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证特区40周年】“深”情奋斗四十载,“圳”翅齐飞是此时

小钢 中建科工 2022-06-15



1980.08.26 — 2020.08.26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

中建科工在深圳诞生

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与深圳一同成长进步


作为深圳市总部企业

中建科工

扎根深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与深圳共进,与深圳共荣 


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

40岁生日

时代的大潮奔涌

中建科工将继续与深圳一道

以实干礼赞实干

以奋斗接力奋斗





时间来到2020年。

深南大道,深圳这座“奇迹之城”的坐标轴,时间的洪流在此奔涌激荡。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市民中心……伫立深南大道回望时间的每一个节点,恢弘的历史记忆铺陈开来——从南海之滨的边陲小渔村,到举世瞩目的国际大都市,四十年砥砺奋进,四十载风云流变,深圳,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回敬给时间一场最梦幻的蝶变。

时针拨回上世纪80年代。

深圳发展中心,中国第一座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这座如今挺立在深圳罗湖区人民南路的建筑崛地而起的同时,一家企业的种子也随之播撒、扎根、成长、壮大,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钢结构产业集团。中建科工,在改革开放的潮起之地,与“奇迹之城”一道开启了乘风破浪的奋楫征程。





矢志超越,建证深圳速度


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于千万年中,人类以超拔的毅力和智慧拓展着世界的广度,赋予时间与存在以意义。但在时间的长河里,从来没有这样一段“河流”,如此风驰电掣地改变着人类存在的空间。潮起东方,风雷激荡,“深圳速度”已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荣耀的背后,千千万万建设者奋斗的缩影从未远去。扎根深圳,中建科工建证了与鹏城一同奋飞的历程。

▲ 陆建新在地王大厦

“真正接触300米以上的钢结构大楼,那是1994年的深圳地王大厦,383.95米的高度,当时是深圳地标,亚洲第一高楼,世界第四高。”地王大厦承载了一代深圳人的共同记忆,也成为了“大国工匠”陆建新征战超高层建筑中一座耀眼的丰碑。作为“中国摩天大楼钢构第一人”,陆建新亲历了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地王大厦“两天半一层楼”的“新深圳速度”,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钢结构施工技术从落后西方半个世纪到跃升为世界领先水平的全过程。

与陆建新一样,一代代中建科工人秉承着特区“拓荒牛”的精神,不断缔造国内钢结构施工史上“最早”“最高”“最大”“最快”的业绩。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深圳宝安机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深圳大运中心、深圳两馆、深圳南山天桥……从摩天大厦,到空港车站;从会展中心,到体育场馆;从文化设施,到桥梁工程,等等,中建科工以一座座地标建筑刷新着城市的高度和广度。

立足深圳,放眼全球,中建科工以超高层、大跨度钢结构等建筑钢结构为主的高端产品结构体系不断浇筑着行业的金字招牌——全球高度前10位的摩天大楼,中建科工承建了4座;国内26座超过400米钢结构超高层建筑,中建科工承建了23座。此外,还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及世界级盛会场馆,以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系列地标工程,擦亮了中国建造的品牌。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沐浴着“深圳速度”的荣光,中建科工从未失掉自我超越、勇攀高峰的魄力和勇气。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深圳市委、市政府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决定加快建设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应急院区项目。作为EPC总承包单位临危受命,中建科工承担起这一“生命方舟”的建设任务,第一时间吹响“冲锋号”,向全司发布“战疫召集令”。开局即决战,起跑即冲刺,公司在20天的时间内建设完成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可提供1000张床位(含ICU16床)的应急院区。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调研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万人日夜奋战,20天建成,体现新时代‘深圳速度’。”

从一株幼苗,到如今枝繁叶茂;从“深圳速度”的参与者,到新时代“深圳速度”的缔造者,一路走来,中建科工与深圳特区一道,以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伟力,开绝壁、闯险隘,冲决出一条光辉灿烂的奋斗之路。





创新引领,打造绿色建筑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四十年来,鹏城以创新为帆,高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不断激发市场发展的生命力和经济腾飞的核动力。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涌动在这座城市里最鲜活、最滚烫的血液。作为深圳市总部企业,创新也是烙印在中建科工企业文化中最鲜明的一抹印记。依靠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中建科工逐渐走出了一条规模、质量、效益稳步协调发展的“钢结构+”特色道路。

2019年,由中建科工参与完成的“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至此,中建科工共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除超高层结构综合施工技术外,中建科工还在大跨度结构综合施工、钢结构桥梁综合施工、钢结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智能测绘测量等技术领域形成了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着眼于行业前沿科技,中建科工主导建成了全球首条重型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入选工信部《国家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成为目前建筑结构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为中国制造2025树立了钢结构行业的典范。

在创新的沃土上深耕、培育、开花、结果,中建科工也用创新的果实回馈城市的滋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建科工始终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围绕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秉承“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聚焦解决停车难、出行难、居住品质等重大民生需求,自主研发形成了装配式建筑、慢行交通设施、智慧停车等系列“钢结构+”新产品。

▲ 深圳市大磡小学

2018年8月底,深圳首个装配式钢结构学校大磡小学投入使用,并被认定为广东省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大磡小学采用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造及绿色管理,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绿色健康的学习乐园。

多年来,中建科工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这一拳头产品中,按照“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五化”模式,形成了GS-Building(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和ME-House(三维模块化建筑体系)两大核心体系,打造了学校、医院、写字楼、住宅、产业园等五大类型项目,助力深圳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仁心筑梦,拓展幸福空间


深圳后海,南临香港、北靠高新园、东连福田CBD、西接前海,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已逐渐成为大湾区时代的桥头堡。总部企业云集的后海之滨,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建筑钢结构和桥梁钢结构为主题的博物馆——深圳中国钢结构博物馆在此落地。不显山,不露水,却自有风华,美得恰到好处。

“坚韧结构庇佑苍生,轻盈线条妆扮人间”,进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这十六个字赫然镶嵌在钢铁浇筑的墙面上。这是中建科工铁骨仁心品格最诗意的写照,也是中建科工初心不改、情怀依旧的执著坚守。

钢结构博物馆自2017年5月18日起免费对外开放,2018年11月2日正式开馆,已累计为三万多名观众提供参观服务,并获评最佳创新科普基地、南山区儿童科普基地等荣誉,成为钢结构历史和城市发展的实体读本和具象化注脚。在“志愿者之城”深圳,中建科工人同样以拳拳仁心为城市幸福空间撑起广阔绿荫。深圳光明新区滑坡抢险、抗击台风“山竹”等重大救灾抢险中,有中建科工人冲锋的足迹;关爱农民工子女、帮助特殊群体等爱心志愿服务中,有中建科工人温暖的背影。

时代的列车滚滚前行,速度和承载不是目的,不让一个乘客掉队才有意义。关心他者,善待环境,凝聚共情,构筑幸福,如同“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和温情,中建科工人也在以实际行动拓展幸福空间的同时,让生命丰富而真切,让梦想炽烈而生动。

多年来,中建科工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践行央企责任担当,发起成立“爱心基金”和“帮扶基金”,多次组织向宁夏等贫困地区和汶川等灾区捐款捐物。从2011年开始,向贫困地区捐建多所希望小学,并选派优秀员工开展爱心支教,开创了“从教室到教师、从捐资到捐智”的企业助学新模式。近年来,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积极响应和参与全国各地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等系列活动。






临山之地,向海之处,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造就了一座崭新的城市,也书写了一段壮阔的史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坠凌云之志。四十载风云激荡,时代的大潮奔涌,深圳冲在最前,以勇立潮头的使命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着深圳智慧和深圳经验。

一座城市的荣耀,万千建设者的努力。放眼未来,中建科工将继续与鹏城同行,以实干礼赞实干,以奋斗接力奋斗。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党建工作部


编辑:陈   瑶

校对:沈希栋

审核:林   绿


要闻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