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父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2017-05-16 李尚志教授原创 阅读课

                                      师父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很多人喜欢宣传自学成才,认为他们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也有人说现在互联网上有很多新工具,MOOC也将会颠复原来的课堂,老师也将被淘汰。正好我看了一篇提倡“大语文”教学的文章,其实也是讨论老师的作用的,我就借题发挥讲了我的意见,发到一个群里,引起一些争论,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发表了更多意见。现在发到更多的群与大家分享。


1. 师父PK修行:


     依我看,老师与自学的关系,有一句俗话早就讲清楚了: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每个人都需要有师父领进门,需要老师。也都需要修行靠个人:修行就是自学。

        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也要经过自己思考才能理解消化老师讲的东西,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理解消化就是自学。所以,听老师讲课也是自学。

        吃东西也是这样,先要有东西可吃,相当于听老师讲课。吃进去还要消化才能变成自己的营养,相当于理解老师讲的内容。

        你说你是自学成才,没有老师教。你靠什么自学?如果你是看书,书的作者就是老师。看书与听课都是获取资源,只不过一个是耳朵听来的,一个是眼睛看来的,没有本质区别。又都需要经过思考理解和消化资源,也就是自学,也没有区别。

        更何况,你要看书自学就需要先识字,总得有人教吧。你说不是老师教的,是父母、兄弟、朋友教的。谁教的谁就是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是说你每次出门都邀请老师同行,而是同行的人都可以教你点有用的知识,就是你的老师。

        所以,听老师讲课,看书自学,同样都有老师,同样都要自学,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听课不懂老师可以答疑解惑,看书不懂没有人解惑,这就是老师的优势。也许你会辩解,没有老师我可以自己思考解惑。有老师你也可以自己思考解惑呀!自己想不出来怎么办?有老师总比没老师好。如果那位名义上的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只会训斥你、把你的手机扔出教室,而不能为你解惑,那就没有起到老师的作用,只是名义上的老师不是实际上的老师。不能以此为例说明不需要老师。

        华罗庚被作为自学成才的典型,初中文凭都没有,就靠自学成了数学家。在网上搜索关键词"华罗庚的老师"就可找到"华罗庚尊师的故事”,第一句就是"华罗庚1931年去清华大学工作后,每年寒暑假都会回乡,总要登门看望他的老师韩大受、王维克、李跃波等人以及他的同学、朋友。"华罗庚还说"王维克先生还是我数学成绩的第一个赏识者哩!"这些老师把华罗庚引进了初中数学之门。清华大学熊庆来把他引入了清华大学之门,上了一个台阶,但还没有达到数学家的水平。熊庆来又派他到剑桥大学求师,这才修炼成数学家。每一步都有师父领进门,每一步他都修炼得很好,充分发挥了老师这个宝贵资源的效益实现了鲤鱼跳龙门,又借势在新的阶段靠自学奋力前进,终于修炼成一代数学宗师。怎么能完全归功于“自学成才”而抹煞老师的作用呢?


2. 小语文引进门,修炼大语文


      我读过一些文章严厉批评现在的语文教学定位于“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是严重错误,认为应该用课外阅读来弥补,他们称之为“大语文”。

        正好有一篇帖子讲了一个特级教师张国生推行“大语文”教学的先进事迹。引起了我的兴趣,就点进去看张老师怎样实施“大语文”。第一段就看到:

          一是特别注重字、词、句的训练。例如“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盯着”换成“看着”行不行?“溜”换成“走”、“跑”行不行?他还联系生活实际讲“溜”之妙——老师问:“昨天我还用过这个‘溜’字,是怎么说的?”学生回答:“您对我们说,明天听钱梦龙老师的课,如果谁进不了这个礼堂,就想办法从后门‘溜’进去。”接着国生老师对着舞台下面问:“有‘溜’进来的没有?(笑)……没人答应——他们不想答应,因为他们是偷偷摸摸地‘溜’进来的……”

       张老师“特别注重字词句的训练”,并且结合课文来讲解“溜”这个字。这是大语文还是小语文?注重字词句,恐怕是一些人批评的“小语文”。但张老师又把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溜进来”“溜进去”引进课堂,这就是大语文了。所以,张老师不是用大语文灭掉小语文,而是用大语文帮助小语文讲解字词句。

        为什么要讲解和训练字词句?不是为了应付对字词句的考试,而是为了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阅读什么?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阅读课文,而是为了读懂天下人写的文章,还要自己写文章让天下人读懂。正如上驾校不仅是为了拿驾照,而是为了学会开车行天下路。因此要在驾校设置一些模拟路段来训练。培养你的能力可以开天下路。语文书上的课文也是模拟路段,课堂上讲解课文是培养读和写的能力,不是为了读课文,而是为了读天下文章。


        课堂上无论怎样讲都只是模拟,都只是小语文。哪怕你再组织一些课外一阅读活动,补充一些课外文章,也只是增加一些模拟路段,增加一些新课文而已。书上的课文如果不印到书上去,也是“课外阅读”,也是大语文,难道收录进教材就降低了质量变成小语文了?其实,收录入教材的,总还是精选的好文章吧?如果老师觉得还不够,当然可以补充,还可以像张老师这样结合现实生活来补充,就像除了驾校的模拟路段之外可以由老师带着到校外路段训练一下。但归根结底,真正的走天下还是离开驾校之后。

      同样道理,真正的大语文,是学生自己去阅读和写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