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教育报》两版篇幅刊发学校70年成就巡礼

东林新媒体 东北林业大学 2023-08-31


6月10日

距离学校70周年校庆还有30天

《中国教育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

以《扎根黑土育栋梁》为主题

报道了我校70年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文章从“筚路蓝缕、砥砺七秩”“党建引领、凝聚力量”“立德树人、担当使命”“躬耕学术、溢彩流光”“丹青锦绣、助力生态”“薪火相继、再铸辉煌”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学校从只有两个系、百余名师生白手起家到20万余名毕业生绿满天涯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学校与绿色发展同行、与生态文明共彰,为祖国林业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2022年,正是东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东林”)建校70周年。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东北林业大学的林业工程、林学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70年峥嵘岁月,70年玉汝于成。从只有两个系、百余名师生的白手起家到20万余名毕业生的绿满天涯,走过70年光阴的东北林业大学始终背倚莽莽林海、扎根悠悠黑土,以其生生不息的意志品质和锲而不舍的拼搏努力,携绿色发展同行,与生态文明共彰,为祖国的林业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东林力量。

筚路蓝缕 砥砺七秩



东北林业大学地处林业大省黑龙江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前身东北林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首批高等院校之一,与新中国建设发展的进程同步,与祖国林业事业的发展血脉相连,在70年的岁月中谱写出一曲雄壮激昂的奋进之歌。
源出两脉,聚沙成塔。1952年7月,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国家以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建立了东北林学院。为了国家的林业教育事业,一支百余人的师生队伍惜别江浙水乡、西子湖畔,义无反顾地与黑土地上的师生会聚。从此,在哈尔滨这片沃土上,一座源远流长而又革故鼎新的学府巍然伫立,一群学高身正而又志向高远的学者耕耘探索,开启了新中国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建校伊始,创业维艰。“一穷二白”是学校成立之初最为真实的写照,可是艰难困苦永远吓不倒坚强无畏的东林人。首任院长,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刘达胸有丘壑、高瞻远瞩,带领第一代东林人以“拓荒牛”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的使命感,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建设历程。学习外国先进办学模式、引进优秀师资、进行教学改革、建设基础设施、选定实验林场、培养急需人才……东林的前辈建设大楼、培育大师,奠定了今日东北林业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刘达先生


艰辛砥砺,苦难辉煌。学校在曲折中前进,在坎坷中探索。1968年12月到1973年6月,学校迁往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林区,教师也分散到各个农场参加劳动。曲折的办学历程,磨砺了东林人不畏艰险的勇气、坚毅执着的精神和探索学术的毅力。在此期间,“模拟样地森林抽样调查法——全距法”“杨树单倍体花粉植株的诱导和培育”等一批后来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的科研项目进行实验并取得了成果。


开创新篇,成就卓著。改革开放后,国家建设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历史性转折。学校融入改革大潮,各项发展驶入快车道。1985年,经国家批准,东北林学院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开启了学校建设的新篇章;2000年,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学校归属国家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学校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10年,学校实现了部局、部省重点共建;2011年,经过不懈努力,学校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学校再次入选“双一流”。



1985年,东北林学院正式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


林苑韶华,撷英播芳。1952年,成立之初,学校只有2个系,4个专业。如今,学校已经建成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19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68个本科专业、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7个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类别。已有20万余名东林毕业生工作于五湖四海,绿满天涯,绿叶成荫。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立校之本、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路、以服务社会为办校之基、以传承创新为优校之略、以特色办学为兴校之源,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奏出了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


党建引领 凝聚力量



几经磨砺,一往无前。走过70年的光阴,学校愈发明确:党是全校师生的主心骨,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定盘星”。正是有了党的领导,学校才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凝聚起东林人奋进的磅礴之力。
同心协力,共建校园。建校初期,南方教师从人间天堂的美丽杭州到塞外风寒的冰城哈尔滨,没有教学楼、没有宿舍,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他们以“听党召唤、服从大局”的“北迁精神”热情建设学校。东林人组成工程队,自己动手,在杂草丛生、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建成了清幽秀丽的校园。“北迁精神”奠定了东林气质,融入东林血脉,让一代代东林人始终秉承“听党召唤、服从大局”的精神,为祖国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倾心尽力、任劳任怨。
前瞻布局,本固枝荣。1958年,学校党委布局建设帽儿山、凉水实验林场。当时两座林场都是荒山野岭,东林人发挥“不畏艰苦、扎根奉献”的“人拉犁”精神,10人拉犁、1人扶犁,播下粮菜种子,为林场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如今,两座实验林场已经成为学生实习、实践的“自然大课堂”。帽儿山实验林场是国家森林公园,是拱卫哈尔滨的生态屏障。凉水实验林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400公顷的原始红松林是我国仅存的两块原始红松林之一,其科研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弥足珍贵。校园面积3.3万公顷的东北林业大学不仅是教育高地和科研阵地,还是生态效益的根据地与社会效益的聚集地。
1958年开始建设帽儿山、凉水实验林场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1995年,国家启动“211工程”建设,学校党委果断决策,在全国率先提出自筹经费进行“211工程”建设。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自筹经费的开阔思路;没有行动的魄力,就没有“十年磨一剑”的苦寒梅香。这一决策奠定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职工以“团结拼搏、自我激励、发挥优势、争创一流”的“自筹经费建设‘211’精神”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中,节衣缩食、干劲十足、无怨无悔,使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2005年9月8日,经国家批准,东北林业大学正式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规划。消息传来,举校振奋,这既是全校师生10年奋斗的结果,更是学校党委举旗定向核心作用的生动体现。
强基务实,众志成城。进入新时代,学校党委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秉承“质量、绿色、创新、合作”内涵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全面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宣传统战离退休工作、锲而不舍开展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推进正风肃纪,学校政清人和,全校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校党委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共进,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助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厚德载物,源远流长。70年岁月沉淀下的东林精神已融进东林人血脉,成为东林人一生的滋养。林的生态,坚定东林人艰苦创业的信心;林的情怀,涵养东林人奉献担当的精神;林的品格,塑造东林人坚毅忠诚的特点;林的智慧,擦亮东林人拼搏创新的底色。东林人践行并追求着“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无论是治学还是修身,始终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在70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代东林人践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扎根边疆,投身教育事业,以精神聚力发展,以拼搏创造辉煌。

立德树人 担当使命



在林海办学的东北林业大学,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70年来,学校培养出20万余名优秀学子,他们扎根林业、扎根基层,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
砥砺耕耘,钟灵毓秀。70年来,学校始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创新、内涵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以品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培养方案,推进学分制改革,实施大类招生,实行“自主选择-择优竞争-全面放开”的转专业政策,实施“学生、教师、同行、督导”“四位一体”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形成性”考试方法改革,完成了追求卓越、“内驱外推”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2007年,学校通过了国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评“优秀”。学校现有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连续4年位居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农林医药本科院校榜首。
百花齐放,春色满园。高水平的师资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为主要任务,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完善“引进-培育-稳定-激励”“四位一体”的人才工作体系,破除人才评价的“五唯”顽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采取以“头雁”带“雁阵”的方式,加大教学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引导领军人才加强团队建设,形成“雁阵效应”。逐步构建起以院士等领军人才为统领、以国家级骨干人才为中坚、以国家青年人才为后备、以“未来之才”为储备的人才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3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入选者3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0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4人,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7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4个。学校有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4人、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1个团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5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3人。
开放合作,行者无疆。学校把握“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确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林业大学”的奋斗目标,构建起以国际校际合作、国内大学合作、校企合作与协同为主体的国际化、开放式、现代化大学格局。学校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每年有近150位来自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和访问考察;每年派出120余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和科研合作;与俄罗斯、新西兰、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埃塞俄比亚、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友好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项目,并积极选派学生通过国家公派渠道赴国(境)外攻读学位。学校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项目分别获批招生。近年来,学校举办了“林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国际研讨会”“2019年虎豹跨境保护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大力加强留学生教育培养,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已培养了一大批来自五洲80余个国家的优秀留学生。学校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成立奥林联合研究院,设立智慧林业研究中心及林源化学与材料研究中心,开展科研国际合作与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影响力明显提升。


2019年,学校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举办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北林业大学奥林学院


树木树人,桃李芬芳。学校坚持“五育并举”,深入实施“树人工程”,始终将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落脚点,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小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20万余名毕业生中,不乏行业翘楚、专家学者、业务精英和管理骨干,如同一粒粒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中有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中的科技骨干,用所学知识,创造了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功绩;有“三北防护林”的倡导者,通过调查研究为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贡献力量;有为寻找走失的白天鹅而牺牲的环保烈士徐秀娟;有放弃大城市生活,加入海南鹦哥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刘磊;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焕能、孙海军、徐祥、张岩峰……还有众多校友默默无闻、踏实工作,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的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躬耕学术 溢彩流光



求真探微,学科强校。70年的积累和沉淀,无数东林学人孜孜以求、甘为人梯,推动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林业工程和林学2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植物与动物、农业科学、化学、材料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等6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校现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及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打造“林工交叉、林理支撑、林文相融”的学科建设体系,按照优势特色学科优先发展、基础学科支持发展、应用学科特色发展、交叉学科创新发展的思路,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春华灼灼,学脉绵延。高水平、高层次科研平台是一所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学校现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有森林植物生态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4个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部门重点实验室,15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有2个国家教育部门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部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猫科动物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其中1个升级为“2.0”计划);有林学、森林工程、野生动物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工程、野生动物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2个国家教育部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部门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个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智库;有国家林业和草原部门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部门工程质量检测总站检测中心等;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等7个校内实习基地、310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111个校外研究生实习基地。


2012年,我国林业行业首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揭牌


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学校立足于学科和科研优势,组织集群攻关,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模式,解决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难题。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灾后重建中,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学者与当地科技人员共同合作,研究并应用了21项科研成果,取得直接经济效益8.69亿元。基于学校的特殊贡献,1998年东林获得黑龙江省重大经济效益奖。学校森林碳汇、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相关成果为国家设立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挂靠于东林的国家林草部门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成立25年间,承接了5200多起涉野生动植物案件的物证鉴定,累计案值超过150亿元,从未失误,为保护野生动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校应用“高寒地区大水面渔业资源新品种开发和创新技术”,培训省内50余个市县的水库湖泊渔场专业人员,全省每年实现经济效益8亿元。学校研发的药用植物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分离纯化系列技术及装备,水平处于行业前列,先后与哈药集团等多家大型药业集团进行合作,为黑龙江省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针对蓝莓等多种东北特色浆果精深加工技术需求,学校开发生产了一系列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花色苷类天然色素产品并大规模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东北林区浆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林区经济增长。学校研发的人造板用系列低甲醛释放脲醛树脂胶黏剂、木塑复合材制品等新产品,已经在国内2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在为企业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学校主持开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炭发泡剂、高效膨胀阻燃剂、无卤阻燃材料已实现产业化。学校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建立生物阻隔系统,有效提高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和水平,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针对人工林木材的密度小、强度低、易变形等问题,学校研发了国际先进的木材细胞壁尺度上接枝交联和微孔充胀技术,显著提高了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力学强度和耐腐朽性能。学校科研团队从旗舰种保护入手,推动了基于“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的中俄跨国界保护网络,形成《关于加强虎豹跨境保护合作哈尔滨共识》。仅“十三五”期间,学校签订横向项目1496项,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智库作用发挥明显。在脱贫攻坚战中,东林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应用到齐齐哈尔市泰来实践中,为泰来实施“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学校投资建立“东北林业大学泰来县苗木花卉繁育实验基地”,设计实施《泰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与生态补水方案》,制定了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培育升级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无偿提供黑木耳、平菇新品种及9项专利技术。通过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开发,泰来县于2019年5月顺利完成脱贫摘帽历史任务。


世界上第一个成功“驯化”暴马丁香桑黄菌的“木耳专家”、东北林业大学邹莉教授及团队,为泰来县量身定制了木耳新品种“黑厚圆”和“黑元帅”,让泰来县的村民们脸上乐开了花


致远任重,创新驱动。东北林业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部署,于2021年牵头成立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聚焦东北亚生物多样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战略地位和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应用性、保护战略等方面研究,通过联合攻关、集成攻关,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了东林与合作单位的共同智慧。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绿色发展,2021年学校成立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优势和多学科交叉优势,聚焦东北亚,开展森林、湿地、冻土、土壤等碳增汇、保汇和生态系统重大基础理论与战略研究,开展生态碳利用前沿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2021年学校成立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丹青锦绣 助力生态



文化浸润,培养生态文明建设者。作为林业大学,学校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出台了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在各门思政课中融入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设置生态文明专题,构建以生态类课堂教学为主干、生态讲坛为依托、学生社团为支点、易班网为平台的“四维”教育体系。学校打造主旋“绿”校园文化品牌,课堂教学强化生态绿色理念、校园环境营造生态绿色氛围,自然景观展现生态绿色魅力,人文景观传递生态绿色思想。学校每年结合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环保节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20余场,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态。2021年,学校正式实施“支林”计划,选派优秀推免生深入基层林区工作,解决林区人才紧缺的难题。


2009年,学校获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原校长杨传平(左三)代表学校接受了牌匾


整合资源,开展生态文明研究。学校充分发挥林学、林业工程等优势学科和生态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特色专业的作用,开展生态领域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以及海外合作大学全球生态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联合攻关,构建和优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学术体系。学校创建了国内首个生态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学术研讨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学校立足黑龙江生态大省的省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咨询与制度设计,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小兴安岭的林权改制、大兴安岭的生态功能区规划、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等国家和地方建设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挥优势,开展生态文明科普。学校成立黑龙江省首个大学生生态文明宣教中心,以大学生为主要力量,以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为目标,面向社会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和科研服务。学校现有生态类社团20余个,成员近万人,常态化开展湿地保护、环保宣教、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实践活动,带动公民提高生态意识。学校的“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成立26年,定期向小学生开展环保教育,把“举手做环保”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协会荣膺国家级生态大奖——第七届“母亲河奖”。学校连续41年参与承办黑龙江“爱鸟周”活动,联合哈市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现场放飞鸟类、保护鸟类宣传等活动,向公众宣传鸟类保护知识。学生社团近3年累计撰写《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等环保类调研报告100余份。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毛皮标本馆等校内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每年接待参观者数十万人次,加深了公众对森林的了解和热爱。学校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1年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先后两次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全国“三育人”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薪火相继 再铸辉煌



乘风破浪直击中流,鼓帆前进奋力开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东林人都奋力跑出好成绩,才累积出今天东林的万千气象。建在东北国有林区腹地的东北林业大学,见证了我国林业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进程,为祖国林业事业发展贡献了人才和科技支撑,形成了包括林业知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林产工业体系等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体系,在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理论先导、道德示范、技术支撑作用。


东林因与时代同行而不断前进,东林人因砥砺奋进而创造辉煌。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东北林业大学将秉承和弘扬“北迁精神”“人拉犁精神”“塞罕坝精神”“鹤魂精神”“自筹经费建设‘211’精神”,坚守林的生态、林的品格、林的情怀、林的智慧,弘扬艰苦创业、坚毅忠诚、奉献担当、拼搏创新的品格特点,以更加昂扬的工作状态,更加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全面贯彻落实习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奋力推进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林业大学”的办学目标阔步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阅读原文报道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



/
//

RECOMMEND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舞林争霸!直击超燃集体舞现场


四六级烦恼,退!退!退!


毕业照征集 | 就用照片记录吧,这是我们热烈的青春


内容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东北林业大学新闻网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 王思邈编辑 | 田昊言 郑赵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