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秩足迹,在荒芜中建起花园式学校

东林新媒体 东北林业大学 2023-08-31




开栏语


70年峥嵘岁月,70年玉汝于成

从只有2个专业200余名师生的白手起家

到在校生2万余人的综合性大学

东林背倚莽莽林海,扎根幽幽黑土

以其生生不息的意志品质和锲而不舍的拼搏努力

为祖国的林业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书写了璀璨夺目的盛世华章!



在东林即将迎来70华诞之际,新闻中心推出10篇“七秩足迹系列报道”,从《党建篇:凝聚磅礴之力》《本科教学篇:培养祖国需要的人才》《科研篇: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东林智慧和力量》《研究生教育篇:为林业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学生工作篇:七秩树人硕果累累》《就业篇: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国际交流篇:70年,建立起跨越五大洲的“朋友圈”》《校园建设篇:在荒芜中建起花园式学校》《后勤保障篇:为师生员工做好生活保障是“天大的事”》《图书馆建设篇:跨越70年,从图书馆看东林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回顾学校的铿锵步履,感受东林人的踔厉奋发。




校园建设篇:

在荒芜中建起花园式学校





校园是大学开展教学科研、立德树人的空间载体,承载着师生在此间治学求学的珍贵回忆,是师生爱校荣校情怀的重要归依。建校70年来,砥砺奋进的东林人在一片荒芜中建起了如今花园式的学校。70年的岁月中,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时俱进,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实现跨越式提升,为学校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1

白手起家,建设东林自己的校园


1952年7月,国家决定成立东北林学院时,学校还没有单独的校舍,与东北农学院合校办学。

1955年,学校决定建设校舍,校址最终确定在哈尔滨市和兴路南侧,征用土地115公顷。根据学校史料记载,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它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既满足当时的需要又可兼顾将来发展的需要;二是离开闹市又离闹市不远;三是有电源、水源,交通比较方便。这里与东北农学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址)、哈尔滨师范学院毗邻,又与附设的哈尔滨实验林场相连。北面是宽广的和兴路,南面以马家沟河界与省森林植物园和居民点相隔,肃穆幽静,是建校好处所。

1955年5月1日,时任院长刘成栋、副院长王禹明挖第一锹土,破土兴建主楼、学生宿舍楼,拉开了东北林学院独立建校、勤俭办学的序幕。1955年9月,林学系、森林工业系的学生迁至新建成的教学楼上课。1958年,主要建设工程基本完成,教学主楼、机械系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实习工厂以及附属配套工程、体育场等全部建成,总面积116381平方米,总投资11857万元。1958年,学校又建立木工厂,下设木材加工和制材两个车间。

1958年,学校主楼建成

校园建设中,学校兼顾校园绿化美化施工,1957年3月,学校第六次行政会议提出全校人员一起动手、绿化校庭。4月上旬,哈尔滨林场职工、造林学教研组、测量学教研组教师们紧张地进行规划、设计、测量;总务部门组织人力进行场地平整清理;4月下旬,全校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植树运动,一时间,在主楼四周、宿舍、食堂前后、校园道路两旁,学生挖坑、工人栽树,一排排白桦、落叶松、糖槭为新的校园穿上了春装,东林人自己选址、自己设计、自己建设、自己美化的校园格外生机盎然,校园内充满了干劲和朝气。

在创建校园的三年中,学校发扬“建校伊始,创业维艰”精神,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学校选址到工程设计、施工、购置材料,以及工程进度、质量,学校领导都亲临一线,精心组织筹划,监督检查。施工队是自行组建的,工程建设用的砖是自己烧制的,既降低了工程造价又缩短了建设工期,主楼造价为每平方米79元,学校宿舍楼造价为每平方米64.83元,工程质量经全市联合检查评比列为一等,3年节省基建经费142万元。职工食堂、汽车库、托儿所、浴池的建设都是用节省下来的这笔经费建成的。

参加建校的许多干部、工人勤勤恳恳,不怕苦、不怕累、不计报酬,为建设学校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原党委书记、院长刘成栋曾说,“刘成新,是个水暖工,我叫他土专家,他在的时候,林学院的任何下水道、暖气管子,哪些地方出毛病,他都马上给你找出来,工作非常吃苦。还有一个给我们林学院建房子时烧砖的刘增典同志,院里搞了个土砖窑让他去烧,林学院的大楼基本上是刘增典的砖。没有这些同志行不行?我看不行。”

东北林学院上世纪50年代遥感影像图


建校之初,学校就大力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的建设者、领导者展现出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决定在东北主要林区为学校创建实验林场,作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在此背景下,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凉水实验林场相继建成。

帽儿山实验林场筹建于1957年8月,经黑龙江省林业厅批准,作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基地。建场之初,只有少数下放干部和部分参加生产劳动的教师、学生,他们在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帽儿山脚下造房子、开道路,进行勘察规划,抚育、造林,用人拉犁开荒种地,为林场开发打下坚实基础。东林精神谱系中的“人拉犁”精神就是东林人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建设的具体体现。

人拉犁,建设帽儿山实验林场

凉水实验林场建于1958年2月,经黑龙江省林业厅批准,将带岭凉水沟施业区划归学校所属。原院长刘成栋在回顾历史时提到,“1962年,全国都在‘下马’的时候,我们就建设凉水林场”“凉水林场是王世林同志在那里负责干的,王世林在那个地方,拖拉机他能开,油锯他也能使,不管干什么,工人能干的事,他也能干,而且经常带头干”。


02

回哈办学,持续建设东林校园


1968年10月,东北林学院搬迁到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林区,1973年7月,学校才又重新回到哈尔滨校址办学。因学校房舍在此前几年间受到损坏,学校教学科研住宿用房严重不足,师生员工居住条件非常困难,几百户教职工家属集居在空置的学生宿舍内。学校党委要求总务基建部门,必须把基建和房舍维修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彻底解决过去的生活欠账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四年,学校狠抓基建工作,修建家属宿舍7栋,600多户教工居住条件得到解决和改善。1982 ~1986年,学校以平均近10000平方米/年的速度修建房舍,教学、科研及宿舍用房严重不足的情况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1984年年底,学校建成能容纳1200个阅览座位、可藏书120万册、80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以及11000平方米的理化楼、测试中心、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木材干燥、三板等实验室用房,并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引进国外一些先进实验设备充实和装备了这些实验室。在此期间,学校还扩建了4684平方米学生宿舍,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印刷厂,容积200吨的水塔1座,深水井3眼,更换地下水干线2000米,安装了校园环行路灯,新修院内道路40000多平方米等。

1985年,东北林学院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林业部批准学校发展规模从4000人增加到6000人;1986年,学校扩建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得到批准,总投资为2700万元,校舍面积为5698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8600平方米,住宅用房27000平方米,其他生活用房11380平方米。在已批准教学用房项目中拟建生物楼、土木楼、电教外语楼以及风雨操场(体育馆)等,1987年上马的基建项目有风雨操场,改建食堂3800平方米,住宅4784平方米,新幼儿园1600多平方米。这些项目先后竣工,并交付使用。此后,新建的11000平方米的理化楼及新建的学生食堂也竣工使用。

东北林业大学1985年遥感影像图


03

争进“211工程”,提升学校办学硬件条件


1993年,国家教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东林人奋勇争先,围绕“争进211”目标,加快学校发展建设,向上级部门提交数次请示。

1996年2月28日,学校再一次向林业部请示,决定以自筹资金的方式争取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东林是全国高校中首创提出自建争进“211工程”建设高校的大学。3月22日,林业部致函国家教委,申请东北林业大学开展“211工程”部门预审;10月30日,学校召开了迎接“211工程”部门预审准备工作动员大会,全体校领导、全校教职工及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时任校长李坚作了动员报告,他号召大家“团结起来,自我激励,发挥优势,争创一流”,人人为争进“211工程”做贡献,确保“211工程”部门预审成功。11月1日,林业部同意对东北林业大学进行“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7年、2001年、2003年,经林业部、教育部的专家组多次检查、论证,2005年10月,东北林业大学“十年磨一剑”,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如今再回首,所有东林人都为当初学校作出自筹经费建设“211工程”决策所展现出来的超绝智慧、弥天大勇和全校师生团结一致、踔厉奋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钦佩。东林精神谱系中的“自筹经费建设‘211工程’精神”就是这段经历的真实写照。

全校师生动手建设校园

建设初期,学校自筹经费3.45亿元,并将其中的1.78亿元用于提升学校办学硬件条件,新建(扩建)野生动物学院教学楼、锦绣楼、丹青楼、逸夫楼、专家公寓、学生公寓、青年教师楼、图书馆、学生食堂、教学主楼接层、工程楼、科学会堂、工科教学实习中心、体育场、北区锅炉房、职工住宅等各项工程16项,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这些工程的竣工使用,大大缓解了学校办学用房紧张的局面,为学校在21世纪的发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学校争进“211工程”建设增添了“砝码”。2005年至2012年,学校又相继建成新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B栋、帽儿山科普馆、文博楼。

逸夫实验楼奠基仪式

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遥感影像图


04

未来可期,新的校区建设规划已具雏形


学校2005年被正式列为“211工程”建设高校以来,步入发展快车道。2011年6月,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05年以来,学校开始大力建设南校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南校区一改过去的一片荒芜,如今座座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极大扩展了学校办学空间,形成了与中心校区功能互补,极具东林特色的现代化花园式样板校区。期间,共新建文博教学楼、成栋教学楼、14~18号学生公寓、颐丰园食堂及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总建筑面积为18.2万平方米。其中,16 号、17号学生公寓获得“结构丁香杯奖”,16号学生公寓获得黑龙江省优质工程最高奖“龙江杯”。校友广场、南区绿化与景观、知园、主楼后喷泉广场、校园道路与景观、田径运动场、球场、停车场等也陆续建成。

南校区外景一瞥

学校近三年启动、目前正在推进的基建项目有林学科研楼、新建3号学生公寓和东北多年冻土区地质环境系统教育部野外观测研究站3个项目。未来五年,学校还计划建设师生活动中心、创新创业大厦,形成校园中心区、南区及西区三个教育教学中心,打造“三纵—两横—多核心”的整体校园规划格局。

2019年,学校举行林学科研楼奠基仪式

东北林业大学2021年遥感影像图


05

照鉴情怀,建设彰显东林特色的生态校园

2019年,学校进行了部门调整和机构改革,将基础设施维修改造、房屋修缮与校园绿化、美化等管理职能与原基建处基本建设管理职能整合成立了校园建设处,形成了基本建设、基础设施维修改造、房屋修缮和校园绿化、美化等闭环管理的校园建设整体工作模式。

校园建设处坚持“三同时”原则,即相关的绿化及景观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校园建设更加突出体现和传承东林特色和东林文化,确立“现代的林业大学、艺术感的绿色空间、花园式的生活环境、开放的植物博物馆”风格定位,实现建筑文化和景观文化、校园文化和生态文化、东林科技和东林设计的和谐统一。

校园建设中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在项目建设中使用新型环保材料,新建的3号学生公寓和林学科研楼按国家建筑节能规范严格落实节能环保要求,使用绿色节能材料和设备。主楼、文法楼、锦绣楼、化资楼、工程楼、5号、6号学生公寓等完成节能保温塑钢窗更换。5号、6号、9号学生公寓外墙建筑进行了节能改造。有计划有条件分批次为学生更换节能护眼灯……将绿色节能理念贯穿项目全过程,充分体现东林“德合自然”理念,为“碳达峰碳中和”做出东林的一份努力。

校园内部分楼宇、道路、桥梁的命名,特色景观、宣传栏与宣传板等逐渐成为学校文化展示和文化育人的无声教材。校园内路灯将东林绿及学校视觉标识系统运用其中,融现代元素与学校特色为一体。林场和兴路大门、林学科研楼大门、林学科研楼、锦绣楼、化资楼等诸多项目的装饰装修在设计中突出内涵设计,深入挖掘东林故事,汲取现代元素与东林文化相互交融,与建筑浑然一体,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内涵品质。

绿化与景观项目施工中运用地形设计、雨水收集与利用、透气性场地设计等新工艺,体现“海绵城市”绿色理念和生态技术。丰富园林景观植物品种和造型,体现植物的天际线与林缘线的自然变化,力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打造统一的建筑风格,使建筑外形色彩与景观绿化有机融合。通过匠心独运的校园建设理念,实现了春夏赏花、秋季观叶观果,景观带配合,多种乔木树种点缀,多样化空间设计与环境有机结合,满足了师生学习、交流、运动、休闲的体验感,为东林文化表达提供预留空间。

学校景观

校园建设中注重发挥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作用,积极应用与展示科研成果,李坚院士及团队研发的“生物质燃气热处理木材技术”室外防腐木地板、林学院赵光仪教授引种的西伯利亚红松、刘桂丰教授组培扩繁的裂叶白桦、敖志文和金永岩等教师扦插繁殖的东北红豆杉,园林学院卓丽环教授引种的美国香柏等珍惜树种、生命学院李玉花教授研发的新品种露地菊、园林学院王玲教授引种繁育的鸢尾等花卉品种等,先后应用于校园建设实践中,宣传了东林科研优势,展示了东林文化与特色。

学校研发的露地菊新品种扮靓校园



70年再回首,我们蓦然发现,从一片荒芜到如今如诗如画的大美东林、生态东林、文化东林,我们习以为常的一楼一物一花一树竟凝结着几代东林人的情感和智慧,见证着学校发展建设的点滴和光辉。这样的高等学府我们没有理由不肃然起敬,这样的东林校园我们没有理由不由衷热爱,这样的精神赓续我们没有理由不接力传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建设后人共享,站在学校新时达新发展的新起点,我们深情的祝福:前进!东北林业大学!




2022年学校的林海花田



/
//

RECOMMEND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七秩足迹,70年,建立起跨越五大洲的“朋友圈”


多少分能上东北林业大学?


林场实习日记 |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共同成长


图文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新闻网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 王思邈

编辑 | 郑赵毅

校审 | 申晋瑜


点亮“在看”,共同探寻七秩足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