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功勋 | 陆建新——践行工匠精神的典范

小钢 中建科工 2020-08-30


编者按11月20日至25日,中建钢构十周年十大功勋人物事迹巡讲团历时6天,行程6800公里,在天津、靖江、武汉、成都、惠州、深圳6个城市,进行了6场巡讲,掀起了学习榜样的新浪潮。为将功勋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精神品质在公司内部和社会范围内进行二次传播,小钢将巡讲团每位讲述人的巡讲现场讲述视频和功勋故事为您一一整理呈现,一起跟着小钢再来一次精神的洗礼。今天为大家讲述功勋人物陆建新


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览馆

(深圳“两馆”),

参观了“大潮起珠江——

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




在展览馆,

习近平亲切接见了

中建钢构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

18位广东省各行业代表。



陆建新

想必钢丝们已经很熟悉了。

他为什么能够得到总书记接见?

让讲述人高瑞来告诉您。



突破亲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从无到有



1964年,陆建新出生在江苏海门一个普通的农家,母亲一直身体不好,一家五口主要靠父亲一个人劳动支持。



1982年,陆建新18岁,他从南京毕业后来到深圳,在中国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项目——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做测量工作,亲历了三天一层的深圳速度。从此之后,陆建新便与超高层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陆建新被派到了深圳发展中心,这是中国的第一栋超高层钢结构大厦。虽然项目顺利中标,但在当时,我们却没有超高层钢结构施工经验。一家落标的香港企业调侃地说“这栋大楼由内地企业承建,你们就等着盖出第二座比萨斜塔吧”。负责测量的陆建新暗暗较劲,他认真研究测量方案,反复校核安装精度,一天天累积的勤奋和严谨,最终换来了深圳发展中心的屹然挺立。



1994年,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384米的深圳地王大厦开始动工,承包商是日本人,香港人协助管理测量,要求非常严苛,陆建新担任钢结构测量负责人。高空测量使用三脚架,需要一只手扶仪器一只手扶钢柱,非常危险,陆建新便琢磨出加工一个拐弯小铁件儿作为仪器底座,用螺栓和钢柱连接,代替三脚架。为了保证安装精度,陆建新每天都会去工作面两趟,而在地王大厦安装到100米之前,现场都没有施工电梯,(这个高度相当于普通住宅30层楼高)陆建新每次都会扛着测量仪器走楼梯上下,从不间断。他还在实践中摸索出用小棱镜配合全站仪等测量方法,将地王大厦钢结构整体偏差控制在了标准允许范围的1/3。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高空作业还没有完备的安全防护,陆建新经常要行走在几百米的高空只有巴掌宽的钢梁上。钢梁两侧凌空,细长的钢梁会左右晃动,而且高空还经常有大风。陆建新刚开始胆子小,都是背着仪器骑着钢梁挪动,后来也慢慢适应了高空行走。


一天,一位年迈的行业女专家在现场顶层观摩时,看到陆建新在最外侧的一根钢梁上专注地测量,脚边就是几百米的高空,她看到国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建造着亚洲第一高楼,感动得留下了泪水。她不敢惊扰陆建新,只好不停地朝他使劲挥手,直到被陆建新察觉。


在工程测量这个岗位上,陆建新一干就是14个年头。


超越为人所不能为




2003年,当时的北京第一高楼——北京银泰中心,陆建新担任钢结构总工程师。2004年,当时的上海第一高楼,也是当时世界结构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陆建新担任钢结构总工程师。2007年,当时的广州第一高楼,也是当时华南第一高楼——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陆建新担任钢结构项目执行经理。2008年,当时的深圳第一高楼,也是当时华南第一高楼——深圳京基100,陆建新担任钢结构项目经理。


陆建新用自己的专注和执着一次次刷新着城市的天际线!



2012年,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作为项目经理的陆建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塔吊被喻为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生命线,现有做法是将塔吊置于核心筒内。



但受空间限制,平安的核心筒只能放置3台,运力无法满足工期要求,若使用4台,就只能附着在核心筒的外壁上,而这每台重达450吨的塔吊还要逐步爬升至600米的高空,这一做法当时在世界上都没有先例。



设计制造一套牢靠的塔吊悬挂支承系统,成为陆建新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他几个月时间吃不下,睡不着,提心吊胆,甚至凌晨3、4点钟起来发邮件叮嘱塔吊细节问题。因项目位于市中心,塔吊一旦坠落,就将是一场灾难。陆建新带领团队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攻克了这项技术难题。



而这项技术单在平安项目的应用,就为项目缩短工期至少96天,为业主取得直接经济效益7600余万元,这项技术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的特别嘉许奖!


再次谈起平安塔吊,陆建新苦笑着说:“你看我现在讲起来好像没什么,毕竟过去了,那时候可不是这么回事,要是塔吊出现事故,我作为项目经理可是要坐牢的!”


坚守36年奉献基层


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个朴实、睿智、有担当的人。



去年年底,已经是华南大区总工的陆建新担任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的钢结构总工,这可不是只挂个名而已,他是常驻现场,他和项目同事在短短一年时间完成了整整27万吨钢结构的安装。大区技术部15届的高瑞回忆道,从4月份调到机关,到现在11月,他在机关只见到过身为大区总工的陆建新仅仅两次,一次是他来开班子会,第二次是新员工三年述职。


每个行业都有奉献和牺牲,建筑行业更是如此。



多年来,无论春夏秋冬,陆建新每周一早上6点半都会准时出现在施工现场的安全晨会上。论资历和能力,陆建新完全可以选择远离现场的艰苦环境,但他却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也曾经有猎头公司多次以几百万的年薪来挖他,他都拒绝了。他说:“每个人都要懂得感恩,我以前从没想过能够参与这么多地标建筑的建设。是公司培养了我,也成就了我。”



36年一路走来, 3600米建筑钢结构施工总高度,数字可以概括他过往的成绩,但无法诠释他一万三千多个日夜的一线坚守。



这就是陆建新,一位普通的建筑人,一位平凡而又非凡的钢构人。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华南大区


编辑:张辉斌

校对:沈希栋

审核:曾繁昌、孙   栋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