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华东师大文艺学 · 我们一起加油!

2017-02-06 华东师大中文系

 



本期按语

孟春之际,万物苏萌,“华东师大中文系”公众号祝海内外各位师友年年春光好,岁岁春满面。本期推送内容是展示我系文艺学专业硕士同学充实而快乐的学习生活,包括2015级文艺学专业同学成立的必读书目考试互助小组,2014级文艺学同学的集体学习交流活动,以及2016级文艺学同学的读书会活动。


我们选摘本校文艺学专业同学的日常学习生活,试图以此为出发点,展示我校文艺学专业同学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期待与沪上以及海内外各个院校中的文艺学专业同学交流互动,并号召有志于在文艺学领域继续深造的硕、博士同学加入我们,共同进步另外,热烈欢迎各位师友关注由华东师大文艺学教研室主办的公众号华东师大文艺学”(hdsfdxwyx)




一、必读书目考试来了!


2015年9月,15位热爱学术的小伙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组成了2015级文艺学大家庭


2015级文艺学小伙伴成立的学习讨论群


自入学以来,我们在导师的引导下,逐渐找到了专业兴趣与研究方向,在师姐师兄们的关爱下,体会到了文艺学大家庭的温暖与责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师友


按照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传统惯例,每位刚入学的硕、博士同学在二年级的第二学期伊始,会迎来必读书目考试。此次考试以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会考察研究生平时的阅读积累。以文艺学专业为例,基础书目共涉及二十本中外著作,既有一些经典读本,又有较为新近的著作。书目考题往往由兄弟院校对口专业的老师根据必读书目给出,各个专业的同学需要扎实的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由于必读书目考试是否通过,关涉着毕业论文的开题进度,因而每位同学都十分重视!




二、文艺学学习互助小组


在2016年10月中下旬的必读书目考试前夕,专业小伙伴们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以定期见面的形式对专业书目进行细读,在相互讨论中打好专业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方式。一方面以微信、QQ、豆瓣为平台,通过建立学习交流群促进讨论,方便共享资料,线下则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教室、研究生自习室、食堂等地方相互探讨,加深理解。


文艺学专业同学在学校图书馆的学习时光




由于微信无法分享较大的文件,因而我们也同时利用云盘进行分享,在名为“西方文论课堂讨论小组”QQ群中上传各类相关电子资源,方便下载利用。文艺学专业的黄难、王美玲、郭晓波、罗晓、王菲等同学在该群中积极上传各类电子书籍共享资源,为我们的专业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015级文艺学学习资料共享群



在微信学习群中,张山川、武彦良、赵文卿、钱博雅、李佳念等同学则积极互动,解答各类相关问题,增进了同学间的情感,提高了每位专业同学的积极性。在文艺学书目互动小组组织的见面讨论活动中,董旭晨、孙薇、谢琦慧、刘智等同学在书目讨论环节中,各抒己见,从专业兴趣出发,对所选书目进行了细致分析。谢琦慧同学对《诗学》、《诗艺》进行了精彩讲解,孙薇同学则对《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做了详尽的梳理……


学习互动小组的成员们正在认真思考,并记录重要知识点




 


此次书目考试范围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西方文论占据了其中的大幅篇目,涉及范围从希腊文艺美学思想到当代处于学界前沿的文化研究,中国文论则以四本经典读本为主。参加读书互助小组的成员从自身专业方向出发选择文本进行讲读,从而发挥各自优势


同学们正在认真查看资料


如刘智之于阿尔都塞,王菲之于本雅明,郭晓波之于严羽,孙薇之于庄子,李佳念之于罗蒂,张山川之于黑格尔,赵文卿之于福柯,钱博雅之于阿甘本,董旭晨之于布朗肖,罗晓之于奥尔巴赫,王美玲之于朗西埃,武彦良之于斯皮瓦克,谢琦慧之于坎贝尔,黄难之于抒情伦理。


休息间隙,山川正在查阅与黑格尔辩证法相关的学习资料




在这期间,大家采用了一人主讲,多人提问的方式对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以“霸权”(Hegemony)这一关键术语为例,以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的语义流变分析为开端,我们尤其对葛兰西文论思想中的“霸权”概念进行解读,以《狱中札记选集》一书为主,通过分析葛兰西作品中对霸权的话语描述,从而分析、总结霸权的实质和特点,摆脱了对关键概念的机械解读,继而我们又对阿尔都塞与威廉斯等人对霸权概念的改造与运用进行了比对,最后,我们将视线转向了霍尔与霍米·巴巴,将霸权这一术语放在文化研究与后殖民主义的学术研究潮流中进行理解。以这一术语的分析为主,我们以变化的眼光对其进行了梳理与讨论,进而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完成了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


15级文艺学同学和法语系的小伙伴在学习之余与老师相聚





三、扒一扒我们专业的那些课


此次文艺学学习互助小组为我们的专业学习带了巨大动力。在具体的讨论活动中,我们将课堂所学运用到了具体的阅读研讨中。在硕士一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朱志荣老师与陶国山老师主讲的《学术方法》课程,通过结合具体文本,深入讲解了中西参证,追源溯流,文本细读等学术方法,我们在学习与写作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点面结合的学术视野逻辑自洽的行文结构


陶国山老师的课堂非常生动,讲到精彩的地方会手舞足蹈



朱国华老师的《文学社会学》陶国山老师的《专业英语》培养了我们阅读外文原著,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朱老师与陶老师以幽默的方式将严肃的学术问题讲解的生动有趣。


在朱国华老师的《文学社会学》课堂上,

16级同学正在对《艺术与社会理论》一书进行细读



刘阳老师的《西方文艺理论专题研究》则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理论思维传授给我们,在互动环节中加深了我们对文论问题的理解。


在《西方文艺理论专题研究》课堂上,刘阳老师正在与15级文艺学研究生就“语言符号”的相关问题展开对话



王峰老师的《文学阐释学》设置了科幻小说专题,将小说创作与文学批评结合了起来,鼓励我们关注学术增长点,并将已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文本解读中


 

王峰老师的《文学阐释学》课程讨论小组



竺洪波老师的《小说与小说美学》则张持有度,不仅有对中国小说理论研究的梳理,又有具体的论文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论文写作。


竺洪波老师的《小说与小说美学》课堂

正在对“通俗小说的兴起”进行讲解



汤拥华老师的《西方文论名著导读》课程气氛活跃,经常会根据所讲内容邀请外校的老师们来给我们上课,内容极具启发性,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往往在与老师的对话中,我们得以窥见问题的要害所在。


汤拥华老师在《西方文论名著导读》课堂上邀请了

上海大学的贾鉴老师为我们讲解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



严羽的《沧浪诗话》为例,在研究生一年级的《中国文艺理论专题研究》课程中,朱志荣老师曾带着我们逐句,逐段进行精细分析,将前期教授与我们的治学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朱志荣老师正在分析《沧浪诗话》中“妙悟”的基本特征



以此次书目互助小组为桥梁,期待下学期褚潇白老师黄金城老师的课程为我们的学业带来的启发。遗憾的是,方克强老师已经退休,我们无法再上方老师的课。2016年,14级师兄师姐为方克强老师教学生涯的最后一堂课献上了鲜花。


方克强老师与14级师兄师姐合影留念



总之,考试中的考题多以专业基础为主,和平时所学课程,以及阅读书目结合紧密,因而16级的师弟师妹们也不必慌张稳步复习就好,欢迎就必读书目考试准备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向我们提问





四、学术与生活的光影


此次书目考试也非常感谢我们14级的师兄师姐,他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习材料和相关书目的推荐,还将已有的学习经验传授给我们。


当然除了学习之外,文艺学小伙伴也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如14级师兄师姐们每学期的集体学习交流活动。


文艺学14级同学正在与浙江工商大学的同学就学术问题展开讨论




 


2015年10月,在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热情邀请下,文艺学专业的李润玉、赵璐、耿婕师姐,王林然、王世骏、史嘉恒、郭仁超、张硕师兄一同前往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与比较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展开了学习交流。师兄师姐们白天与工商大学的同学进行了热烈讨论,傍晚则一同在钱塘江边散步聊天。


文艺学14级同学在校园内合影留念




 


除了平时的课业之外,专业小伙伴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论坛,扩展学术视野。


“事件、理论与艺术”研讨会


“事件、理论与艺术”研讨会是由《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举办于2016年6月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会议邀请了国内外众多青年学者,也吸引了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众多硕、博士研究生的参与。



与会师生合影



 


尽管由于课业等时间安排冲突,每次出行时间有限,但是每每看到照片时,都会不经感慨,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当下,正是生命行将结束前最值得回忆的青春。


14级同学正在喂鸽子



16级同学正在开心跨年



15级同学共同庆祝薇的生日



“文体不分家”——学习之余的休闲活动



回归学习讨论




 


新入学的2016级的文艺学师弟师妹们则在每周一晚有自由组织的读书会活动。参加活动的成员对选定的文本进行细读,在轮流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相互提问多人讨论的形式对文本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扩展专业兴趣。这样的读书会活动,在文艺学专业的同学间极受欢迎,受到了专业老师们的好评。


从左至右依次为朱国华教授、方克强教授、王峰教授



“研究生阶段是进入学术研究的预备期,这个阶段打下的基本功和培养起的学术志趣对日后的学术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要做研究,做研究就包含着一种主动性在内,所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就不能仅仅在课堂上听讲,还要在课下进行读书和研讨。读书会是对经典文本或重要问题进行团体讨论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把课上听讲和平时读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互相交流,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同学们自己组织的读书会,还是由老师带头组织的读书会,都将促进学生的思考,逐渐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吸收为自己的思考。希望文艺学的读书会进一步多样化不急不躁,成果就在疑义相与析的过程中。”

——王峰老师




 


当然,这些活动也只是我们文艺学专业众多活动中的缩影。不管是学习互助小组,还是读书会活动,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论知识的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专业同学的对话中,知识变成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正如王峰老师所言,“成果就在疑义相与析的过程中”。


背影:方克强老师正在写板书





本期人物 · 寄语


华师大中文系2014、2015、2016级全体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读书应该是令人着迷的启示,读过之后再不是从前的自己,或者说比从前的自己更多。一本书如果不能如此,读它就没什么作用,毕竟知识占据的位置可能挤走智慧,就像这座图书馆挤走了曾经的原野。

啊,要在这片像树木一样自足且完整的大地上赎回用于阅读的过多时间。 ”

——王林然引路易斯·塞尔努达《奥克诺斯》




“理智与情感的美妙相遇。”

——德里不答




“文学能做什么?理论能做什么?或许我们应该抛开这样的问法,因为生活依然是未解的难题,但在阅读文学,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坚固的事物,会突然变得柔和。”

——1984和星期五




“文艺学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学习文艺学给我打开了一个更为深邃的世界。”

——利维坦的左眼




“学文艺学,犹如锦衣夜行。在别人眼里或许是枯燥乏味的理论,但其中的色彩和滋味都在夜里闪闪发光。”

——刘依偎




“在华师读文艺学这几年,我和小伙伴们都深深爱上了这里。我们的学术氛围自由包容,课程很有深度又不乏新意,老师们学养深厚,有蔼然仁者之风。快毕业啦,舍不得,希望以后无论在哪里,都铭记自己沉潜读书的这份心境吧!”

——暖暖小喵




“文学源于生活,对生活的理解和升华即对文学最好的感悟。而理论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缜密,同时有了更深的对文学对人生的理解,文艺理论让我真正触摸到文学的骨骼。”

——已然到来的共同体




“和一群有趣的人读书,读懂书。”

——坐在墙角的苏格拉底




“读了文艺学,思考问题更深刻了,学习更有热情了,还结识了一帮好朋友,是非常棒的体验。只是一直都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心头:生发剂哪个牌子好?!”

——多维尔·杜飞




“学哲学的,一点都不文艺”

——只坐第一排




“时间就是飞矢向前,尽管我们需要记忆建构主体,但那个自我却总是有待来临,希望在人生中的这次文艺学旅行中可以收获满满。”

——睡神耳畔的跳跳虎




 “学了文艺学,治好了我的伪文艺青年的病,变成了文艺学好青年(´▽`)”

——文艺学好青年




“进了文艺学的门时常会有些小尴尬,比如被误解为美术舞蹈功底极好,又比如被当做具有小资情调的一员。一方面这是普罗大众对文艺学学科的不了解,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学科还有很多路要走。即便不被理解,但文艺学确实饶有趣味,从思考的困顿到灵感的降临,这种快感无以言表。”

——斯特恩的精神世界




“学与在的统一。”

——太阳的后裔




 



附:

20本文艺学专业必读书目考试书籍,供师弟师妹们参考学习,以及对文艺学感兴趣的小伙伴阅读讨论。期待海内外同学加入华师大,加入中文系,加入我们文艺学大家庭。


[1]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


[2]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郝久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 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4] 罗钢等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6]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7]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全系共读书)


[9] 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 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2]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13] 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4] 英伽登:《论文学作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 刘勰著、周振甫注译:《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1年。


[16]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17] 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8] 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9] 瓦特:《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1992年。


[20] 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图文 | “华东师大文艺学公众号”编辑部

编辑 | 宫雪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