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朗读版】打开通往法兰西的大门

保定晚报 2022-06-02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4月7日,《保定日报》刊发了记者史巧灵,贾岚采写的《打开通往法兰西的大门》一文,全面回顾了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光辉历史,号召广大青年向先贤学习,在新时代挥洒汗水,建功立业。我市各级各类媒体纷纷转发,造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天,我们特地送上此文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特约小读报员的朗诵版,请大家欣赏——


打开通往法兰西的大门


特约小读报员:张珈毅(保师附校南校区五年级五班)

以下为原文

肇启于保定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写下光辉一页。运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奔走呼号,呕心沥血;实施者精心酝酿,积极筹备,为充满爱国情怀、寻找救国出路的青年学子——打开通往法兰西的大门



2021年,“十四五”大幕已经开启。三月的保定,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全市上下勠力同心,迎来高质量发展、向品质生活不断迈进的春天。穿越时光隧道,百年前的古城往事浮现在眼前。1919年,也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的一批学子结伴郊游,抒发远大志向,立下豪迈誓言:“留法勤工俭学,是为救国济民而学,为寻求真理而学。此一去,虽山遥路远,但不成学业、不长出息,绝不东还!”他们胸怀坚定信念:“拼将热血和头颅,须把乾坤力挽回!”成就学子们的远大抱负,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及实施者,殚精竭虑,功不可没。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风云跌荡,内忧外患。出国留学、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共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源于辛亥革命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这一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热潮。

历史不能忘记,先辈不能忘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育德中学校史资料,珍藏着这段历史大潮初起时的点点滴滴。坐落在莲池区金台驿街、保定育德中学旧址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整修一新。小四合院虽面积不大,但设计考究。严整对称,青砖布瓦,古朴典雅。走进庄严肃穆的展厅,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场景,一件件文物,激荡人心,发人深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大多是清末民初的留法学生,李石曾是重要发起人之一。他祖籍高阳,其父为清末大学士李鸿藻。1901年,李石曾等随清政府驻法公使赴法留学。他攻读生物化学,出版法文版《大豆的研究》,创办巴黎中国豆腐工厂,先后从家乡招募工人40来名。在工厂办了夜校,工人白天做工,晚上学习,其文化水平和工艺技能得到提高。这批以工兼学的工人,成了中国最早的勤工俭学生。”纪念馆馆长曾素梅开门见山。展板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脉络清晰:1915年,李石曾和蔡元培等在法国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其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1916年,在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1917年,他们在北京恢复了停止活动4年之久的留法俭学会,建立北京华法教育会、留法勤工俭学会。这些机构基本上是一套班子,几块牌子,以华法教育会为首,成为全国留法勤工俭学事宜的总机关,鼓励更多学生青年以低廉的费用和苦学的精神赴法留学。1917年,李石曾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学校——蠡县布里初级留法预备学校(今属高阳县)。与此同时,他不知疲倦地为留法勤工俭学事业奔波,在育德中学,他和蔡元培分别为学生们做了演讲,成为留法勤工俭学的动员令。育德中学有着先进的理念和思想,时任校长王国光主张教育变革,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李石曾、蔡元培倡导的勤工俭学思想不谋而合,办留法预备班的想法一拍即合。王国光在回忆录中写道,酝酿筹备了一个时期,育德中学开办一个留法勤工俭学高等预备班,由华法教育会辅助一些经费。第一班主要由本校毕业生组成,第二班湖南学生最多,有“湖南班”之称。作为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组织者,毛泽东走出湖南,一路向北,为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亲力亲为。1918年10月6日,毛泽东等人专程从北京到保定看望湘籍学生,并同游莲池。纪念馆展出的湖南学子贺果日记,记录了在育德中学预备班的学习生活情况,记录了重要的历史时刻:“是日下午,长沙初级班30余人到此。余等在此同学多到站欢迎,搬运行李……萧君子升、毛君润之、蔡君和森自北京来。”“正如贺果日记中记录的,育德中学预备班开设的课程,有法文和机械制图等。附设实习铁工厂,分锻、锉、钳、机加工和木工等专业。在这里学习的青年,文化程度稍高一些,其他年纪较小、小学文化的湘籍学生被安排在布里初级留法预备学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本学习与工艺技能环环相扣,学生们边学习边实习,相得益彰,为留法勤工俭学做好准备。”研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三十多年的谢炜详细介绍着。王国光求贤若渴、刘仙洲“倒还价”的故事,至今在育德中学流传。育德中学党支部副书记郭景芳,从事历史教学十几年,对校史如数家珍。他动情地讲着“段子”:1918年暑假,刘仙洲从香港大学毕业,先期受聘于天津高等工业学校,月薪150元。因为他是育德第一班的毕业生,王国光校长就请他回母校任教。刘仙洲深爱母校,决定应约,但费用还得商量。王国光试探着说了个“大几十元吧,或者跟天津减半”。刘仙洲一笑:“我要五十元。”对于经费紧张的王国光来说,十分感动。事隔多年,王国光感慨:“我这种请教员的方法似乎不近人情,他这样的牺牲精神也是人所罕见。”刘仙洲连续数年在育德教授机械学等课程,编写的讲义后来被印成书,畅销全国。


从1917年6月创办到1921年6月停办,育德中学预备班先后招生4班,毕业学生213人,其中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约120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员,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同志在此度过一段青春岁月。刘少奇虽未赴法留学,但对预备留学的时光很是怀念:在育德中学一半学习,一半劳动,我的身体长胖了。既锻炼体力,又培育脑力,同时还解决了家庭困难的问题。布里和育德预备班的办学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全国留法预备学校和各种形式留法预备班迅速增加到20余所,从1919年3月到1921年1月,20批、1800多名勤工俭学生漂洋过海,奔赴法兰西,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肇启于保定,是天时造就的机缘,是地利承载的化育,更是人意筹谋的结果。”《从保定到巴黎》一书,一语中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保定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运动中体现出的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青年学子追求真理、救国图强的责任担当,像一盏盏明灯,为后人照亮前行的道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青年?新时代青年该有怎样的作为?这是重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引发的思考。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精心打造品质生活之城、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生动实践中,期待保定的广大青年挥洒汗水,建功立业,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父老乡亲的精彩答卷。

编辑:晚小伊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家都在看

这,就是保定 | 拾贰 · 毛主席的关怀(上)

日本,真要这么做了!

莲池区警方抓获十余名电信诈骗分子

移动的“炸药包”!保定一轿车里塞满烟花爆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