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宇瑛,等 || 成都石室中学:提升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实效

蒋宇瑛,等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针对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面临的观念、能力、平台等方面困境,通过提高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实效,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首先是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科研工作“成人·成事·寻道”的功能定位,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科研路径,建立健全多方位的制度保障;其次是落实“四重”举措,包括重队伍构建、重实践导向、重过程管理、重评价激励,为教育科研工作构筑强有力保障。

全文共5045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1]当前,学界日益强调一线教师的“研究者”角色,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素养,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以科研思维和方法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尤其伴随新课程、新教材的推进,一线教师仅凭已有经验难以适应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亟须通过提升自身科研素养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现实。那么中小学校该如何借助有效的科研管理,激发教师开展研究的热情和内在动力,进而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在此结合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开展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与思考。




厘清现实问题,把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困境



从现实来看,一线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还面临如下一些困境,极大制约着他们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和效果。


1. 观念层面:缺乏对教育科研的正确认识


对教育科研存在观念上的认识误区,是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绊脚石。这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教育科研的目的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中小学教师做科研主要是迫于自身职称晋升或学校要求等外在压力,所以为了科研而科研;二是没有认识到教师作为“研究者”这一角色,将日常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割裂开来,认为开展科研工作占据了自己的教学时间,增加了自身的工作压力;三是将教育科研简单等同于写论文、做课题,同时因为缺乏相关学术训练而备感压力和痛苦。


2. 能力层面:缺乏教育科研知识和能力


身处基础教育的变革时代,掌握一定的教育科研知识和能力成为一线教师必备的素质,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选题,以及后续能否推动研究落地实施。但在日常的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线教师在教育科研思维和眼光、文献资源的检索和获取、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储备、教育研究方法的掌握和使用、各类成果撰写规范和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均较为缺乏,这也是他们对教育科研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3. 平台层面: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当前,许多中小学对于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还缺乏足够重视,也未能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有力保障,主要表现在缺乏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经费支持,未能构建行之有效的科研培训和激励机制等。这些问题导致教育科研工作往往只是个别教师的自发和零散行为,因而无法形成研究合力,使教师陷入教育科研的困境。




坚持“学术治校”,做好教育科研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石室中学确立了“学术治校”的办学理念,在科研兴校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对于学校发展、学生成才以及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完整的教育科研体系,有力破除了教师的科研困境。


1. 明确功能定位,更新教师的教育科研观念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价值观的引领。石室中学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确立了“成人·成事·寻道”的科研功能定位,旨在引领教师在“成事”中“成人”,在“成人”中实现更高质量的“成事”,在“成人”“成事”中“寻道”。所谓“成人”,即学校引领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不断提升科研意识、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等学术素养,帮助教师以研究的眼光洞察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和前沿问题,在此过程中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更高层次的专业成长。“成事”即教育科研必须遵循实践逻辑,避免为科研而科研的“伪科研”,要扎根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从真实问题出发,为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平的提高,实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强师。“寻道”即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深入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乃至跨领域的科学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探寻和领悟教育教学规律。


2. 形成双向科研路径,构建起全覆盖的科研网络


石室中学目前已经构建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科研路径,形成覆盖教育线、行政线、教学线,以及国家、省、市、校四级课题体系的科研网络(见图1)。所谓“自上而下”,是指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前期实践经验、当前发展需要、各级规划课题指南等多个维度入手,融合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以及先进教育理念,打造更多具有石室特色、服务石室发展的龙头课题,以其为引领形成和发展国家、省、市、校四级课题体系,从而带动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行政部门等各分支参与子课题或小课题研究,最终促进全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所谓“自下而上”,是指各分支根据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自主申报各级课题,助力龙头课题的研究。



3. 加强科研制度建设,让学校科研工作有章可循


良好的制度建设是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石室中学在贯彻“学术治校”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参考学习省、市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涵盖课题管理、队伍建设、评价机制、督导管理等多方面相对规范的科研制度,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有效开展。如学校通过制定《成都石室中学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校级课题的组织管理、立项申报、中期评审、结题鉴定、课题经费使用管理、成果推广等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制定《成都石室中学教育研修评价奖励方案》,形成常态化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通过制定《成都石室中学博士工作坊工作方案》,发挥博士教师在人才培养、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制定《成都石室中学学术委员会工作方案》,规定了学术委员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指导义务;等等。




落实“四重”举措,构筑强有力的教育科研保障



石室中学充分整合政策、人、财、物等多种资源,从队伍构建、实践导向、过程管理、评价激励等多方面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助力护航。


1. 重队伍构建,成立多元融合的科研共同体


为凝聚学校科研力量,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石室中学组织成立了由研究队伍、专家队伍和督导队伍构成的科研共同体。其中,研究队伍包括学校的青年教师、名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三个层次,主要负责根据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打破学科壁垒、校区局限,以多种方式合作开展研究;专家队伍包括省、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家,以及高校教授、研究机构教研员和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校内外研究型名师,主要负责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进行专业引领;督导队伍是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科研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整合资源,搭建科研平台,加强过程督导,开展评价激励,推进科研成果固化和推广。


专家队伍引领是实现“学术治校”的必要之举,其引领重在三个维度:一是引领一线教师开拓学术视野,更新研究理念,指导一线教师洞察教育教学前沿问题和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为一线教师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二是通过基本的科研知识和能力培训,帮助一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观念,培养学术伦理道德,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行文规范等;三是通过和一线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发挥各自优势,深入解决教育教学难题。成立科研共同体有助于各成员围绕共同信念和愿景开展不同层面的交流合作,减少教师由于“单打独斗”所产生的孤独无力感以及职业倦怠感,增强职业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同时破除科研的神秘感和教师对其的恐惧心理,提升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2. 重实践导向,倡导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真科研


“实践是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是科研内在价值生生不息的核心内涵……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首要特征。”[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理论建构,而重在帮助教师形成一种研究思维,能够用科研的眼光深入思考教育教学实践中某些现象发生的机理和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针对性地寻找破解之道。同时,做研究的形式包括但不拘泥于撰写论文或开展课题研究,而是可以根据一线教师的特点和优势采取更适合的成果固化形式。


基于此,石室中学除了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外,还利用更符合一线教师特点的研究形式帮助教师循序渐进,使其逐步感受到教育科研的魅力。例如:学校每年暑期都会面向全体教师举行征文活动,内容除学术论文外,还增加了教学小妙招、学生管理小妙招、教育案例和故事、学科教学设计、主题班会设计等形式,引导教师聚焦学校教育管理和日常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和小微问题,将日积月累的相对零散的隐性知识进行提炼、总结和固化,进而转化为可分享可交流的显性知识。在此过程中,学校还注重引领教师认识到,尽管教育科研不必讳言功利价值,但必须超越功利价值,要化被动的“我要”为主动的“我想”,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科研对于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同时,教育科研的终点不在于课题结题或发表论文,而是能够切切实实地让研究成果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这样的教育科研才是富有生命力的真科研。


3. 重过程管理,保障科研目标的有效达成


有效的科研管理是实现科研目标的重要保障。传统科研管理以结果为主要管理目的,重结果轻过程,“本质是背离科研初衷的,存在较大问题,滋生了平庸的、缺乏逻辑的、伪论述等科研成果”。[3]从现实表现来看,往往是课题组一旦立项后就会出现松懈状态,到结题时才匆忙梳理日常教学中可以作为成果的材料,其质量不言而喻。为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石室中学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


第一,加强过程性指导。在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会通过专家培训讲座、订阅书籍期刊、科研经验交流分享等方式,及时对课题组给予指导;同时充分利用科研共同体这一平台,有计划、系统性、针对性地在群内推送文献检索和获取的方法,分享期刊推荐和解读、课题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科研资源。


第二,加强过程性督导。学校通过制定每学期的科研工作推进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工作和研究任务,力求做到提前规划、平衡时间、按时完成;同时每年定期召开3~4次科研推进会,聘请专家学者指导课题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评审、课题结题等工作,在此过程中了解课题组的研究进度及成果梳理情况,并在必要情况下进行适当干预。


第三,加强过程性材料管理。石室中学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开发了“教师成长树系统”,专门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各类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分析,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论文发表、论文获奖、在研课题、课题结题、课题获奖、专著出版等过程性材料全部上传到系统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将自己的教育科研材料进行电子化处理以便长期保存,并随时调取使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校内教育科研的总体状况及进展。


4. 重评价激励,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氛围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既源于自身的内在动力,也需要学校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当前,石室中学已经形成校内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教育科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学校针对科研工作的评价既重视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重视精神层面的激励,也重视物质层面的奖励。例如:学校针对教师的论文、课题、专著等方面的成果,会在职称评审的校内考核阶段,根据成果级别给予相应赋分。学校还专门制定《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教育研修评价奖励方案》,针对每年度教师所取得的全部科研成果,通过成都市石室教育基金会专项资金给予奖励。对于优秀科研成果,学校还会通过全校表彰及大会分享交流、橱窗展板宣传、校级期刊收录、推荐到正规期刊发表、学校微信公众号宣传等形式进行展示推广,以提升教师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宽松环境。此外,学校还利用“教师成长树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形成教师年度科研成果报告,借此清晰反馈教师的科研成长状况,帮助教师进行反思总结,从而更好地发挥过程性评价的诊断指导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2019-10-24[2022-11-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

[2][3] 张玲.高质量发展视阈下中小学有效教育科研的内涵、特征及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15):44-51.


(本文作者:蒋宇瑛、谢玉晓、任虹静;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





11期文章回顾 

李   烈丨新时代小学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点

芦咏莉丨从大学教授到小学校长:“活”起来的研究生活

李   奕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北京行动

高   伟,等丨小空间办大教育: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东城样本”

杜荣贞丨多元 · 个性 · 高位 · 均衡:集团化办学的“海淀实践”

何   暄  周   甜丨科研赋能: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西城路径”

成尚荣丨透过北京中学的窗口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11期 · 教师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