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一带一路” | 从“对手”到队友

小钢 中建科工 2020-12-09


一带一路

从“对手”到队友

“从最开始互不理解拒绝让步,到彼此赢得尊重,成为默契十足的合作伙伴,Anand见证了中资企业融入海外的不凡历程。”



外籍工程师Anand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们交流讨论





在迪拜地铁世博站项目上,我又一次遇到了我的外国“老伙计”,寒暄中想到这六年自己在技能差异、文化冲突以及管理认知上的改变与被改变,不禁感慨颇多。

“老伙计”名叫Anand,一名经验丰富的质量工程师,阿布扎比国际机场项目时曾是管理我们的总承包方,在项目结束后选择加入我们的团队,成为了中建钢构的一员。

刚刚参加工作半年就来到了海外项目的我,那时每天都跟在师父后面一边摸索一边学习,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对这个长年留着浓密山羊胡子的“老伙计”Anand有了最初的认识。我的师父是一位有着丰富国内项目现场施工经验的老工程师,而Anand则是一位深通国际质量管理规范的质量经理,所以在现场,常常上演着一场场理论与实践的“交锋”。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遇到某一个验收项时,我师父说这样做是对的,拿出来一堆实践经验,而作为总包管理者的Anand却告诉我,这样做是错的,搬出来另一套理论来支撑。就这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人彼此谁都说服不了谁,僵持不下,每次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谈,Anand总有他的个人见解和依据。当时作为学徒的我,觉得Anand这个人有点固执、死板,甚至对他是“有点讨厌”。


阿布扎比国际机场项目





再后来,经过几年的工作学习,同时也是在被“教育”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了中外籍工程师管理理念的不同,也逐渐尝试着以不同的切入点去协调双方。直到现在我还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国内的老专家、老师傅来海外工作,经常感叹于海外管理的严苛,要求拿国内项目的实例去说服监理。而这个时候,我不再是那个觉得外籍“讨厌,固执”的“楞头青”了,我甚至会站在外籍管理者的角度去仔细分析我们自身的问题,找到不合理、不完善之处,然后去说服我们的老师傅去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什么是过程控制、什么是精细管理; 习惯了印度人摇着头说“YES”,点着头说“NO”;看到了Anand拿着规范依据与上级认真理论的敬业,也深刻地明白了国际公司的管理和中资企业模式的差异。


迪拜地铁世博站项目的中外工程师合影





2017年,在结束了阿布扎比国际机场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后,Anand做出了一个当时在项目上引起了不小轰动的决定——离开总包单位,成为了一名外籍“中建钢构人”,进入公司迪拜哈斯彦清洁燃煤电厂项目,继续负责质量管理工作。2019年2月份,他又来到了公司迪拜地铁世博站项目。

Anand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深知规范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道理,他看到了我们的不同,“一直在尝试用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行业问题”。提及为何加入公司,Anand直言不讳,一方面是公司给了他体面的收入,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年在阿布扎比国际机场项目与中方团队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与磨合中,他逐渐被我们的企业文化所感染。Anand从最开始被我“讨厌”,到赢得尊重,再到成为合作伙伴,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在探索海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Anand”与我们并肩作战。


北京电视台采访画面,镜头前Anand正在表达他对“中国质量”的认可



作者:韩云鹏



中建钢构北方大区中东分公司


现任迪拜地铁世博站项目质量

经理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北方大区


供稿:韩云鹏

编辑:陈秋旭

校对:孙   剑、沈希栋

审核:林   绿、曾繁昌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