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藏功与名,宋学义脱下军装回乡务农

宋文雅 保定晚报 2022-06-01

80年前,“狼牙山五勇士”舍身一跃;

80年后,宋学义后人和记者一起追忆英雄背后的故事——深藏功与名,宋学义脱下军装回乡务农


80年前,他面对日寇宁死不降,在狼牙山上舍身一跃震惊中外。

70年前,他不提旧事,退伍回乡,当起了“土农民”,“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60年前,他倔强地挺着那瘦弱的、总也直不起来的腰,带领乡亲挖沟排涝,打井修渠,全心投入到家乡建设当中。

如今,他的两代后人中,共走出了11位共和国军人,传承着红色家风。

他就是“狼牙山五勇士”之一——宋学义。


1966年,宋学义带领全家学习毛泽东著作。

纵身一跃:“狼牙山五勇士”的不屈精神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941年9月25日,日伪军从各个方向对狼牙山发起进攻,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企图包围扫荡狼牙山。为了掩护人员撤退,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战士挺身而出,故意暴露自己,把敌人引向三面绝壁的小莲花峰。


当天下午,子弹打光了。日伪军企图诱降,频频喊话,但五位战士坚决不投降。没子弹了,他们就用石头砸。可用的石头也用光了,他们就把枪支摔坏,丢进深谷。


“父亲曾经给我讲过,当时大家心里都有个想法,宁可跳崖也决不投降。”4月1日上午,宋学义的儿子宋福保向记者讲述着当时的情景,“班长马宝玉第一个跳下了悬崖,接着我父亲和其他战友也高喊着口号,纷纷跳下。”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和宋学义跳崖后被半山腰树枝绊住,得以生还。


五位勇士纵身跳下悬崖的一幕震惊了中外,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抗战英雄宋学义。


一生低调:转业回乡当起了“土农民”

务农多年只字不提当年壮举


宋福保回忆,在获救后,宋学义因为腰部伤势过重,不得不脱下军装离开战斗过的部队,在易县务农,并于1943年结婚成家。


1947年7月,宋学义带妻子回到了家乡河南省沁阳县北孔村。“那时候我家里和普通人家一样穷。我大姐刚出生不久,从保定到河南沁阳,只有一头小毛驴驮着我大姐和一些小米。由于路途太过辛苦,导致我大姐一直体弱多病。”宋福保说。


几经辗转回到了老家,但亲人们已都不在了,只剩下了三间没了瓦的破房子。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宋学义将房子修好,过起了“土农民”的日子,对于自己就是“狼牙山五勇士”的事,只字未提。


“从小我都不知道父亲是英雄。只知道他当过兵,受过伤,所以常常腰疼,一只眼睛也因为受伤看不清楚。”宋福保回忆,“父亲从来没有提过自己负伤转业的具体原因。”加上长途迁徙和战争年代档案资料不够健全,从1947年到1951年的几年间,宋学义“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直到河南沁阳县民政部门在残废军人名册中发现宋学义的名字,才在北孔村寻访到他。


在人们眼中,出生入死的英雄应该环绕着诸多的光环,而宋学义却总是愿意站得低点、再低点。


多年后,宋学义到昆明看望正在当兵的儿子宋福保,却因为宋福保所在的部队是保密单位,怎么也找不到驻地。无奈之下,很少主动提到自己名字的宋学义,才给昆明军区打了一个电话。“听说父亲来了,部队邀请他作了一场报告。”宋福保回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听到了父亲作的事迹报告。听着父亲讲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次战斗,他才终于相信,自己那瘦弱的、总也直不起腰来的父亲,真的就像电影里那五位英雄一样顶天立地。


宋学义(一排中间)与知识青年合影。


盐碱改造:不顾身上旧伤带头跳进冰水里

打井修渠改变家乡面貌


在确认了身份之后,宋学义也曾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全国民兵大会,参加过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观礼。他被邀请作报告、作演讲,见过不少大场面,可在宋福保的印象里,宋学义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当时的北孔村自然条件并不好,一到夏秋汛期,村子的地里汪洋一片。洪水退了,地里一锨就是一个小水坑,到了麦收以后,地里泛起的盐碱白茫茫一片,连井里的水都是苦的。


村民的日子不好过,担任北孔村支部书记的宋学义心里更是不好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在北孔村实行了盐碱改造。


“那时父亲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阴天下雨腰疼得直不起来,但他还是坚持要带着乡亲们挖河排涝。”宋福保回忆,开工时正值冬季农闲时节,宋学义不顾身上的旧伤,带头跳进结冰的河水里挖泥。晚上回到家,腰疼到吃不下饭,宋学义悄悄地躲进屋里,痛苦得不断呻吟。可到了第二天,他又戴上为他特制的护腰钢卡继续工作。


他倔强地挺着那总也直不起来的腰,带领北孔村村民打机井,调整水渠,规划道路,平整土地,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一直奋斗在前。


狼牙山脚下的五勇士雕像。(资料片)


传承家风:生活低标准,政治高标准

英雄的后代也绝不能搞特殊


在人们眼中,宋学义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而在宋福保眼中,父亲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常常告诫子女们,当年舍身一跳绝不是为了逞英雄,他就是一个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生前,宋学义对子女们要求很严。“从小,就要求我们生活低标准、政治高标准。很小的时候不会种地,也要去帮着村里割草、喂牲口。我们小时候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当然,父亲也舍不得给自己添置新衣,每年都是那么几件,翻来覆去地穿。”宋福保回忆,在宋学义住院期间,他曾回家探望,没想到硬被父亲赶回了部队。“父亲当年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但这不是提条件搞特殊的资本,我们更不能沾他的光。”


受宋学义保家卫国思想的影响,在宋学义的8个子女中,有6人参过军,在他的孙辈一代,又走出了5位共和国军人。


而宋学义艰苦朴素、不喜张扬、勤奋热心的品质,更是深深影响着家中的子女。


2021年,正值宋学义逝世50周年。在群山环抱的狼牙山广场上,五勇士的塑像巍然矗立,80年前那气壮山河的一幕,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留给这个时代的,不仅仅是抵御外侮、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更是一种艰苦朴素、报效祖国的红色家风。




编辑:晚小伊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家都在看

高新区第一中心学校将于明年底建成

保定将新建一家三级公立医院

这,就是保定 | 拾 · 新四馆【上】

保定老调新编现代戏《浴血红梅》剧本研讨会成功举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