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 !东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2021年,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引领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态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确定了目标。
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纸上目标到现实行动,需要汇聚每一个人的力量。东北林业大学作为林业高等学校,始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老一辈东林人踏遍白山黑水,奠基了中国东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2021年,东林牵头成立全国首家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联合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通过联合攻关、集成攻关,聚焦东北亚生物多样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地位和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应用性、保护战略等方面研究,为构建地球生命体贡献科技力量。
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成立一年半的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正是从“协议”到“协力”,用实际行动为复元生物多样性提供科技支撑。
脚踩泥土,填补数据空白
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础,就是要通过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获取准确的本底资料。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做好评估保护,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体系。
东北亚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形成了其特有的生物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虽然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等国都对东北亚地区植物、动物、生物开展了多元的研究,但是因各国情况不同,各研究机构分散,缺少实质合作,没有形成合力。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成立后,积极搭建研究数据平台,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不断完善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能力建设。
目前,中心已经将分散在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等六个国家的580万条维管植物标本进行收集整理,填补了我国东北亚维管植物多样性数据库的空白。
“维管植物是陆地生物演化的‘先锋’,是生物从海洋到陆地的开拓者,维管植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医药、粮食安全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负责人王洪峰说。中心建成的维管植物多样性数据库,为评估中国特有树种的濒危程度、东北亚地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评估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目前,团队已形成完整的东北亚维管植物名录,为黑龙江省种质资源调查提供了科学、精准的基础数据服务。
昆虫多样性团队在进行野外采样
几个新物种、几次新记录,虽然数据冰冷生硬,但背后却是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辛苦付出。为了收集夜行性夜蛾昆虫标本,他们要在日落前搭好灯诱设备,夜深人静、其他人酣然入睡的时候,他们却要在深山中冒着蚊虫叮咬收集标本。这样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经过常年累月的积累。而新发现、填空白的成果,正是在脚踏黑土的日夜中,靠着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沉淀而成。
新发现、填空白固然是重要贡献,但是东林的科研工作者却不只关注于这些显示度高的“热门工作”,他们甘愿坐在基础数据这个“冷板凳”上,淡泊名利、一心治学。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洪峰发现黑龙江省博物馆完整保存着约100年前由俄国人采集到的3万余份腊叶植物标本,这些标本大多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在中东铁路沿线采集的,一直未对社会公开,更没有数字化。植物多样性团队马上联系国家标本平台,为这些标本进行抢救整理,并在郑宝江老师主持下进行了标本数字化工作。昆虫多样性团队甚至还整理了1842年-1960年间东北亚地区各国家老旧地图和原始文件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昆虫多样性团队负责人韩辉林表示:“虽然这些工作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但是我们觉得能够为补充国家的国土权益、判定模式物种来源、统一新老地名,乃至国家生物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入侵物种的辨别等诸多方面提供科学依据,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中心生态系统多样性团队长期开展阔叶红松林及其不同演替阶段的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关注东北亚树木生长和适应机制。目前重点开展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等研究。团队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阔叶红松林、谷地云冷杉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大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样地均纳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从2005年团队的第一个样地建起,团队师生就没有再享受过暑假,每年4月末至11月中旬,团队都要在野外至少进行超过100余天的样地调查、功能性状分析和环境因子监测等,往往很多时候在山上采样一天后,晚上还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和测定。虽然很累,但学生们没有抱怨,这份正能量是属于东林人的。”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生态系统多样性团队负责人金光泽教授讲到。
目前,中心生态系统多样性团队通过对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掌握了不同物种、功能群幼苗的萌发、生长和死亡等规律,揭示了影响其动态变化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为理解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地方政府推进生态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中心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团队深入野外与收集区,根据分工,系统调查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关于蓝靛果忍冬、茶藨子属、沙棘、欧洲荚蒾、树莓、越橘属、欧洲花楸等浆果品种选育情况,收集以上浆果种质资源1700余份,营建收集区1000多亩。中心建立了寒地浆果种质资源库,建设种质资源实物资源共享平台,为东北亚地区浆果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便捷、可靠的服务平台,为东北亚浆果种质资源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为寒地浆果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与时俱进,建设智慧监测平台
学术研究,实现国际引领
科普宣传,推动公众参与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们共同的社会责任。为了引导更多人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保护意识,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开展了多项科普工作。“我们的科研不能只在学术界有影响,更要影响、带动社会公众,只有大家都树立了生态意识,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孙龙表示。
为此,中心组织开展了“黑龙江省高校标本制作联赛”、国际生物多样日科普讲座、生物多样性主题交流、《东北亚古树名木》系列科普书籍撰写等工作。
“通过制作植物标本,不仅让我认识了不同的植物,更感受到了生命之美,让我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我要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参加了标本制作联赛的植物资源学科王思琪同学表示。
RECOMMEND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
当“真香”遇上东林,太上头了!
欢迎报考东北林业大学!6·11校园开放日暨高招联合咨询会等你来!
世界陌生人节!你的一个微笑,送给陌生的TA一天的好心情!
出品 | 新闻中心 东林新媒体
校审 | 夏 霦 姜水晗 李盈盈
点亮“在看”,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