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追思 作者 滕叙兖 | 优才原创 NO.101

2018-02-18 滕叙兖 阅读课



                                  百年追思

                                  作者 滕叙兖


作者语: 今年一月中,我90岁的二哥在大连去世,他是有功于国的国防科技专家。此时我和老伴儿楊慧正在台湾自由行旅游,不能够回大连送哥哥一程。回家后心情忧郁,翻看一些家庭老照片,突然萌生写一简要家史的冲动,后来在妹夫支持下,删去不少敏感词,把文字作成微信美篇,发给亲朋好友看一看,你是教育家,我也请你看看,分享一下我的回忆,如果可以的话,也请转发微群中。这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寒门百姓家庭的百年历史,在中国历史大背景下的艰辛之路。


作者简介:


笔名老藤。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1963—1968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员。1968—1970年在黑龙江省鹤立39军农场劳动锻炼。历任中科院长春物理所工程师,中科院长春地理所高级工程师,深圳科技园高新科技创业中心副经理,中国深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部门经理。高级工程师。2003年开始发表作品。

生平:

笔名老藤。中共党员。1963—1968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员。1968—1970年在黑龙江省鹤立39军农场劳动锻炼。历任中科院长春物理所工程师,中科院长春地理所高级工程师,深圳科技园高新科技创业中心副经理,中国深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部门经理。高级工程师。2003年开始发表作品。

作品:

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传记文学集《哈军工传》、《风雨彭门》、《陈赓大将与哈军工》,传记文学《彭德怀第一次婚姻始末》、《陈赓大将“刀下留人”》、《是谁按下中国首次核试验的起爆按钮》、《万里长空留飞痕》、《彭德怀三赴哈军工》等,画传集《刘居英画传》。《哈军工传》2007年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湖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滕家的第一代人,父亲滕运检,字书阁,1901年2月15日生于辽宁省金县大李家乡石槽村许家屯,1967年12月7日病逝于大连市,享年68岁。母亲许馥芝,字秀室,1904年1月29日生于辽宁省新金县皮口镇西街,1994年8月8日病逝于深圳市,享年92岁。


父母均出生于贫苦的渔民之家,自幼聪慧好学,勤奋苦读,1920年代初,先后毕业于旅顺师范学堂。父母于1923年结婚,证婚人是大连地区中共早期地下党领导人傅立渔先生。在黑暗复杂的日伪时代,正直善良的父母始终保持民族气节,安贫乐道,清白做人。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他们在大连市和金县各地学校任教,漫漫几十年春秋寒暑,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为培养桑梓子弟,栉风沐雨,不辞辛劳。父母含辛茹苦,一生养育了子女八人,除五儿不幸夭折,七个子女都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成家立业后,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出自己的才智。

父母遗照

1921年,母亲在旅顺读书时的青春倩影。


1920-1930年代,在大连市任教的父亲母亲已经有了三个孩子:长子叙先,1924年8月24日出生,次子曙光(叙光),1928年2年25日出生,长女英隽,1930年7月7日出生。父亲爱好摄影,有一部德国蔡司牌相机,为家庭留下很多照片。冬天里,三个小兄妹尊父命排成一排,父亲拍下这张很有创意的照片。

1932年春节,母亲身染重病,家庭处于困境,三个孩子曾分散到亲戚家照顾。母亲病愈后左膝僵直而致残。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兼职开了一个小理疗诊所,一年后关闭。这是那个困难时期父亲与三个孩子的照片。

母亲病愈后,1933年拍摄的全家照,父亲手里的书是一本圣经。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日据时代,父母皈依基督教,是为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1934年2月19日三子叙允出生,这是在大连老虎滩家门口,父亲和母亲抱着叙允,分别拍下的两张照片。

父母充满爱心,和孩子一起拍照是他们最快乐的事,叙允出生后,母亲抱着他,与曙光、英隽合影。

父亲与英隽

母亲与叙允

由于城市生活的重压和多子女的负担,多病的父母决定带子女回老家教书,山清水秀的家乡也有利于他们养病。1935年滕家的重大变化是从城市回到农村的大搬迁,影响到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在外祖父的帮助下,父母在石槽村购房安下家。1936年9月20日四子叙充出生,父亲拍下母亲抱着叙充、英隽依偎母亲的照片。

1939年五儿叙兜出生。这张1940年拍的照片,二哥成长为英俊少年,姐姐已经是妈妈的好帮手,她抱着一岁的五弟,三哥乐呵呵的,四哥似乎有点不高兴。

回乡后父亲出任正明寺普通学堂校长,他为家乡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争取经费并亲自设计,一手建立起漂亮的大理石新校舍。他不离三尺讲台,关爱呵护学生,认真负责,治校有方,在家乡威望甚高,远近乡亲们都尊称他“滕老先生”。1941年3月14日,在学校庭院里拍摄这张照片,是年姐姐11岁,三哥7岁,四哥5岁,五哥2岁。

这张照片是在正明寺学堂外拍摄的,大约是1942年。此时,大哥从大连商业学堂毕业后,在大连日本兴业银行当职员,二哥考入金州农业学校,姐姐读高小,三哥也上学了,四哥五哥还小。1943年12月4日,一个下小雪的冬夜,母亲生下六儿叙兖,之前母亲一直拖着残腿走数里坎坷山路去学校教书,为了哺育六子,母亲不得不辞职。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苏联红军占领东北,家乡也来了苏联大兵,苏军军纪糟透,父亲的学校被强占为兵营。为了家乡子弟的读书,父母在自家庭院里办起学校,父母和姐姐亲自授课。同时父亲冒险与苏军军官交涉,终于在第二年要回校舍。


1947年春,祸从天降,天资聪颖的五男叙兜殁于脑炎,全家人泪如泉涌,在北山安葬了夭折的小五。这一年的6月18日,父母最后一个孩子出生了,滕家有了小妹妹华隽。五男的夭折给父母巨大的精神打击,同时鉴于石槽村临海靠山,交通困难,信息闭塞,不利于子女的发展,父母毅然决定尽快搬离老家。此时二哥和姐姐都加入中共,在大连学习。经过东北战乱后的大哥也平安返回家乡。1948年春滕家第二次大搬迁,到大山北麓30里外交通方便、工商文化均较先进的登沙河镇落户。1949年秋,父亲因病退休。同年滕家迎来了新媳妇,大嫂白淑儒,1924年11月12日生于家乡白家屯,是父亲老同事的大女儿,当时大哥嫂都是小学教员。1950年春节,全家大团聚,请来开照相馆的大表哥王泰永拍照全家福。对于叙兖和三岁的小妹来说,这是第一次面对镜头,有点紧张。年底12月9日,长孙玉炬出生,滕家有了第三代。

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在大连建国学院学习俄语的二哥入伍,1953年调入北京工作。在大连党校学习的姐姐也调入北京,在人民大学读书。这是他们在北京的合影,正当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华。

一身戎装的二哥在颐和园留影

1955年全军授军衔,二哥初为中尉,不久晋升上尉, 1960年代晋升大尉。他奋发有为,事业有成,终于成为国防科技界的知名专家,曾为国防科技做出特殊贡献,获得国家特等奖。

二哥二嫂是大学同学,1956年5月1日,相爱多年终于喜结连理。二嫂蒋本娟,1931年2月21日生于旅顺水师营。这是他们在大连人民广场的新婚照。

二哥二嫂新婚后回登沙河镇探望父母。那时大哥大嫂调到大连工作,大哥在大连二中任教,1953年7月4日有了长女若炜。姐姐在1953年秋奉派苏联留学,三哥在大连海运学院读书,四哥在大连工学院读书,父母身边只有叙兖和华隽。

这是1957年春节的大团聚,那时候,和小妹去火车站接哥哥姐姐回家过年是我们最开心的事。姐姐还在苏联读书,故这次团聚缺了姐姐。这年秋天全国反右运动如火如荼,不幸波及到大哥的家庭,大嫂患重病,1957年9月24日出生的二女儿若炆无法留在父母身边。12月底接到大哥的电报,叙兖去大连抱回三个月大的若炆,由奶奶爷爷抚养长大。

姐姐在苏联留学五年,主修法律专业,这是她在母校莫斯科大学前的留影。

1958年夏天,姐姐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回国前与姐夫关云逢结婚。姐夫是辽宁复县人,生于1928年1月22日,在苏联国际关系学院留学,那是苏联培养外交官的著名大学。

姐姐回国后,先回登沙河探亲,回京后被分配到北京大学法律系任教。这是姐姐和二哥二嫂五年后的重逢。

老父亲一直想去北京看看二哥和姐姐两家,1959年国庆十周年,父亲终于如愿赴京,二哥和姐夫陪着父亲游览北京许多名胜古迹,这是二哥陪父亲游览颐和园的留影。父亲回到家里,详细讲他在京的感受,还写下厚厚的日记,那是他晚年最自豪的经历。

1960年夏,三哥去北京出差,与二哥二嫂和姐姐合影,1959年11月7日出生的小红抱在大姑的怀里。

1959年,大跃进运动下的中国社会已经初露大饥荒的端倪,多亏大哥的警醒判断,他劝说父母赶快搬家,这次是要进入大连市。当时户口迁移已经冻结,从农村进城市谈何容易,但是在老父亲和大哥的不懈努力下,滕家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转移,25年之后,滕家又回到大连。1959年春,大表哥王泰永背着相机来见老舅,正是杏花盛开的时节,为我们拍下告别故居的照片。第二年夏天,叙兖最后离开登沙河镇老宅,这棵年年硕果满枝的杏树竟悄然死去。

1960年,滕家老一辈亲戚一连饿死五人,父母离开农村,逃过了大饥荒的劫难。但大哥嫂为了接待父母和小弟小妹进大连,付出巨大牺牲,我们挤住在哥嫂两间不宽敞的屋子里,大嫂时时犯病,那是滕家最为困难的岁月。1960年底,姐姐到沈阳出差,请假回大连探亲,正好三哥也公出大连,我们合拍了一张照片。

1962年春天,四哥嫂结婚。四嫂尹家春,1938年2月8日出生,是四哥的大学同学。1963年4月29日,四哥嫂有了大女儿小蕾。8月,叙兖考入哈军工。秋天,姐姐要随姐夫赴罗马尼亚大使馆工作,他们的儿子雷洋在困难的1961年6月20日出生,委托二哥嫂帮助照护。出国前姐姐专程回大连看望父母。


姐姐姐夫在国外肩负重要的外事工作,1964年周总理访问罗马尼亚,姐姐姐夫都参与总理的外交活动,这是周总理在机场与姐姐握手。

1963年夏天,大哥突然肺部大出血,幸好抢救及时,与死神擦肩而过,叙兖去哈尔滨前到医院探视大哥,哥哥面无血色。1964年初放寒假,叙兖和华隽到疗养院看望大哥,大哥基本恢复了健康,我们一起合影留念。

1962年6月7日,二哥嫂有了第二个女儿小丽。1964年夏天,大哥组织全家大团聚,二哥嫂带两个女儿回来了,恰好三哥在大连海港搞四清,四哥嫂也抱着蕾蕾赶回家,只是在国外的姐姐姐夫不能回来。父母看到可爱的孙辈,欣喜不已。我们滕家人难得能够团聚一次,老父亲的身体日渐衰弱,这使大家深感忧虑。

二哥嫂的工作特别忙,文革初期叙兖去看望,才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有所了解。

文革前的1966年1月,在上海海运学校任教的三哥结婚安家了,三嫂周赞菊,1939年10月18日出生于上海浦东。三嫂也是教员,我们滕家是真正的教员世家。

二哥去上海出差,与三哥在外滩合影。

1966年5月1日是假日,大哥有心,让一家人陪父母二老到旅顺市游览一天,这是父亲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当年父母走出旅顺的学校大门,投身教育事业,他们是满怀壮志的热血青年,如今他们老了。旧地重游,父母感慨不已。大嫂身体正在恢复中,难得留下她的镜头。

1967年冬,在教育岗位上辛苦一生的老父亲于12月7日中午猝然辞世,他所有的孩子都赶回大连为老父亲送行。在殡仪馆举办了简单的告别仪式,叙兖读的悼词,亲友中只请了四哥的岳父尹伯伯来参加,至今还记得尹伯伯和善的面容。这是全家人的大合照,滕家第三代慢慢长大了。

1968年夏天,毕业实习中的叙兖南下采购电子元器件,在北京停留时与二哥嫂一家、姐姐姐夫一家相聚,我们在颐和园合影,三个孩子都挎着救生圈,活泼可爱。

1969年中苏两国在边境开战,北京开始大疏散。二哥要随单位去三线工作,姐姐姐夫要去湖北的外交部五七干校,那时候小妹已是下乡插队的知青。妈妈要跟着二哥走,小妹送妈妈去北京,从大家的表情看得出心情都是沉重的。正在北大荒劳动锻炼的叙兖闻讯,内心惆怅不已,怎么突然间哥哥姐姐都离开了北京?

1970年4月,叙兖离开黑龙江农场,被分配到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工作。随后请探亲假去河南灵宝,那时二哥的单位严格保密,不能进去,只能住在县城里的部队招待所,妈妈也出来与小儿子住在一起。周末假日,二哥嫂和小红小丽来县城相聚。这是我们在麦田边的合影。

二哥在灵宝大山里搞科研,二嫂在灵宝县医院上班,在特殊年代艰苦的环境里,两个女儿也经受磨练。妈妈在灵宝住了两年,姐姐要生笑梅之前,带着雷洋从江西上高干校到灵宝接妈妈回大连。1971年2月17日,笑梅在大连出生,姐夫给女儿取大名雷溟。

母亲的晚年,对生活充满热情。她读书看报,常常给外地的孩子们写信,还要去外地孩子家里小住一段,这是1972年春母亲在上海与三哥一家人的合影。卫卫生于1966年10月16日,立立生于1971年5月9日。滕家第三代女孩子多,上海添了两个孙子,老太太甚是欢喜。

1973年初,二哥到长春出差,叙兖陪哥哥游览了几个大的景点。这座大楼是伪满国务院,建国后是第一军医大学的教学大楼。1954年二哥曾在这座大楼里参加科研协作项目半年之久,现在旧地重游,他很高兴。

这次公出,二哥顺路回大连探亲。1970年2月27日,四哥嫂的二女儿小璐出生。

1968年,华隽在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大潮中到金县亮甲店公社插队。三年后,1971年秋抽调回城,在大连第二电机厂工作。1972年与大连化物所汤任远相识相恋,1973年秋去武汉旅行结婚。汤任远是武汉大学1967届毕业生,1944年3月11日出生于武汉。1974年7月20日,华隽与任远的儿子关山出生。

1976春节,经过不懈努力,二哥转业的申请终获批准,一家人离开三线的大山沟,回到故乡大连市,二哥在新组建的大连环保所任所长。文革结束后,小红考取大连工学院,二哥一家开始了新的生活,大连兄妹四家也能常看望妈妈。这张照片1982年摄于华隽家。

1977年春节,叙兖与杨慧完婚,从长春到大连看望母亲和兄妹。杨慧于1948年1月18日在吉林省吉林市出生,经历五年的知青艰苦生活后她被推荐到吉林大学读书,1976年底毕业于吉林大学半导体系并留校任教。

在大连市,滕家新媳妇受到亲人们的热情欢迎,这是与二哥嫂一家的合影。

1979年春天,母亲来长春小住,叙兖杨慧陪老太太到长春市各处走走。这一年的11月14日,叙兖和杨慧的女儿海迪(甜甜)出生。此后,二哥和二嫂、任远和华隽、小蕾、雷洋都来过长春市。

1982年夏天,滕家兄弟姐妹们一起筹划返回故乡的“寻根之旅”。姐姐和雷洋笑梅回来了,三哥和卫卫立立回来了,叙兖杨慧带甜甜回来了。这是母亲生前最大一次全家团聚。五兄弟和姐姐,孙辈玉炬和卫卫,八个人乘公交车回到阔别34年的故乡石槽村,在家乡引起轰动。我们探望了许多父老乡亲,这里的碧海青山、一草一木,都唤回我们美好的记忆。在故乡停留两天后又到登沙河镇寻亲访友一天。这是与当年父母的两位学生(曹文广、曹永仪)在家乡的合影。

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奶奶和孙辈们尤其高兴,大家挤在一起拍照,后排不免有遮挡,遗憾的是叙兖接到单位急电,因为出国人员的英文培训急返长春,所以这张照片没有叙兖杨慧和甜甜。

看小姐妹们笑得多开心

母亲晚年一直与华隽任远一起生活,任远对母亲关爱照顾备至,滕家兄弟感铭在心,滕家有两位好女婿,实在是父母修来的福分。

1984年夏,叙兖和杨慧带女儿海迪去北京,当时姐姐姐夫在南斯拉夫使馆工作,雷洋从北航毕业后留校工作,同时管理妹妹雷溟的学习和生活。

叙兖经常出差,一有机会就回大连看望母亲和兄长。这是他与大哥和二哥分别看望母亲的两张照片。

1985年夏,姐姐回国休假,与叙兖约好再回老家石槽村看一看,于是叙兖杨慧带海迪,姐姐带笑妹,加上小关山,在老家住了几天。与滕氏乡亲相聚甚欢。这是大家坐在海边的山岗上,看着对面的古老渔村——石槽村。

1986年夏,三哥和叙兖出差到大连,滕家又在大连团聚一次,姐姐姐夫还在南斯拉夫使馆工作,这是五兄弟加小妹与母亲的合照。

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使得滕家发生很大的变化,1987年任远调往深圳工作,1988年举家迁往深圳;1989年5月叙兖也调往深圳,第二年春节后,杨慧和甜甜也告别长春,南下深圳。之前,二哥护送母亲来深圳,老太太仍与华隽一家生活在一起,有时也到叙兖家小住。母亲是家族的中心,三哥和姐姐都曾先后来深圳看望母亲。


1994年8月8日,母亲安详地走到生命尽头,享年92岁。1997年受兄弟姐妹各家的委托,叙兖几次回家乡,在当地政府和父老乡亲的支持下,为父母建墓树碑,父母灵魂回归故里,入土为安。20余年来,滕家兄弟姐妹和孙辈们每年都去扫墓祭奠。这是2007年夏,叙兖杨慧来大连时和玉炬到家乡墓地祭扫的照片。

2004年7月7日大嫂故去,骨灰安葬于家乡墓地。兄弟们都十分关心大哥的身体。这里的两张照片,一是姐姐、三哥、四哥去看望大哥,二是大哥在最后的日子里,三哥来大连参加海大校庆,与四哥一起看望大哥。幸有孝子玉炬和媳妇孙贵娜精心奉养,大哥得以高寿,于2012年7月18日谢世,享年88岁。二哥嫂、四哥嫂等大连亲人都去参加葬仪,送别大哥一程。

滕家第二代人都进入迟暮之年,越发重视骨肉同胞的亲情。互相关心,时有走动。1998年1月,姐姐携笑梅来深圳看望小弟小妹。1993年10月,雷洋在国外遇难,姐姐姐夫和笑梅经受了痛彻五内的巨大精神打击,他们坚强地挺过了那一段苦难时期。雷洋的意外早逝,是滕家历史上最为痛苦的一页。华隽任远也多次去北京看望姐姐姐夫。

二哥和三哥的“哥俩好”照片

1994年春,叙兖回大连时与玉炬兄妹三家人的聚会,我们滕家的第四代人也陆续长大了。

2014年秋姐姐患重病,三哥在立立护送下从上海赴京探视,叙兖、华隽和任远从深圳赴京探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与姐姐的永诀。2015年1月25日下午,姐姐安然病逝,享年85岁。外交部老干处在八宝山为姐姐举办隆重的告别仪式,滕家各家都派出代表参加姐姐的葬礼。

叙兖与三哥和卫卫立立的合影

2016年5月,叙兖杨慧到上海看望三哥三嫂。

2017年7月,深圳的小弟小妹两家结伴去大连看望二哥和四哥。翌年1月21日晚9时,二哥仙逝,享年90岁。

结语


我们滕家自父母一代来到世上,已历经百年。滕家第一代为养育子女和后代呕心沥血,为栽培桑梓桃李不辞辛劳,功德永存;滕家第二代投身国家教育、科研和外交事业,或事业有成,或功勋卓著。薪火传承至第三代和第四代,我们相信滕家后人都能以第一代为榜样,能继续相亲相爱,同舟共济,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家庭,无愧于心。


精选留言:


阿松

书香门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昨天

 0

阿松

书香门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昨天

 0

陈洪斌

滕家人丁兴旺,才华出众,幸福团结

02-13

 0

沧海横流

百姓家的百年,壮阔也曾波澜。滕兄笔耕不缀,现代史公矣。

02-13

 0

沧海横流

百姓家的百年,壮阔也曾波澜。滕兄笔耕不缀,现代史公矣。

02-13

 0

快乐姚工

栽培桑梓有功德。勤奋努力家幸福。心态健康长寿多。兄弟都是美男。

02-07

 0

董敬珠

人才辈出,滕家这棵老藤,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谢谢了。

02-06

 0

董敬珠

滕老师您好,我详读了《追思百年》,我第一个感觉是波澜壮阔,长江后浪推前浪,像一幅雄伟壮观的画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