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晚二美18载筑梦马兰,140秒花开冬奥——邓小岚与山里娃的故事
2月4日,春之伊始,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现场浪漫、唯美。
22时01分,44个阜平县山里娃组成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代表中国向世界唱响《奥林匹克颂》,展现脱贫后山区孩子的风采。观众席上,激动的泪水滑过邓小岚脸庞。
140秒的天籁声中,奥林匹克会旗缓缓升起。伴随着孩子们清澈的歌声,过往的一幕幕珍贵片段,浮现在邓小岚眼前……
红色马兰:83年赓续传承,两枚印章见证“两代情缘”
“马兰的孩子走向世界啦!”此刻,邓小岚最想把这个消息说给父亲听。
多年来,在邓小岚案头,一直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南邨人”,一枚是父母送给她的“马兰后人”。其中,“马南邨”正是“马兰村”的谐音。
小小印章,记录下那段难忘的红色岁月。
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是邓小岚父亲——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社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1939年春,报社第一次到马兰村。乡亲们用木杠、绳子,抬的抬,拽的拽,将沉重的机器运到村里。
也是那年,阜平遭遇特大洪灾,报社全体人员节省出口粮和衣物,支援受灾群众。
一边游击,一边办报。《晋察冀日报》如同射向日本侵略者的“子弹”。
1943年秋,日军发动扫荡,妄图灭掉报社。马兰村及附近乡亲为掩护报社,19人惨遭杀害,无一人泄密。
一次突围后,邓拓爱人丁一岚在山洞中生下邓小岚。同当时很多共产党人后代一样,邓小岚被寄养在当地村民陈守元家中。
1997年,邓小岚和妹妹邓小虹到马兰村探访。“知不知道陈守元?那是我干爹。”她向老乡打听。
“你是小岚子吧?”半个多世纪过去,老乡脱口而出的乳名,让邓小岚湿了眼眶。
特殊的身世和父辈的情结,让邓小岚对马兰眷恋不已。1999年邓小岚刚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就沿着当年游击办报的路线再到马兰村,追记那段红色岁月。
2003年清明节,邓小岚回马兰村为烈士扫墓,马兰小学20多名小学生参加纪念仪式。
活动结束后,邓小岚想跟孩子们一起唱支歌。孩子们躲避的眼神、羞怯的埋首,深深刺痛了她。
“只有一两个会哼国歌,却都跑调……怎么能不会唱歌呢?没有歌声的童年是苍白的。”坚信音乐是打开人心灵的钥匙,邓小岚决定通过音乐,帮马兰的孩子树立信心,种下梦想的种子。
第二年,61岁的邓小岚号召兄弟姐妹捐款4万元,把4间破烂的小学教室翻盖成7间校舍。
这一年,她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成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乐老师,教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
从此,潺潺的胭脂河边,不仅有追逐,还有了琴声;高高的铁贯山上,不仅有嬉闹,还有了歌声。
音乐马兰:18年耕耘筑梦,大山深处唱响“音乐之声”
“马兰的孩子走出大山,要去冬奥啦!”邓小岚依然记得,今年1月3日到北京集训前,乡亲们激动的模样。
那天,在开往北京的大巴车上,孩子们兴奋不已。一路歌声悠扬,邓小岚第一次觉得,这条走了18年的路,如此生动。
从北京到马兰,在2010年高速公路修通前,邓小岚早上8时出发,晚上8时许才到。
“学乐器需要反复练习,不然下次全忘了。”为此,她每年往返于北京与马兰20多趟,一趟约600公里。
18年来,她来回奔波了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周。
勤学同时,邓小岚更注重启发孩子,会带他们玩一些“非常规乐器”,用勺子、铃铛和锯条奏出动人旋律。
“马兰的孩子一样聪明,只是缺乏机遇和舞台。”为此,2006年,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这便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前身。
从此,指甲缝带泥的小黑手弹奏着西洋乐器,世界名曲回荡在大山深处。
2008年10月,邓小岚带领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马兰小乐队小型音乐会”,受到晋察冀日报社老同志们热烈欢迎。
此后,他们的足迹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也登上了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更大的舞台。
2013年8月,70岁的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成为彼时全国罕见的儿童音乐节。在阜平县委、县政府帮助下,舞台,就搭在马兰幽静的山谷中。
当天,马兰小乐队同将军后代合唱团、清华艺术团乐队等20多个演出团体同台演出。
在青山绿树和潺潺流水间,孩子们空灵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3000多名观众掌声如潮,让这里变成了快乐的“音乐谷”。舞台前的邓小岚手拄拐杖,笑得像个孩子。
原来,在音乐节开始前一个月,她骑电动车查看舞台搭建情况,不慎在路上滑倒,造成左腿小腿骨裂。养伤期间,她坚持每天用电话“指挥”音乐节筹备。
“邓老师刚强咧,她从不说自己辛苦。”村民孙秉芬说。
行胜于言。
2015年,在学校旁的山坡上,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打造了一座浪漫的三层“音乐城堡”。围栏上镶嵌着铁艺五线谱,阳光照在上面,音符洒落一地。
“邓老师说,城里孩子有迪士尼乐园,有公主城堡,马兰的孩子也可以有。”马兰小乐队的孙志雪,是马兰村第一个考取音乐专业的孩子。
孙志雪说,在闭塞的小山村,“邓老师像一束光,启发和鼓励我们,走出一条更精彩的人生路”。
18年来,邓小岚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很多上高中、读大学,其中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未来马兰:脱贫攻坚筑牢基础,绿水青山间建起“月亮舞台”
一如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邓小岚关于马兰的未来梦,从来不靠想,而是一步步去实现。
在她的梦里,马兰不仅有音乐,更应是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为此,邓小岚呼吁村民改变卫生习惯,并建了村里第一座水冲厕所。
在她的梦里,马兰不仅有音乐,更是赓续传承的红色乡村。为此,邓小岚挖掘红色文化和文旅潜力,自筹资金20万元建设晋察冀日报展览室。
在她的梦里,马兰不仅有音乐,更是水清山绿的旅游乡村。为此,邓小岚带头修路、种树、整治排水沟,鼓励乡亲们依靠胭脂河和铁贯山发展生态旅游。
助马兰脱贫,邓小岚倾其所有。
外出打工的村民意外身亡,她帮助找律师维权并料理后事。患病村民的特效药长期难寻,她无偿为其从北京买药长达9年。
“我准备开春以后把那两间教师休息室再装修一下……还想着多找些赞助,下力气修起民宿。能接待住宿,才能留住旅客游人,村里人也才能赚到钱。更要壮大山区经济,这样的良性发展才能使村民长期受益……”2008年1月22日,邓小岚给村民梁林江的信里,这样写到。
“邓老师很节俭,没见她穿过新衣服,给村里花钱却很舍得。多年来,她几乎把退休金都奉献给了马兰,花钱花得让我们心疼。”村民彦花说。
时来天地皆同力,春至草木共奋发。
2012年12月底,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从阜平发出,马兰的脱贫致富梦一步步变成现实。
得益于邓小岚的奔忙,社会各界对马兰村高度关注,在阜平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伴随着一桩桩惠农扶贫政策的落实,马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10月,马兰村实现脱贫,音乐梦再升级。
“干净,纯粹,符合邓老师和马兰孩子的气质。”2021年10月,一座梦幻的“月亮舞台”出现在“音乐谷”里,说起设计灵感,北京设计师刘阳感慨道。
如今,马兰儿童音乐节已举办四届,吸引了越来越多乐队加入,还拓展加入了摄影、非遗、天文等元素。邓小岚全力打造的音乐马兰,成为文化保定的一张新名片。正是这张名片,吸引了北京冬奥组委的目光。
春伊始,万象新。一个更加自信的马兰,正跟邓小岚一起,携手走来。
经过中国共产党多年奋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世界银行在“贫困认知税”概念中指出,长期处于贫困,会影响贫困群众的认知或心智,认为自己不受尊重、自卑、缺乏竞争力、无力改变自身生活,极容易再度陷入贫困中。
在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阶段,如何全面激发乡村人口内生动力,提振乡村人口致富志气,提升发展能力?邓小岚的探索,恰逢其时。
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邓小岚在马兰村的红色传承和以音乐造梦的文化探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消除“贫困认知税”,“扶志防返贫”的山区实践鲜活样本。这个样本是如此独一无二,因此更具有研究价值和推广意义。
在邓小岚奔忙下,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孩子们从贫穷闭塞的山村,走到北京冬奥会这个国际舞台;从最初唱国歌都跑调,到用希腊语在冬奥会开幕式上表演,体现泱泱大国的国际范儿。这是一个中国梦想开花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
作为入党57年的老党员,透过邓小岚的奋斗身影,你便能看懂,为何百年间,中国共产党能从50多人发展到9500多万人;你更能看懂,为何百年间,共产党能让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记者 刘寒凝 邸志永 李忻遥
编辑:晚小美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