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春的意义在于奋斗,我校学子再登《人民日报》

东林新媒体 东北林业大学 2023-08-31


"

青春的意义一定在于奋斗,在于实现定下来的每一个目标,在于对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尽管奋斗之路上有坎坷与孤独,但当你一路走来,会发现奋斗、拼搏的光芒会照亮前行的路,在独处思考的日子里,收获成长,拓宽视野,为了下一个梦想继续前进。

"
RT:王鑫洋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总结…


前不久,我校学生王鑫洋

荣登《人民日报》2020-2021学年度

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王鑫洋



中共党员东北林业大学2018级本科毕业生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3项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省级一等奖志愿服务时长近5个月在中国青年网以联络员身份发表报道文章加权平均成绩93.12推免至北京邮电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四年前,满怀好奇心的懵懂少年,只身一人从齐鲁大地来到广袤的黑土平原求学。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奉献……则是王鑫洋在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同学们对他最真实的印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鑫洋的大学生活,了解他的故事。"
1.走出陌生,适应新环境其实很简单
第一次见王鑫洋,便给人一种干净朴实的感觉。
采访前一晚,我们与王鑫洋沟通了采访的问题,当正式见面采访时,王鑫洋就准备了一份A4纸,上面详细的写着对部分采访问题的解答……他对待采访工作的认真程度是大家未能想到的,从中也能发现他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无论事大事小,都会严谨细致,认真对待。
随着沟通的不断深入,紧张的情绪逐渐消失,王鑫洋与小编们也一点点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
2018年的夏天,王鑫洋开启了他的大学之旅。


从齐鲁大地到北国冰城,带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东林。他热情地问我们的家乡和特产,也聊到了从家乡来到哈尔滨所感受到的不同。“饮食习惯和家乡相比没有太大变化。气候上的变化也能够适应。但大一来到这里,身处异乡、社交圈朋友圈的改变或许会带来一些内在的不适应感,所以最开始身边缺乏交心的朋友让我‘emo’。”环境在变,圈子在变,对热爱交朋友的王鑫洋来说,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适应方法。“在大一的时候我加入了校团委和其他学生组织,参加学校的迎新工作,成栋讲坛,筹备校庆等活动,在活动中,能快速的了解和学校的历史,也能在其中结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随之也就适应了学校的环境。”王鑫洋建议学弟学妹们,如果对大学新环境感到无从适应,不妨从拓展自身的社交圈开始,主动参加学校组织和校园活动,在这里融入校园走进同学之中、 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2.摸索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向并大步前进,这算是卷吗?(疑惑.jpg)


和很多高考生一样,对于王鑫洋来说,因为高考分数的限制和缺乏对自己兴趣爱好及擅长领域的认识,所以在最初的专业选择上王鑫洋也经历了专业的迷茫期、自我否定期,最后重新认识自我并成功转专业到自己擅长并喜欢的专业领域。


王鑫洋回忆到,“当初之所以会选择转专业。也是因为自己前期对自己最开始选择的专业了解不够充分,没有结合好自身的专业特长,本质上自己还是会更喜欢偏向理工科的一些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鑫洋加入了机电学院下设的机器人实验室,在那里他第一次了解到编程方面的知识,也真正意义上了解到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和实验室指导老师多次沟通与请教后,王鑫洋最终提交了转专业申请。


转到通信工程专业后,学习与竞争的难度都明显增大,王鑫洋乐观面对,按部就班认真学习,夯实基础知识、曾经没有学习过的课程一点点补全,自习室是他每天都要打卡必到的地方。通过持续一年多的潜心学习,王鑫洋的加权分数一度高达九十六分。一些科目甚至取得接近满分的成绩。
在稳定成绩保证自己水平的同时,王鑫洋开始接触学科竞赛,通讯、计算机、物流、经济、数学、机器人学科的大大小小的学科竞赛,王鑫洋都以学生负责人的身份带队参赛。


“记不清楚具体参加了多少竞赛,但在这段经历中确实提升了团队合作的责任感、专业知识的使命感。在团队合作中,能够找到性格互补、目标一致、实力相当的队友是十分幸运的事情,我与团队中的伙伴们一起提高、一起解决方案、一起熬夜‘肝’比赛。”每每回忆到这段经历时,王鑫洋总是侃侃而谈。在面对科研工作要有去尝试的勇气和信心,不畏惧困难,坚持下去,一定会有结果的。

王鑫洋曾读到过路遥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他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生总会有迷茫与未知,但当你冷静思考后,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与规划后,就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实现,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学习、去提升,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自己正在需要完成的事情做好,不要好高骛远,踏踏实实的去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而奋斗。


3.从象牙塔抽身,主动加入支教团队,他看到了什么?


“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一直深深激励着王鑫洋,虽然当时王鑫洋还是一名在校生,但他的心中也一直想通过努力更好的服务社会、奉献价值。所以在2019年的暑期,王鑫洋就主动报名加入“深度贫困地区青春行活动”。中原的夏天闷热无比,三十度的高温,活脱脱体验到了“蒸笼感”,虽然环境恶劣却没有阻挡王鑫洋支教的热情与决心。



为有需要的人点亮一盏明灯,方能丰富自己的人生轨迹。就这样,意气风发的他走上了支教的长路。至今,那场支教的记忆仍令他记忆犹新……
支教时,他被分到河南省某贫困村,谈起初到那里的印象,王鑫洋回忆,那里每天只有一趟有进出村的公交车,进出村落十分不便,尽管来之前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当看到学校眼前的环境与条件还是很让人吃惊。学校没有宿舍,留给老师的只有一间办公室,我们当时将唯一的一间办公室和仅有的床板都留给了一起前来支教的女生们,男生则住进学生教室,大家将跳高的垫子铺到课桌上,然后再铺上凉席……搭建起我们的简易“小屋”,在夜晚总是氤氲在四五个蚊香的烟雾之中,却还是无法阻止蚊虫锲而不舍的“光顾”这里。
“条件艰苦,大家最开始会萌生退缩的情绪,但是看到身边可爱的孩子们,支教团的更多人还是会选择留下。”王鑫洋回忆到。


第一次家访时,孩子们早早就站在家门口等待着老师们的到来,他们质朴、单纯,对待知识有超出城市孩子几倍的渴望……“那里的孩子特别阳光,在教室里我讲着数学课,有时他们会主动举起手来问我问题。”课堂中,手执教杆的王鑫洋不落下一个知识点,声情并茂地同孩子们讲题。显然,眼前的王鑫洋已成为孩子们心中真正的老师,“看到他们坐在教室里听我讲着数学,心里会特别有成就感。”

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朴实的村民家长们为了表达对城里老师们的感谢,专门用铁板在自己院子焊了铁皮围挡,还用缸里晒过一天的井水当作洗澡水。王鑫洋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虽然他们不善言辞,但是他们总是用无声的行动温暖着支教团。
4.终点?起点?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面对即将到来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王鑫洋表示,“因为换了一个城市,换了一种环境,换了一个阶段,所以也会有不安与迷茫。但同样的我还是会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培养自己适应的能力。”人们常说,‘人生性是会懒惰的,只看谁能够勤快起来’,在未来,会更勤快一些,也会有更多的思考与准备。”面对崭新的生活,王鑫洋显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或许这也是他大学四年以来的成长与进步之一吧。
当采访结束时,王鑫洋对母校满怀感恩“7月10日是母校70华诞的日子,那个时候我已经毕业离校了。回首大学四年,正是因为有东林的平台才让我不断收获成长,真心的祝愿母校能越来越好,希望有朝一日学成归来,能够回报专业,回报东林。”



同样,我们也共同祝愿王鑫洋未来之路能绽放光彩,做勇敢追梦的追风少年!




"请做好准备下一个则是手机屏幕前你的故事要从哪里开始讲起呢


"



/
//

RECOMMEND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七秩足迹】党建篇:凝聚磅礴之力


《光明日报》整版篇幅刊发学校70年成就巡礼


重磅推出 | 东北林业大学2022年本科招生咨询会暨线上校园开放日来啦!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 王思邈

编辑 | 郑赵毅 田昊言

 张怡然

校审 | 姜水晗 张怡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