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手机横过来,看阅兵仪式全景

2015-09-03 人民日报 海陆物语

阅兵仪式全集,今天这些精彩瞬间已刷爆朋友圈!

2015-09-03 fm909






今天早上9点,“9·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已正式开始。

下面盘点了一下本次大会的流程以及现场彩照!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流程】




1

9月3日早9点,习近平将携夫人彭丽媛迎候各国嘉宾,合影后共登天安门城楼,准备观礼;


2

10点整纪念大会开始,70响礼炮声后,举行升旗仪式;


3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4

习近平乘坐检阅车检阅完毕后,分列式正式开始。分列式预计持续50多分钟。





 六个首次


  这次阅兵主题突出,亮点很多。同以往国庆阅兵相比,有6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1、首次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举行阅兵;

  2、首次邀请外国军队代表参加分列式;

  3、首次组织抗战老兵包括国民党老兵参阅;

  4、首次编组英模部队方队受阅;

  5、首次按作战体系编排装备方队;

  6、是首次由将军担任领队。





现场






三军仪仗队


空中梯队

礼炮分队


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合唱团


中国女兵展现飒爽英姿

飞机在阅兵演练期间掠过紫禁城上空




17个外军参阅部队




白俄罗斯、古巴、埃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墨西哥、蒙古国、巴基斯坦、塞尔维亚、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等11个国家派出方队参加阅兵,阿富汗、柬埔寨、斐济、老挝、瓦努阿图、委内瑞拉等6个国家派出代表队参加阅兵。


委内瑞拉代表队在进行受阅前的基础训练


俄罗斯参阅方队




阅兵首个进场的方队




联合军乐团将在9月3日阅兵当天第一个进入阅兵场地,为纪念大会和阅兵提供“背景音乐”。联合军乐团由来自全军55支专业、业余军乐团(队)的1000多名成员组成,担负纪念大会开始全部合唱伴奏和阅兵全过程的音乐演奏任务。

联合军乐团“微笑分指挥”,国防大学女子军乐队副队长 。




空中梯队创历史之最




此次阅兵空中梯队由陆海空航空兵抽组合成。与历届阅兵相比,此次阅兵空中梯队规模更大,囊括陆、海、空三军,参与飞机数量创下历史之最。

八一飞行表演队歼10表演机和空警2000预警机。

轰油6空中加油机和歼10战斗机

空警500预警机

组成“70”图案的直升机编队


电视直播没看全?有了这张图,今天阅兵的事你就全了解了。


把手机横过来吧!













胜利日阅兵与国庆阅兵的六点不同



9·3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5次阅兵。首次在非国庆日举行的阅兵与此前14次国庆阅兵都有哪些不同?


主题不同


国庆阅兵:国庆逢十大庆的国家盛典

胜利日阅兵: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国庆阅兵自1949年开国大典开始,至1959年建国10周年,共举行11次,均在10月1日,是每年一次。

本次胜利日阅兵,属于纪念日阅兵,重大纪念日举行阅兵活动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惯例。


环节不同


国庆阅兵:阅兵后有群众游行

胜利日阅兵:阅兵式前有纪念大会

因为主题不同,国庆阅兵与胜利日阅兵的整体安排并不相同。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开始,阅兵式结束后都有群众游行环节。

此次胜利日阅兵,即检阅部队是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的一部分。开始前还有解放军合唱团演唱等环节,另外与以往安排最大的不同是,阅兵式结束后并无群众游行环节。

受阅人员不同


国庆阅兵: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民兵和预备役部队

胜利日阅兵: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及抗战老兵



方队编排不同


国庆阅兵:按陆海空或受阅方队所在单位编排

胜利日阅兵:首次按作战体系编组受阅方队

现场细节不同


国庆阅兵:国旗护卫队正步169步

胜利日阅兵:国旗护卫队正步121步

无论是哪次阅兵式,国旗护卫队总是要在阅兵式前,托枪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出发,沿中轴线向北行进,完成踏步、齐步、正步走的变换走到国旗杆处,到达国旗杆基座后列队站好,枪放下,在国歌声起时将国旗升起。

但就是这样相对固定的动作中却有变化。以其中的正步步数为例, 60周年国庆阅兵时,护卫队走了169步正步,寓意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09年的169年;9月3日阅兵,护卫队将踢121步正步,寓意从1894年甲午战争至今121年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平凡历程。


观礼嘉宾不同


国庆阅兵:不专门邀请外国国家元首

胜利日阅兵:邀请与抗战有关国家元首

截至目前已有49个国家确认将应邀出席,其中有3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外国领导人,19位政府高级别代表,此外还有10位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应邀出席。





阅兵节目流程








此次阅兵为什么要有医疗方队


今天,白求恩医疗方队佩戴红十字,代表在抗战中做出贡献的医护力量,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当年,各行各业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医务人员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更是义不容辞、挺身而出,把手术刀当做手中枪,为抗日大业付出了自己的血和汗。


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防疫工作


抗战时期,无论是正面战场的国军,还是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医疗状况都极为落后,中国红十字会是最重要的救护力量。


除了正面战场的救护工作,救护总队还派出医疗队到敌后为八路军、新四军的官兵以及普通百姓服务,除开展救护外,还开展疾病的预防工作。


1. 卓绝的贡献

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后方医院的救护方式不再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红十字会决定成立医疗队,将各个医疗队派往前线和各个战区,进行战地救护。


1938 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在汉口成立,由林可胜任救护总队长。


在救护总队工作过的人员共有 3 000 多名,其中不乏当时的医学权威,如荣独山、周寿恺、张先令、屠开元、柳安昌等。


据统计,从 1939 年至 1945 年,救护总队医护人员共完成手术 12 万台,医治军民 600 余万人,在抗日的民族大业上写下了自己的篇章。


2. 危险的工作环境

迫于抗战形势的变化,救护总队队部数次迁移,先由汉口迁至长沙,再迁至祁阳,最后迁至贵阳图云关。


救护队的条件极其艰苦,连房屋都没有,需要靠自己建设;宿舍屋顶是稻草搭建的,不防水不防寒,但救护队的队员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工作中,没有任何怨言。


救护总队不仅工作条件艰苦,而且还十分危险,因为随时面临日军的袭击。


按照日内瓦公约,交战双方不得袭击具有红十字标示的车辆和房屋,但日军无视公约规定,肆意妄为,经常轰炸救护总队的车辆和医院。


就是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救护总队的医护人员依然坚持工作。


3. 「西班牙医生」

救护总队中,有 20 位医生和护士,是从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场来到中国抗日战场的。


虽然他们没有一个是西班牙人,但是因为他们都来自西班牙(在当时红十字会发给他们的证件中,国籍一栏都填着「西班牙」),所以他们在中国被称为「西班牙医生」。


西班牙医生们支援中华民族的抗日事业、救护中国军民,英名将永载史册。


今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份珍贵的名单,上面镌刻着他们的名字:


Dr.Samuel Mojszs Flato,Polish(傅拉都医生,波兰人)

Dr.Jasulz Kranzdorf,Rumanian(柯让道医生,罗马尼亚人)

Dr.Otto Schoen,Hungarian(沈恩医生,匈牙利人)

Mrs. Edith Markus,German(马库斯夫人,德国人)

……


4. 中华医学会的努力

当时的中华医学会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方石珊等人即开始筹备救护箱,并与林宗扬商议成立临时救护医院。


淞沪抗战爆发后,位于上海的中华医学会总会立即开展救护活动,他们募集资金、筹建救护医院,积极参加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救护组织,向民众宣传防化学战知识等,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敌后战场上的无国界救援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但其医疗状况却让人揪心,不仅没有正规的医院,也没有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医生,受伤的战士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医生无国界,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很多国家的医生以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投入到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去。


1. 第一位外籍医生

第一位来到延安的是美国医学博士乔治 · 海德姆,他于 1936 年来到延安,正式参加了红军,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顾问,并取了个中国名字「马海德」。


2. 印度援华医疗队

1939 年 2 月,由爱德、卓克、柯棣、巴苏和木克 5 人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冲破国民党的阻挠,也来到延安。为了表示援助中国抗战的决心,他们每人都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华」字。


爱德华、卓克华和木克华在抗日前线工作了两三年后回国;

巴苏华工作的时间更长,他曾任延安八路军医院五官科主任,1944 年 3 月回国;

柯棣华由延安到晋察冀根据地,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院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 年 12 月,他因积劳成疾而去世,年仅32岁。


3. 德国医生汉斯 · 米勒

德国医生汉斯 · 米勒于 1939 年 9 月到延安,带来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 600 箱医药用品和 1 辆大型救护车。


一个月后,他随印度医疗队到达太行山区,为抗日战士治伤救命。


1943 年 1 月,汉斯返回延安,在联防司令部门诊部当医生,后在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内科主任,救治了无数名伤病员。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4. 外科教授安德烈 · 阿洛夫

在战争年代,我军最缺的就是外科医生。


苏联医生安德烈 · 阿洛夫言传身教,为我军培养了一批野战外科人才。


1944 年间,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壮大很快,中央希望培养一批「高级种子」医生,于是将刘夕青、叶青山、曾育生、李资平、靳来川、潘世征等,直接调到阿洛夫身边进修,阿洛夫总是尽可能用实际操作的方式向他们作传授,他们终学有所成。


5. 「活着的白求恩」

奥地利医生傅莱被人们称作「活着的白求恩」。


在担任晋察冀军区医药指导委员期间,晋察冀边区流行麻疹、疟疾等疾病,他不辞辛苦寻找除疾良药,救治了大量抗日将士。


在担任军队医学教员时,他千方百计地克服边区教材和实验器材严重缺乏的困难,为军队培养了前线急需的大量医务工作人员及高中级干部。


在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顾问时,他为缓解部队急需的外伤用药困难,成功地研制了初制青霉素和外用青霉素,用于战伤及感染性疾病治疗,是中国在战争时期研制使用青霉素的第一人。


6. 殉职的白求恩

在所有的援华医生中,最著名的当属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生诺尔曼 · 白求恩。


1938 年 3 月,他率领一支加美援华医疗队到达延安,并随身带来了 3 卡车医疗用品。随后,白求恩组成了八路军第一支战地医疗队。


后来,他又去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建立了根据地第一个「模范医院」——松岩口后方医院。


1939 年 11 月,他在抗日前线以身殉职,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文章《纪念白求恩》,赞颂他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向战场上的医生致敬


抗战胜利了,很多医生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抗日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开展救护工作的身影。









来源:人民日报、丁香园编辑:丹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