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话,浦北哪个镇方言最“多情”?

零下的图文 发现浦北 2021-03-18

泥萌会五国语言?

别逗了~~~

来到浦北,泥会十国也没用

从南到北,过了一个镇一条村

都有不同的方言

有些镇不同的村还有不同的方言

论方言说话

泥萌最服哪个镇?哪个镇最多情?

我们往下扒~~~

01

 说起浦北的方言,我们首先全部把它们称为“浦北话”吧!


浦北话也称“背乡话(背乡:背井离乡、背离故土)”、“背山话(背山:避居山后)”、“脉过话(脉过:或脉嘎,什么之意)”、“龙门话(龙门:此指浦北龙门)”等语,虽和闽粤客家话、桂南新民话有语音区别,但从“历史的渊源”上看,它都归属于“客家语言”!


客家人是中国南方民系中间非常独特的一支。这些被认为是“客人”的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上经常和所到之处的“主人”发生冲突,却始终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开枝散叶。无论是语言、民俗、生活方式,他们的一切都显得如此神奇。

位于平马村的客家文化村可以说是一个例证。平马村作为古越州客家先民的聚居区,保存了完好的古建筑和翔实的实物。平马村以大朗书院和伯玉公祠为中心,由客家居民居建筑群组成。


这样扯,好像扯远了。但我要说的是,因为是客家人居多的地方,迁徙而来,语种多也就不奇怪了。


浦北汉人的根在中原,大家迁过来,同姓一村,语言也同一种,出了这个村大家说的方言又不一样了。比如,北通镇的楠垌、兰田两个村,在方言上相同,但附近的良庄村和三合镇的马头村,又有区别了。

02

浦北各镇方言可能有所不同,但也有所相同。


我们就拿浦北话和隔壁的灵山话相比,区别在于灵山县的方言大体上全县能集中于一种,而浦北话则可以按南中北等区域划分出几种。南部镇,以讲艾话为主,各镇大同小异;南部中石埇、安石、泉水则以马娄话为主,可能接近合浦的原因;中部镇则以小江话为主,对三合龙门北通福旺等镇有影响,所以他们讲的话还是能听得懂一些些的;北部,以寨圩话为主,乐民寨圩福旺均有相同方言;然后就是“东北三镇”六硍平睦官垌了,这三镇的方言据说母语来于博白县,在发音上大体没多大区别。


当然,在这些方言中,浦北话还是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原的古汉语特点。例如说“绳子”,叫做“索”,“汤”叫“羹”,“站”叫“企”,“老虎”叫“大虫”、“大阳”又叫“日头"......这都与战国、秦汉、隋唐宋用字基本一致。曾有人这样说,如果现在的浦北人掺用自己日常物名词写信给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他们几乎读不懂,倘若能穿越历史时空,把信交给战国、秦汉、隋唐宋的人看,他们肯定会看懂他们自己的日常用字(忽略其字体),也就证明,其字其义,可通古人。


03


这些年,基本跑了浦北多数村。在听他们说方言时,虽然不会说但还是会听,很多浦北小伙伴估计也是这种想法。


有朋友说,”东北三镇“人说的话,如果说快一点,就像唱歌一样好听。其实在浦北,每个镇的人说话都那么好听,都那么多情。

当然,在坊间大家都留传的几个方言笑话我们或许都听过。如乐民,一旦说到乐民,大家会说的”乐民妹跌落塘!“,龙门的”解衫碇去回“(脱衣服拿回去),北通清湖的“洗雀头先”(洗个头先),还有北通镇良庄村的串门时的对话也是很有意思。


问:“diang滴咪狸?”


答:“diang滴果子狸!”


如果不翻译,你知道他们说什么吗?我相信你还收集着很多这种俗与不俗和方言笑话,多数只能在酒桌上一笑而过。



04

还是回到浦北话的正题上。前面说过,浦北各镇村方言各不同又各相同。但总的来说,一个镇大体上是相同的。有些不过是发言不一样罢了。


中部镇为例,在小江市场转一圈下来,即使你不会说“小江话”,来自北通、三合等镇的人用本地方言倒也能冒充一下会“小江话”的小江人。

而有些村或镇的人却也是会“多门语言”的高手。比如北通镇博学村,与灵山交界,当地过去也曾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南来北往客流量大造就了村里人会几门方言,遇上灵山人他们能讲灵山话,平时家人交流讲“新闻话”,碰到其他村的人他又能说几句其他村的方言。


有一种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遇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感觉。


然后,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浦北方言唱的歌曲呀小品呀配音呀,发现还真有不少,我们接下来看和听,放松放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0738mnp1&width=500&height=375&auto=0


05


这也说明我们浦北的方言对外来事物接收容纳得比较快,对于外来物品,以一个番字待他。

原产美洲热带的番石榴,浦北人却称她为“番桃子”,一个番字把他们区别开来,说明是泊来品; 马铃薯原产南美安第斯山山脉,十七世纪引入中国,浦北人对她是既爱又恨,叫她“番鬼芋”。如果你是北方人,来到了浦北,你与本地上点年纪的老人询问“土豆”、“西红柿”,他们便不知你所问何物也,你就直接扔句“番鬼芋”保证——


威滑!


06


浦北的方言广大深,以上也只是本人的一些个人看法,不能作为历史和汉语言来考究。


其实,在中国,哪一处没有自己的方言呢?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抛弃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习俗,更没有向另外民族转变,而是,根本的、更多的保留了往昔的语言、文字、信仰、习俗,并独立性的、自觉性的继续使用汉字去创造新事物的物名词。在道德信仰上,他们继续的、自觉的遵循中华的传统美德。


方言就是藏在民间的“中国语言活化石”。当我们现在的很多孩子渐渐不怎么会家乡话时,我们有些感慨有些悲伤罢了。仅写下这些文字而已!


还听过这么一个冷笑话。据说浦北有一男子在外工作,为了照顾孩子,就把母亲接过去照顾孩子。不好出远门的母亲过去后教孩子说话——见了蜻蜓就告诉孩子这叫“蒙魅”,见了“玉米”教孩子“苞缩”.....吓得媳妇连夜给了个大红包家婆,说看到母亲在这里无聊得难受,还是让家婆回老家去吧。出了门,这位母亲笑了笑说:“同我斗,姜仲是老葛辣!”


最后你也用家乡的方言

像他们读一读如下这一句话,

然后音译写在留言区,

看看谁的方言最多情~~~



end更多原创作品

► 据说只有老浦北才知道这是哪里!

► 哎哟!浦北这个山谷大有名堂!

► 在这里,可以像神仙一样生活...

► 浦北县“一镇一品”农特产品,你的家乡会是...

► 视觉|张黄,张黄,儿时的记忆谁的乡愁?

► 味道|那些无法忘记的浦北地道小吃

► 小镇记忆|白石水老街,你还好吗?

► 这个夏天,我隔着屏幕都闻到了乐民荷花香....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