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文化会客厅:近现代档案中的虹口与世界”高端论坛举行

文化虹口 2021-11-15


站在白玉兰广场20层俯瞰北外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感叹:好久没来,没想到这么多高楼!


10月30日下午,“世界文化会客厅:近现代档案中的虹口与世界”高端论坛举行,逾20名国内外学者参与。


逾2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论坛


地处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与陆家嘴、外滩构成黄浦江畔的“黄金三角”,北外滩的开发正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强说,随着北外滩开发建设提速,希望可以借助专家学者的研究,讲好虹口故事,展示北外滩在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陈引驰表示,中心今后将围绕北外滩区域与虹口区展开深入合作。


圆桌会议现场


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中,有不少人在虹口出生、长大。陈子善儿时曾在霍山路幼儿园就读,那里曾是犹太人曾集聚的地方,还住着不少印度人。后来,他们一家搬到东余杭路943弄名为“柳荫小筑”的弄堂里。夏天在弄堂口乘凉,他会给小伙伴们讲《西游记》《水浒传》《隋唐演义》《七侠五义》的故事。“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存好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是非常大的挑战。北外滩的历史亮点、文化亮点应当深入挖掘、大做文章。”陈子善说。


在北外滩眺望浦东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作家殷慧芬都出生在虹口。李天纲指出,北外滩曾是上海开埠以来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也是近代中外文化的交融之处。“虹口曾经五方杂处、华洋杂居,这里是上海的一片故土,是大家生息繁衍、魂牵梦萦的地方。”


虹口港老照片


虹口曾经的三角地菜场,留在殷慧芬的童年记忆里,她曾在菜场楼上的峨眉路第二小学读书,每天和同学们在菜场的大楼梯上上下下,目睹丰富的上海市井生活。“我们要多跟现在的年轻人说说老虹口的历史,不能让记忆消逝,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同仁医院旧址


在城市飞速的发展变迁中,如何留存历史和文化记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虹口区档案馆副馆长王启元介绍,《“关于北外滩的记忆”》丛书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期包含《虹口港》《乍浦路》《武进路》三本书。


《字林西报》1918年的北外滩


丛书记述曾经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名流、学者、政治家等。他们或在这里开拓城市社区,或在这里开办实业,或在这里办学办医院,为近代虹口城市发展做出过各自的贡献。书中选配多幅历史图片,古今对比,文图对照。“希望丛书可以从历史中挖掘更多虹口与世界的联系,让更多人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有温度。”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天马行空设想,利用数码建模的方式留住北外滩的历史记忆。去年,巴黎圣母院失火令全球民众痛心。据媒体报道,电子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中精致的巴黎圣母院建模或许能为其修复提供指导。郁喆隽说:“我们也许可以从一栋楼、一条街开始,建造一个虚拟的北外滩。用户可以选择穿越至上世纪20年代或者30年代,甚至把整个北外滩的历史串联起来。解决私人记忆和物理空间的矛盾,这将是面向未来的一条路。



信息来源: 上观新闻



推荐阅读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公布,自明年1月1日起施行

长三角地区首家省级美术馆行业组织——上海市美术馆协会成立了

虹口这些“美好生活”空间需要你的助力!快去投票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