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荣誉!
为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华侨大学设立“大学生标兵”,奖励在道德品行、专业学习、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社会工作、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或有其他特殊贡献,产生良好社会影响并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学生个人或团队。这是华侨大学学生校级最高荣誉。2024年,有10名同学和6个团队获评华侨大学“大学生标兵”,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
2024年
华侨大学“大学生标兵”
(个人)
(团队)
沈洋
统计学院/数量经济研究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沈洋入校以来,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努力。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积极参与党组织学习交流讲座,热心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及爱国主义活动。在学业方面,他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综合成绩始终位列年级前茅。在日常生活中,他时刻保持着对研究工作的高度热忱,善于团结和帮助同学,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沈洋结合经济统计专业知识深耕环境经济学和数字经济学前沿领域,近三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先后在Journal of Innovation & Knowledge(IF:18.1)、Resources Policy(IF:10.2)、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IF:12)、《经济纵横》《宏观经济研究》等SSCI、SCI、CSSCI收录的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数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前1%)/热点论文(前0.1%)。担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conomic Change and Restructuring、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等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他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侨英街道、厦门市卫健委和思明区统计局等企事业单位的横向委托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报告写作经验。他多次参与国际性专业学术研讨会作英文汇报并获优秀论文奖,2023年12月又收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林元正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林元正本硕博都在华大就读。多年来,他围绕重型移动机械节能减排的重大产业需求,专注于电液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先后深度参与日本Hitachi、华南重工、厦工等国内外产学研合作项目。在长期不断努力下,林元正提出了多项高效电液传动构型及控制方法,创新性解决了电液动力总成变转速关键难题,显著提升电动工程机械整机节能性,累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5项、国际专利2项。
2024年1月,因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突出,林元正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创新成果优秀奖,该奖项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面向中国产学研界协同创新的最高荣誉奖项。此外,他的研究成果还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三等奖。
林元正还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曾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队参加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最终收获202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和第九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4年4月,作为学生代表赴香港参加 “国际创科展”,为国内外专家介绍“电动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科技成果及产业转化情况。
陈静甫
“如果想得到你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那么就必须付出你从未有过的努力。”这句话一直深深影响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陈静甫。科研这条路总是充满荆棘和挑战,科研尝试上的一次次打磨让陈静甫深刻明白自己基础比较薄弱,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功。他每天坚持文献阅读、实验尝试,享受繁忙的科研生活,享受每天都有收获的快感。经过三年多的厚积薄发,陈静甫成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Photonic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一区SCI论文3篇,参与发表SCI研究论文10余篇。
因为成绩优异,陈静甫在华大就读硕博期间收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侨大学优秀学生、华侨大学学术达人等荣誉,并多次在国内外会议上进行口头汇报以及墙报汇报。
王美钰
旅游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美钰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与创新管理和民宿旅游管理。她潜心研究,敢于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饱满的热情和韧劲投入科研,攻克一道道难关,创新发展中国本土创新管理理论。博士期间,王美钰已在Tourism Management(IF:12.7)、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IF:10.0)、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IF:9.0)、《南开管理评论》(IF:8.8)、《旅游学刊》(IF:5.3)等高质量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篇,其中10篇被SSCI收录,3篇被CSSCI收录。
王美钰积极参与团队的7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培养了丰富的科研项目和实地调查经验,能独立高效地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在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过程中,王美钰积极响应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号召,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组织和攻关,服务遗产旅游地文化传承保护、创新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社会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校期间,王美钰积极进取,学习勤勉,培养了扎实的管理学专业功底,博士课程成绩优良率达到100%,获华侨大学优秀学生、博士学业一等奖学金、卓亚优秀学生奖学金、承志英才优秀新生奖学金等荣誉奖励。
吴建颖
抱着求知的初衷和对学科的热爱,土木工程学院 2021级硕士研究生吴建颖来到华侨大学,加入市政工程系邹景教授课题组,开始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
在科研工作上,吴建颖身为课题组学生负责人,以身作则,搭建起老师与组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校期间,吴建颖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各领域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科研工作能力。参加2023年首届城市健康和新污染物防空预警与治理研讨会,并作报告交流。
经过硕士阶段的刻苦学习,吴建颖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目前,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水处理行业知名学术Top一区期刊上发表3篇SCI论文,是土木学院市政系第一位以一作身份发表3篇TOP一区期刊论文的硕士研究生,其中1篇SCI论文发表于水处理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Nature指数源刊,IF:11.4)。此外,吴建颖还有1篇发布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5.1)的Top一区论文已经修改回期刊编辑部进行二审。他还作为共同作者在水处理行业知名学术Top一区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篇。
曾攀
医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曾攀的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智能计算。硕士就读期间,他积极进取、勤奋好学,收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华侨大学研究生优秀学生、研究生学术达人等荣誉和奖励。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曾攀掌握了扎实的医学和工学知识,在TVCG、CIBM、Molecul-es、SPAA、UMB、ASID、IET ICETA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9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SCI一区顶刊论文1篇,SCI二区顶刊3篇,SCI二、三和四区各1篇,EI会议论文2篇。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在理论学习之外,曾攀积极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以及Kaggle等学科竞赛,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第二届中国高校大数据挑战赛一等奖、福建省“互联网+”省赛银奖等多个校级以上奖项。他也积极参与导师主持的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使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他还担任学院第八党支部的支部书记,通过在党课中加入有趣的内容和活动,为党支部申请到了校级立项,并与支委协作组织了多个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
萧荷汶
来自马来西亚的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萧荷汶不仅在学术领域深耕细作,收获福建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等荣誉,更在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推动中马文化交流的使者。
从2023年到2024年,萧荷汶在马来西亚的诗巫和古晋举办了三场以传播中国大漆文化为主题的宣讲活动。2024年2月,她策划并举办了“以艺为桥”中马建交50周年“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展览。这次展览不仅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更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未来,萧荷汶还计划在马来西亚槟城、马六甲策划并举办更多的展览,希望把中国的传统艺术传播给更多的人,并继续推动中马乃至更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
黄超
2023年6月,体育学院2021级学生黄超通过学校选拔,成为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参赛运动员之一,并在8月举办的全国赛中取得了男子丙组(高水平组)3000米障碍第四名的成绩,创造了体育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的最好成绩。
随后,在2023年11月举办的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黄超又以9分25秒56的成绩取得大学生男子甲组3000米障碍赛亚军,为福建代表团摘得一枚银牌。
作为一名学生运动员,黄超很珍惜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机会,并希望自己能更加出色,继续为学校增光添彩。
林诗于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马来西亚留学生林诗于在华大就读的三年时间里,以短视频、微博客(vlog)为媒介,在Instagram、Facebook、YouTube、小红书、抖音平台上向全球观众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留学生活,共创作800多期视频,个人账号积累粉丝7.5万人,累计播放超过500万次。她以个人影像创作促进中马文化交流的故事,受到中国新闻网、厦门卫视等主流媒体报道。
除了自媒体实践,林诗于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助力侨乡文化传播。她在2023讲好中国故事-来华留学生“对外文化贸易”人才选拔赛中获得文化互鉴友好奖;所在团队获第九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所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侨遇——数字技术赋能侨乡文旅推广公益创业项目》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所参与的“追寻领袖足迹,赓续中华文脉”团队获2023—2024学年全省大学生寒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华侨大学“逐梦海丝”2024年寒假学生海外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荣誉。
梁凯博
怀着对未来和学术的向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学生梁凯博自大一下学期便主动联系学院孙伟海老师,申请加入实验室,开启“科研生涯”。
经过多年的挑战探索,梁凯博心中梦想的种子逐渐发芽、生长,并结出“果实”:自大一以来,她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作为第一负责人带队参加“挑战杯”,其所在团队成功获国家级大学生科创立项;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获国赛三等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二区、北大核心期刊论文2篇。目前,梁凯博已保研至天津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作为班级第一批发展的党员,梁凯博在大学四年间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她积极投入核酸引导、快递消杀的志愿服务中,认真参与一对一学业帮扶活动,坚守岗位,冲锋在前,一点一滴践行党员的使命与责任。
华侨大学舞龙队
华侨大学舞龙队成立于2013年,目前由体育学院本科以及研一、研二境内生组成。在教练的带领下,队伍一直秉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将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落到实处,遵循“以老带新”的传统训练模式,多年来以较高水平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比赛,并取得显著成绩。
在2023年8月举办的第15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舞龙项目)上,华侨大学舞龙队以突出表现收获丙组(高水平组)团体总分第一名、舞龙自选套路第二名、舞龙规定套路第二名、传统舞龙第三名的好成绩。体育学院教师肖洪波获“体育道德风尚奖教练员”称号,研究生周辉智、刘小雯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员”称号。此外,我校还获颁“突出贡献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队”。
侨遇团队
新闻与传播学院侨遇团队是一支致力于助力侨乡文化海内外传播的学生队伍。
2024年寒假,时值中马建交50周年,团队发挥侨生在地化优势,组建马来西亚实践团参与“逐梦海丝”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走进马来西亚的国际组织、博物馆、华人社区等地开展调研实践,深入探寻“送王船”“郑和文化”“峇峇娘惹”“拜天公”等中马海丝文化,旨在为中马海丝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发展现状提供可行建议与方案。
团队成员发挥专业所长,以镜为媒,拍摄相关文化专题纪录片,记录中马两国联合申遗后首次线下举办的大型送王船盛典,探寻文化交融下独具特色的“峇峇娘惹”村,“追逐”文化传播者郑和的海丝足迹,拍摄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衍生出多样化文化风貌的拜天公习俗。相关视频在各大平台播放,切实助力中马海丝文化传播。
过去一年,侨遇团队获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赛银奖,被评为福建省大学生寒假主题社会实践优秀实践团队。
侨行丝路团队
法学院侨行丝路团队是通过趣味化、本土化的文化课堂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项目团队。三年来,团队以文化融入为切入点,基于中华文化在东南亚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针对其文化媒介使用行为习惯、文化接受意愿、海外主体传播困境等问题开展了七轮实地传播调研。
在一轮轮的出海传播、实践调研中,团队形成一条完整的传播效果可自我提升的公益闭环。截至目前,团队志愿者人数达237人,境外生占比70%,精准服务东南亚青少年6614名,与46所学校、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网络,联合培育“一带一路”优秀人才20余人。团队的调研作品和传播故事获9位专家学者推荐、14家机构认可采纳,相关事迹获23家境内外媒体跟踪报道。
团队成果 《文化融入与民心相通:面向东南亚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基于非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的实证调查》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此外,团队还收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铜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业竞赛全国一等奖等。
“芯”想“石”成——
半导体切割技术领航者团队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芯”想“石”成——半导体切割技术领航者团队在科创赛事中披荆斩棘,勇攀高峰,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银奖、第九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十三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
在科研与竞赛的征途上,“芯”想“石”成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团队负责人施嘉怡成功申请三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为团队的技术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团队成员朱志怡不仅获2023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科技创新交流营暨机器人大赛三等奖,还作为第一作者成功申请两项发明专利(均已授权),并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团队成员陈斯琳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并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这些荣誉与成果,不仅是团队成员们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团队整体实力的展现。
光明之城
“山海相连,黔情永筑”实践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统战部帮扶任务、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在学校支持下,建筑学院光明之城“山海相连,黔情永筑”实践团连续三年奔赴布依古寨——贵州省望谟县新屯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三年坚持,团队充分挖掘布依文化,坚持一村一色,开展乡村规划、建筑改造、文化传承等实践,实现多个成果落地,为新屯古寨申报4A级景区打下坚实基础:利用无人机建立乡村三维模型数据库;提出简约、实用、美观的方案,实现与当地生态、文化协调发展;设计涵盖工作室、会议室、图书小吧的乡村客栈,并捐赠书籍200余本;复原损毁三百余年的布依古迹——九重堂,保留和延续民族历史文化;绘制古寨旅游地图,便捷旅游服务;设计文创产品、卡通人物和村庄标识,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目前还有提出“印象新屯——悬崖上的布依寨”村域规划设计以及布依体育公园等部分设计成果正在持续推动落地。
团队的帮扶工作得到望谟县、新屯街道“用心、用情、用力、用功”的高度评价和村民的热情欢迎。望谟县乡村振兴项目入围国家乡村振兴局指导的“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团队的作品成果也受到业界肯定,2年内获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优秀本科毕业设计、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金奖、校级优秀毕设等荣誉,有力促进学院专业融合和学科发展。
星语音梦——“AI赋能音乐疗愈”
大学生心理服务项目团队
工学院星语音梦——“AI赋能音乐疗愈”大学生心理服务项目团队旨在用“音乐疗愈”这一创新性心理辅导方式来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团队主要通过“接受式音乐疗法”“参与式音乐疗法”“再创造式音乐疗法”等技术手段,融合AI、元宇宙、5G直播间等智能技术手段,帮助有压力的大学生在舒适和快乐的氛围下调节情绪、管理压力,促进学生在大学这一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完成“成长-成人-成才”的蜕变,从而达到心理护育、审美教育和人格培育的多重目标。团队立足于心理学、音乐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属性,主要服务三类人群:一是面向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提供防治性心理帮扶;二是面向全体大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建设;三是立足学校的“侨校特色”,展开境外学生的跨文化融合心理活动。
作为一种安全性强、接受度高、达成度快、推广性强的新型朋辈互助心理辅导方式,团队事例入选福建共青团官方刊物《福建青年》,项目受共青团中央邀请出席第七届志愿服务交流会并作推介分享。团队于2024年3月获评全国高校学生会组织“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交流展示活动全国“精品项目”“最受同学欢迎项目”等荣誉,志愿服务品牌获泉州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福建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并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多次获省级媒体报道。
往期回顾
启动!
华大退役士兵卢晓强:戎装虽换 初心未改
校党委书记徐西鹏讲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华侨大学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暨老党员座谈会
资料来源:学生资助中心
文字整理:刘沛
设计:唐嘉欣
编辑:陈妤柔
责任编辑:魏琳瑛 蔡君韬
审校:刘沛
监制:吴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