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馆长、舞者不同视角“还原”李白形象 上海市委党校“馆长学者三人谈”活动举办

文化虹口 2021-11-09

REMEMBER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主人公李侠的这句台词感动了无数观众,展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光辉形象。9月13日上午,上海市委党校“党史百年:馆长学者三人谈”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举办第六场论坛,以“上海城市地下斗争中的共产党员”为主题,以李侠的原型之一烈士李白为典型案例和切入点,分析和认识上海城市地下争斗的复杂性,学习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



李白是如何走上从事地下电台的道路的?工作时,他是什么时间发报的?又是如何掩护电台、维护电台的?李白与夫人裘慧英是如何结识的?她在李白工作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此次论坛邀请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赵大朋,李白烈士故居名誉馆长吴德胜,和市青联常委、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兰芬”的扮演者朱洁静,三人对谈,以不同视角尽力还原李白人物形象。


上海有着丰富地下斗争的历史,见证了党的地下斗争的各个历史时期,涉及到党的地下斗争的各个领域、各种方式。“电台非常符上海地下斗争的隐蔽性和特殊性的特征。”赵大朋介绍,192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地下电台。当时,整个斗争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全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利用电台开展工作是革命斗争的迫切需求。“在中央特课张沈川、李强等同志的努力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从几乎一穷二白,到1929年实现了第一部电台在上海诞生,开启了党在上海地下电台的历史。”


“1937年10月10号,李白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在上海近12年,秘密电台设置过6个点,位于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是最后一个点,也是李白和裘慧英在上海解放前的最后三年生活工作和被捕的地方。”李白烈士故居名誉馆长吴德胜说,当时,黄渡路这个点离国民党的警备司令部直线距离只有200米,整个弄堂里大部分都是国民党军官,冒着风险忘我工作。“收报员苏采青曾跟我回忆李白,说上海台这位同志发报态度又好、手势非常熟练,党中央电台的报务员非常希望收听上海台的信号。”


△ 李白烈士故居(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


李白到上海的两年后,上海党组织为了更好地掩护李白的身份,决定派纺织厂女工、共产党员裘慧英,以夫妻名义配合他工作。基于共同的理想和信仰,两人在相处中感情不断深化,一年后结为革命夫妻。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朱洁静演绎的“兰芬”就是以裘慧英为原型,“作为演绎者,在揣摩人物的时候,裘慧英和李白的故事仿佛在我们身上重合。70多年前,也许他们就是像我们一样的同龄人。深入研读他们的故事,更是会被他们在白色恐怖下相互支撑、共同斗争的情谊所感动。”据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曾先后荣获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迄今已演出了近300场,巡演过了30多个城市。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者、馆长、舞者,通过三人谈的形式,将红色故事、红色资源进行深度结合和内涵拓展,赋予课堂延伸性和丰富性。”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梅丽红表示,上海市委党校积极创新党史学习的方式方法,把红色文化和上海红色资源引进课堂,“馆长学者三人谈”活动是一次探索尝试,今后还将进一步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她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坚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希望党员干部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做出这个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新的成绩。


据了解,围绕牢牢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坚持“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搞活教育形式,生动鲜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上海市委党校在主要培训班次推出“党史百年:馆长学者三人谈”系列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活动邀请了上海市主要红色场馆馆长讲述,配合专家学者解读,以“三人谈”的对话模式,形成知识和内容相互补充和支撑,全景式展现党史当中的重要人物和细节。截至目前,活动已开展6场活动,受到学员和各界的良好反响。


信息来源:东方网



推荐阅读

虹口这些地方的栾树花开,灿若星河,一起在线赏

地铁新游法!20位上海社科大师纪念地等你来打卡

这些虹口老建筑的诗意等你来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