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证·榜样】心向“智造” 素履以往 ——记“中国好人”冯清川

小钢 中建科工 2022-06-16





从场馆空间到城市天际,他在空间的转换中用拳拳之心诠释着钢结构从业者的铁骨仁心。

从传统车间的人工生产线到智能制造的自动化科技前沿,他青丝染流年,双脚踩素履,一心向“智造”。九千多个日夜的坚守是对工匠精神的最佳注解。


冯清川带领团队检查钢结构制造生产线


“25年坚守工作岗位,说经历比讲成绩更合适。把一件事情,一项事业从认真细致做到完善精致,甚至达到完美和极致是我工作的目标。”刚刚荣获2021年1至2月“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称号的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副总经理冯清川,回忆起了自己的半生工作,不禁感慨道。


从“0”到“1

“零是什么?!是零鸡蛋!是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啊!”说起刚开始接手公司智能制造研发工作,冯清川今天还是一肚子苦水。


“和以往的经历不同,钢结构智能制造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别说图纸和方案了,当时根本就没人知道这个事该怎么搞、要搞成啥样、能不能搞成。”冯清川说。


《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公司敏锐地意识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产业创新已然刻不容缓,但在钢结构智能制造概念初期,具体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却无人知晓。


“不会干就先看,看谁的?出门看别人的!”冯清川这一说不要紧,出门就看了10万多公里。


“国内、国外……不管远近,只要出门学习考察,冯清川都要求带一个大号的行李箱和一个移动硬盘,然后整箱整箱地往回拖资料。有次冯清川的老婆说你出那么远的门给我带啥好东西回来了啊,结果打开箱子一看全是资料。从那以后,冯清川的老婆再也没有翻过他的箱子。”说起“取经”之路,智能制造团队员肖运通苦中作乐得说道。


“智能制造不是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一整套技术体系的建立,里面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内容,每一份资料只代表其中某一个单项的内容。”冯清川介绍,对于智能制造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而言,“取经”只是拉开了舞台的帷幕,吃透“经书”才是表演内容的开始。


为了快速吸取别人的经验,冯清川带领智能制造团队开启了闭关模式,在7个月的闭关研发期,团队所有人只有工作、吃饭、睡觉三种模式。午饭经常在会议室吃盒饭,吃完继续开会讨论。晚上,团队常常为了一个设备技术细节,在办公室争论至半夜。


冯清川带领团队监测产线数据


“虽然一开始我们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但通过长期学习和不断试错,我们并不是一无所获。”通过对别人资料的学习,冯清川决定在日本机器人焊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经过1000余天,6次大的设计修改、上百次局部变更后,冯清川团队最终建立起一整套通过评审的钢结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并最终建成了国内首个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工厂,成为了行业首个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


目前,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二期智能制造生产线已正式运行,实现了国内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从“0”到“1”的突破。


从平凡到不平凡


     冯清川接受媒体采访


冯清川是普通的,穿上洗得发白的工装,走进上下班的工人队伍里,不注意看,没人知道他是公司的副总经理。


冯清川也是平凡的,用他的话说,“智能制造是对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对大量算法的统计,算不得什么高精尖技术。我冯清川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然会有李清川、王清川来做。”


但正因冯清川这质朴、平凡的认知,造就了他的不平凡人生经历。二十多年的孤灯坚守,辛勤耕耘,让冯清川先后主持了一批“高、大、新”工程的钢构件制造业务。当华南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世界最大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建筑进入公众视野时,翻开它们的建设参与者,冯清川郝然在列。


25年来,冯清川累计参与过400多个项目的钢构件制造任务,为这些项目优质高效完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其中,他参与的“空中华西村”钢结构工程荣获2011年度“中国钢结构金奖”,并且该工程QC小组在研究“超大钢结构球体超高空吊装方法”课题中,荣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


冯清川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


2008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学会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称号;

2014年,获“广东钢结构金奖‘粤钢奖’优秀技术人员”称号;

2020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


但,哪怕殊荣至此,他依旧是每天一有时间就往研究室钻的小老头;

依旧做着别人看起来枯燥乏味,他却甘之如饴地试错实验;

依旧铭记着那句他人视之为谦辞,他视之为真理的警句。

“只有时代里的英雄,没有英雄里的时代。是时代需要产业升级探索者,是钢结构行业需要智能制造研发者,是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把我从幕后推向了台前。”


从科研中来到科研中去


生产线上的切割机器人


如今的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生产车间内的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已盛开了“金银花”,结出了“幸福果”。分拣搬运机器人实现无人化作业,坡口机器人加工效率提升70%,H型钢组焊矫产线实现人员投入减少40%、人均功效提高80%······


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冯清川带领着智能制造团队经历九千多个日夜,用心血一点一滴熬出来的。无数根青丝坚守成白发是他们最好的见证,到处焊花飞溅、弧光闪烁的生产车间是他们记忆里最深的印象。


 “技术研发这条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说起今后的研究方向,冯清川形象地打了个比方,“智能制造这块大蛋糕,我们现在只是初尝到了一点点甜头,还有车间制造数字化转型、“5G+”新技术应用等更大的甜头等着我们去尝试!我知道今后的研发难度会很大,但它对我个人的诱惑也很大,对整个钢结构行业实现‘换道超车’的意义更大。我会努力把我遇到的每一个难题解决掉,我也相信我解决不掉的问题,会有后来人把它解决掉。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华南钢结构公司


编辑:陈国平、熊显峰

校对:杨显琴、沈希栋 

审核:田欢娜、蔡良浩


要闻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