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 | 只此青绿,华园助力!
今天是第44个植树节
你对华园绿植了解多少?
对一棵树所创造的绿色价值了解多少?
又是否清楚华大为实现“双碳”目标
贡献了多少力量?
快跟随小编的步伐来一探究竟吧!
目前
两校区共有约一千亩绿植
除了美化校园之外
这些绿植也守护着华园的健康
它们每天吸收近67000公斤的二氧化碳
一棵树
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
目前
由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
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
我国于2020年向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
CO₂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华大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
攻坚克难、不断创新
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着华大力量:
10%、66%、350余亩、51.8万吨
......
这些数据代表着什么呢?
来跟小编了解一下吧
66%
目前
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最佳技术选择之一
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荆国华教授团队
多年来致力于新型CO₂吸收剂的开发
缓解高腐蚀、降低捕集成本
突破产物粘度高、难再生等新的瓶颈
研发出新一代的相变吸收剂
实现再生能耗从3.8 GJ/t CO₂
降低至1.29 GJ/t CO₂的突破
CCUS技术及主要类型示意图
荆国华教授团队这一突破
助力我国CCUS技术
碳捕集再生能耗降低66%
同时,团队与清华大学
福建龙净环保有限公司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国家工程中心等
科研单位签约合作
进一步推动CCUS技术落地
350余亩
红树林是全球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而泉州湾原生红树林不足300亩
郭沛涌教授团队扎根地方
承担退化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
在泉州湾筑起350余亩“绿色长城”
团队依据恢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研究不同红树植物生长特征
筛选出了适宜的湿地红树林植物群落恢复模式
通过工程示范
推广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
充分发挥红树林湿地固碳作用
增加碳汇,修复生态
服务地方企业,推动建设“美丽泉州”
51.8万吨
你最喜欢牡蛎的哪种做法?
油煎、盐焗、清蒸......
除了烹饪,牡蛎壳还有大用处!
罗专溪教授
对牡蛎壳进行优势耦合
制备低碳、高效的土壤复合调理剂
解决海洋养殖业、农林种植业废弃物处置痛点
同时增加碳固定,促进土壤环境健康
获得福建省中科院STS项目
厦门市科技重点研发项目
福建省引导性项目等科技经费的支持
每年牡蛎从近海移出碳的数量高达51.8万吨
约等于增加造林面积1.26万公顷
随着技术突破
这个数字会更加惊人
10%
秸秆是当今世界重要生物质能源
中国近十年每年生产8亿吨的秸秆
如何让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发挥最大效益?
相关团队
以秸秆等农村剩余物为原料
探索生物质热解气化供暖
突破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过程的关键技术
推动降低每年的生物质废弃量
利用生物质制备能源是
缓解能源危机及资源短缺、治理环境污染、
实现“碳中和”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6776万元
华大围绕国家“双碳”、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
汇聚高水平创新团队
调整优化相关专业、学科建设
加大科研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
近五年来化工学院相关团队
取得科研经费超过6776万元
其中
国家级课题经费达到了2321万元
为绿色发展、生态保护贡献华大智慧
在相关领域努力的华大人还有很多
向他们致敬
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
华大人
一直在路上
……
往期回顾
年轻博士如何产出高水平论文?他是个榜样!
教室里见到你,感觉真好!
春风,如你!
教育部首批,华大+1!
- 华侨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
海报设计:丘雯钰
采写、编辑:赵麟婷、丘雯钰
责任编辑:侯斌
审校:刘沛
监制:吴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