和政府着力培养归侨干部,实际上就是对我们华侨大学学生的一种肯定。华侨大学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素质教育与扎实的知识基础,才成就了今天的我。”林玉莲说。


政治系62级魏献国

外语系65级邹月姜  

 医学系65级胡桂莲



医疗系62级庄美华


转眼近六十年过去了,老校友们对华大的感情只增不减——“一有空就回母校逛逛,也会通过网络关注华大的动态和消息。”“每年都去看看当年栽下的那些树,跟我们很像,在华大母亲的栽培下茁壮成长。”“任何时候,我们都会维护我们的母校——华侨大学。”……



近期热门


甲子“华”章 | 华侨大学广州老校友回忆建校初年侧记

一周华园新闻速递(5.6 - 5.12)

超过四十种!这些家乡美食我在华大都能吃到

华侨大学150位香港学子获香港青少年教育基金会李圣根教育基金资助

华侨大学易班 | 一起来"易"探究竟

重磅!华大又双叒叕发布蓝皮书了!


华侨大学

新媒体工作室


文字:侯斌斌 陈宇忻 危乔巧

图片:张彬 侯斌斌

编辑:杨嘉婧

责任编辑:蔡君韬

监制:温雅彬


转载须私信后台

并注明来源「华侨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