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丽 李 伟 || 普通高中何以实现特色化发展?
导读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实现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对上海市美育特色普通高中创建过程的分析,发现其进行特色定位的主要依据以及开展特色学校创建的共通之路。着眼未来,美育特色普通高中还要从美育的文化性、综合性、超功利性和时代性等特性出发进行改革探索,提升办学质量。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教育政策,明确提出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这也成为新时代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方向。10多年来,全国各地普通高中积极探索特色办学之路,形成了丰富形态,其中不少学校基于自身办学的基础、历史、资源等因素将美育作为学校特色,走出了一条办学质量提升的特色之路。本文以上海市美育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为例,通过分析这些学校进行特色创建的共通之处,以管窥豹探索美育特色乃至其他类型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的可行路径。
以美立校:美育特色普通高中的定位依据
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作已经走过10余年的历程。截至2022年,全市共有17所学校被命名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其中与美育相关的学校共有6所,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美育特色普通高中在创建过程中既有个性化的探索,又形成了一些共性经验。尽管它们选择以美育为办学特色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其定位依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基于分层格局下的破局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基本是以分层为导向,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体现了重点高中重点发展的轨迹。在这种分层格局下,处于中下层的普通高中在师资、生源等方面与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相去甚远,由此导致学校升学率低、社会认可度低,并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如何才能打破分层格局下的发展困局?于是,一些普通高中基于生源的薄弱,以艺术为切入口来寻求破局之路。如F校地处上海远郊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校通过开办美术班让学生参加美术高考来提高升学率,后来逐步突破单一美术特色的限制,通过多学科协同、多途径贯通来实施美育,把“借美育人、创美育人、化美育人”作为特色育人目标,最终确立了审美素养培育的学校特色。
2. 基于办学传统的历史传承
现实中,有些学校在选择和定位自己的特色时,是基于办学历史积淀顺势而为,将艺术项目逐步发展成美育特色。这些学校往往是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某项或某些艺术强项(如美术、音乐等),并且在这些艺术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耀眼的成绩,艺术犹如基因一般深深融入学校的办学过程,蕴含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发展愿景之中。因此,这种基于办学传统来定位的发展特色就属于内生性特色。如B校有着百年办学历史,建校之初,“艺术教育驰名沪上,学校的管乐队、戏剧队都声名在外,多有表演佳誉”。[1]学校每年都举办艺术节,迄今已经坚持了30多年,培养了众多具有艺术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其中不乏优秀的艺术工作者。近百年的艺术教育办学传统为B校打上了浓厚的艺术底色,因此该校将艺术定位为办学特色是“学校基于与生俱来的办学定位和一脉相承之下对教育的理解”。[2]
3. 基于优势资源的教育支持
学校创办特色需要包括人力、物力等多种内外部资源的支撑,否则犹如无米之炊,很难将特色办学持续下去。实践中,有些学校借助自己的优势资源来定位或强化学校特色,如大学附属学校借助大学资源,还有学校是借助在地特色资源,它们对这些优势资源的挖掘利用都为美育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如在上海市已经命名的6所美育特色普通高中当中有2所大学附属中学,它们均以附属大学的特色作为自身办学特色,并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资源助力特色创建。如A校附属上海音乐学院,学校以“爱音乐、爱智慧”为办学理念,聘请大学教师入校开展音乐相关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指导、高校艺考指导等,并负责学校“多媒体音乐”创新实验室建设指导等工作。L校和F校则借助本地的乡土艺术资源助力学校特色建设,如利用在地资源在校内创立多个艺术社团,后逐渐形成体系化的特色课程;聘请民间艺术家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爱乡情怀。
向美而行:美育特色普通高中创建的共通之道
如何判定一所学校是否属于特色普通高中,创建特色普通高中有无共通的路径可循呢?从上海市的实践来看,特色普通高中创建要分为三个阶段,即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并且每个阶段均有相应的创建标准。目前已经命名的6所美育特色普通高中均是已经到达第三个阶段的特色学校,它们虽特色各异,但创建之路却有共通之处。
1. 坚持“以美育人”的特色创建价值取向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了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即“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定位决定了其必须坚守“基础性”,特色高中创建是“基础+特色”,二者是底色与特色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将普通高中办成专科学校或职业学校,致力于培养专业化人才。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普通高中应面向人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美育特色普通高中应在坚守普通高中基础性的前提下,加强美育与其他四育的横向联结,既凸显美育特色,又实现五育融合,通过美育砥砺德行、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提升劳动素养,最终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高中生。从实践来看,上海美育特色普通高中非常注重美育的全面育人价值,积极探索以美促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怡情、以美化行,将美育融入全面育人体系之中。如L校以“艺术见长,尚美成人”为办学理念,形成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学校注重以美培元,通过美育“让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乡、爱自然、爱社会主义;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法律意识、集体意识、公民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源自L校自评报告)。
2. 架构普特相融的美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求的关键在于形成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因而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尤为重要。如何在既有的时空里,做到既保证共同基础又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呢?这就要求美育特色课程要“从科学的有机整体的角度来看待美育和实施美育”,[3]不仅要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确保国家课程的落实,还要重视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将美育特色融入国家课程,建构普特相融的课程体系。例如:S校以戏剧艺术为特色,在多年探索中构建起戏剧艺术特色课程体系。学校一方面在必修课程中渗透戏剧元素,优化教学方式,运用戏剧教学法(如观、演、赏、评)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另一方面开设校本化特色课程,在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凸显戏剧艺术特色,形成包括“艺术专业课程、艺术基础课程、戏剧体验课程、高雅艺术进课堂课程四个组成部分”。[4]
3.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具体到美育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不能只面向部分有特长的学生,而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从特色创建中获益,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每个学生都是天赋、兴趣等各不相同的具体个体,如何让他们都能获得适性成长呢?这就需要借助课程与教学的分层架构来实现。上海市在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创建过程中,要求学校特色课程能够做到“年级分布横向合理、纵向衔接,能满足基础需求,鼓励兴趣发展,支持特长培养”,课程架构既要体现年级差异又要兼顾不同发展基础的学生,具体包括基础、提升和特长三个层级。如L校将课程群设置为Ⅰ、Ⅱ、Ⅲ、Ⅳ四个梯度,分别为特色必修课程、兴趣发展拓展型课程、特长培养提升型课程、自主创新拔尖型课程,后三者为选修课程,有效满足了不同层级学生的发展需要。
4. 打造专兼职结合的美育特色教师队伍
教师是特色普通高中创建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美育特色普通高中的创建需要一支数量充足且高质量的专兼职美育教师队伍。为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本校特色专职教师的培育。由于美育并不仅限于艺术课程,而是涉及所有学科,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所有教师都承担着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职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接受一定的美感教育,其前提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发现和理解知识、环境以及生活中的美。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引进校外兼职美育教师。美育特色高中创建需要借助外力,需要与大学、艺术机构及民间艺人等机构和群体合作,聘请相关人员进学校开设特色课程,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社团活动等。如F校通过自编美育读本、引入大学先修课程等方式,向教师普及美学基础知识,提升教师审美素养。S校加强与附属大学的合作,一方面让本校教师到大学接受培训或进行学历提升,另一方面协调大学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本校的艺术专业教师,为学校的艺术专业教学提供人力保障。
5. 营造浓郁的美育特色校园文化
美育的实施不能仅限于课程与教学,必须凭借“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手段”,[5]将美融入学校文化,渗透到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使其“内化于全体成员的思想观念,外化为各成员的行为方式”,[6]最终成为本校与众不同的标志。一般而言,学校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四个层面,具有整体性。在美育实施过程中,除了显性的文化建设(如制度建设、课程设置、环境布置等),学校更要重视发挥美育的熏陶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全面的育人场域,让学生浸润在美的环境中,让美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L校致力于校园特色育人场的建设,以“美的唤醒”为主题,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的底蕴,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陶冶性情,提升审美素养。
美美与共:美育特色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展望
美育特色普通高中创建的目的是通过美育特色的实施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着眼未来,美育特色普通高中还需要从美育自身特性出发进行改革探索,而这对于其他类型特色普通高中的创建无疑也具有借鉴意义。
1. 注重美育的文化性,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7]美育的文化性决定了其应该弘扬本土主流文化,这就要求学校在美育特色创建过程中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时代理念与精神等融入美育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蕴含的美育资源来涵养学生品性。
2. 坚持美育的综合性,加强对学生审美观的培育
美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具有综合性。“美育的‘综合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主要不是具体的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一种审美世界观的培养”。[8]从艺术与美育各自的内涵来看,美育绝不仅仅限于艺术,美育的范畴远比艺术教育宽泛,有比艺术教育更高的价值追求,是真(知识的求真)、善(人性的向善)、美(人格的纯美)相合一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从艺术中学会感知美、欣赏美,还要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崇高的道德观,这正体现了美育的综合性。为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时,除了开设艺术技能课程,还要开设艺术史、艺术哲学等美育通识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艺术技能的掌握,而且要让学生透过艺术技能的学习了解相关的艺术文化、艺术精神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等,从而培养自身高尚的艺德,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他人,由此生发爱自然、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挚感情,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美育说到底是“人性的教育、人的教育”。[9]
3. 凸显美育的超功利性,探索适切的美育评价
美育是一种包括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情感等一系列活动在内的教育,具有内隐性,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美育育人方式具有内隐性、美育内容(即美本身)的内隐性以及美育育人效果的内隐性。[10]在学校美育中,学生的艺术技能是外显的行为,相对容易评价,而审美观、审美兴趣及审美力等则是内隐的,并不容易评价。美育评价不同于学业评价,应遵循美育的学科特点,综合评价学生的审美素养。在评价指标上,应涵盖外显和内隐两方面内容,同时体现不同层级,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在评价形式上,应采用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维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应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日常记录、问卷调查、艺术测评、表现性评价等多元手段,尽可能全面收集学生艺术素养信息,以做到科学评价学生;在评价结果使用上,应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保护学生的审美兴趣,更好地改进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等等。
4. 把握美育的时代性,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与美育的融合
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利用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打破美育的空间区隔和资源壁垒,促进美育一体化建设。数字化课程、VR实验教学、网上展览馆的建设等让美育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也能赋予人们新的审美体验。例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中国传统文化在二十四节气、古诗词古谚语、“迎客松”焰火、冰蓝水墨画幻化成“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融合中体现出了中国式浪漫。这离不开世界最大的LED地屏、AI实时视频特效、裸眼3D技术等“技术美”的加持,它们既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价值理念、哲学智慧、艺术底蕴,也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自主创新精神。[11]此时的科技不仅是艺术的辅助,而且还是美的创意本身,是新时代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2] 张峻.培养有美学视角的生活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前言1,42.
[3][5][8][9] 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0,117,39,94,41.
[4] 肖英.戏入课程,艺就人生——特色普通高中的课程构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6] 朱丽.它们何以称为“特色普通高中”——基于上海市四所特色普通高中评估结果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9(9):28-33.
[7] 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9-04-25.
[10] 李伟,薛文涛.美育的基本特性、多重价值与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22(6):13-18+71.
[11] 邓喆,王尊.新时代美育的新要求新特征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9):44-46.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12期 · 校长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