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画| 学习八大好榜样

2016-08-29 王万然 海陆物语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秋香图 乙未春 万然

八大山人古画图 今春焕发似明珠 乙未大年初六 万然仿之

八大山人遗风 乙未春 万然

八大风骨 乙未春 万然

春来香馥向阳爽 八大山人孤独清 乙未春 万然

眉开眼笑 乙未春 万然

她在丛中笑 乙未春 万然


便是东风难借力 自然香在有无中 乙未春 万然 仿

春至香如故 乙未春 万然

八大山人风骨在 乙未春 万然

敢问天在何方 乙未春 万然

天气晚来秋 乙未春 万然

尽在不言中 乙未春 万然

高风亮节 乙未春 万然 仿

含风影自斜 乙未春 万然

乙未 万然

清明时节雨 八大山人魂 乙未春 万然 写

【乙未春,王万然临八大山人十七图】



八大山人名号之谜与其艺术特色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杨 新


摘要



八大山人的艺术慧根来自家庭薰染,风格演变,可分为僧号期、“八大”前期和“八大”后期。僧号期从三十四岁起至五十九岁止(公元一六五九至一六八四年),五十九岁至六十九岁(公元一六八四至一六九四年),七十岁至八十岁(公元一六九五至一七零五年),可称为八大“前期”和八大“后期”。前期是独特艺术风格的创造时期,后期则为这一风格发挥登峰造极的时期。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远法董源、巨然、米芾、黄公望、倪瓒诸家,近取董其昌。花鸟画则师法沈周、陈淳和徐渭。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所画景物和物象少,用笔数少。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书法和印章的视觉作用,八大山人在这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前无古人。

二、圆。书画结合,越到晚年,笔法越含蓄圆润。

三、水。通过对笔中含水量的控制,使笔墨出现更丰富的变化。

四、白。最善于处理空间布白,把整块空间分割得极富变化。

五、奇。在画鱼、鸟的眼睛时违反常识。就艺术手法而言,夸张有趣,笔简意繁。

“八大山人”这一名号始于公元一六八四年,直至逝世。依我看,“八大山人”这一别号与他的家庭与弃僧还俗有关。“八大”意思是说“我就是第八代子孙耷”;按“耷”即是“大耳朵”。指自己出家做了和尚,人们不知道他是皇室子孙,而感到悲哀。

从公元一六八五年起,八大山人的作品只签署“八大山人”此一别号,但是字体和书写形式却有所变化。鉴定家据签名的方式,即使作品没有纪年,也能断定其大致创作年代。款题像“哭之”的,应是他最后十一年“八”字写作两点时,才与之形象相近。而所谓“笑之”,则应是他前十年中“八”字写成“><”,才与之形象相近。




一、 艺术特色

八大山人的艺术慧根来自家庭薰染。他的祖父朱多炡,字贞吉,喜吟咏,兼能书画。父亲朱谋,字太冲,擅长花鸟山水,师法沈周、文征明。由此可以推想,八大山人自幼即喜欢绘画。目前所知八大山人最早的作品是他出家后于清顺治十六年己亥(公元一六五九年)所作的《写生册》(注一),时年三十四岁。八大山人一生书画作品的风格演变,可按他在作品上签名的特点,分为三个时期,即僧号期、“八大”前期和“八大”后期。

僧号期从八大山人三十四岁起至五十九岁止(顺治十六年己亥─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公元一六五九─一六八四年),在这二十五年内其作品的款印,均为他为僧时的法名、法号和别号,计有“释传綮”、“刃菴”、“个山”、“雪个”(注二)、“驴”、“驴屋驴”等。八大山人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多,但对研究者来说至为重要,弥足珍贵。故宫收藏的《花卉图》卷、《花果图》卷,从款印看创作时间应在丙午(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稍后。此两卷和《写生册》所画均为花卉传果,纯用水墨,剪裁大胆,已显示出八大山人的个性特点,但其笔法造型均源出于陈淳、徐渭。画上题诗的书法则受黄庭坚、董其昌的影响。这些作品反映出八大山人在出家后一段时间内思想比较平静,书画只是宗教活动之外的“业余”生涯。

自康熙十一年壬子(公元一六七二年)八大山人的精神导师颖学宏敏禅师示寂之后,“妻、子俱死”(注三)的相继打击,八大山人的思想开始动荡起来。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一六七四年)八大山人在黄安平画的《个山小像》上,反覆多次地题诗题跋,愤激不平之情溢于言表,如说自己“羸羸然若丧家之狗”,“生不当生,是杀不杀”,“莫是悲他世上人,到头不识来时路”等,并于画上正中盖一方“西江弋阳王孙”的大印。这是他为王孙的身世与现实际遇极不相符所迸发出的悲愤,迫使他一吐为快。

创作于壬戌(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的《古梅图》轴是把八大山人内心深处思想表露得最无掩饰的重要作品。画上仅古梅一株,根部暴露,没有像一般画家那样配上石块或苔点。从八大山人的第二首诗中可以知道他是仿照南宋遗民郑所南(思肖)画兰不著土之意,表示国土已被“蕃人”夺去。第一首诗似引自《诗经·小雅·斯干》“幽幽南山”句,以周天子宗族衍盛寄托对明王朝的思念。画上有挖字,□为“胡”或“虏”字,被后人挖去以避讳。诗意明显地透露出八大山人“反清复国”的思想。用诗意解画意,就不难理解他为甚么把梅花画得如此离奇古怪了。

从甲子(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起,八大山人开始在自己作品上签署“八大山人”这个号。其他名号全弃之不用,直至他乙酉(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七零五年)逝世。根据题款中“八”字的写法有作“><”、“八”之别,写作“><”时的作品在他五十九岁至六十九岁(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公元一六八四─一六九四年)之间;写作“八”时在他七十岁至八十岁(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公元一六九五─一七零五年)之时。故可称为八大“前期”和八大“后期”。

“八大”前期是八大山人独特艺术风格的创造时期,后期则为这一风格发挥登峰造极的时期。从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发展变化的脉络。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远法董源、巨然、米芾、黄公望、倪瓒诸家,近取董其昌。花鸟画则师法沈周、陈淳和徐渭。在进入“八大”前期的最初几年,他还没有摆脱他们的窠臼,而在后几年则与前人完全不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少”。他自题书画作品时曾说:“予所画山水图,每每得少而足,更如东方生所云:‘又何廉也。’”(注四)他这个“少”,更加适合花鸟画。一是所画景物和物象少,另一是塑造物象所用笔数少。在八大山人作品中,往往一石、一树、一花、一果、一鱼、一鸟、一鸡,甚至一笔不著,仅盖一方印,都可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而物象的造型用笔寥寥可数。少而能作到厚实、充满、得趣,很少有人能达到八大山人这样的造诣。少,需要充分调动意象语言,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布白、书法和印章的视觉作用,八大山人在这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前无古人。

第二、“圆”。八大山人在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九三年)《癸酉山水册》中题道:“昔吴道元学书于张颠(旭)、贺老(知章),不成,退,画法益工,可知画法兼之书法。”八大山人僧号期的作品用笔方硬,进入“八大”前期以后逐渐丰厚浑圆,富于变化,这与他学习书法入于画法密切相关。他的书法亦广泛吸收前人成果,功力深厚。绘画作品中因物象少,笔数少,更加突出用笔的重要。八大山人的奥秘是书画结合,一笔兼用,越到晚年,笔法越益含蓄圆润。

第三、“水”。即蘸墨后笔墨含水量。明中期以前,画家所用纸张都是“熟纸”。熟纸不洇不走墨,乾湿浓淡,可层层晕染。明中期以后,纸的加工程式减少,谓之“生纸”,在生纸上作画,易洇走墨,难于控制。八大山人充分利用生纸这一特性,通过对笔中含水量的控制,使笔墨出现更丰富的变化,产生了在熟纸上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如通过水洇表现禽鸟羽毛的茸软感,用水洇更为形象地表现荷干、荷叶的稚嫩枯老。更加有深意的是他用水洇的效果表达了他“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感情。八大山人是成功使用生纸以推动中国水墨写意画发展的第一个功臣。

第四、“白”。八大山人在癸酉《山水册》还题道:“此画仿吴道元阴骘阳受,阳作阴报之理为之。”这里的吴道元是假托的,主要为了说明绘画中黑(阴)与白(阳)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即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相互对立,又相互呼应。八大山人是一个最善于处理空间布白的能手,特别是那些物象极少的画面,其位置左右高低,方向横斜平直,把整块空间分割得极富变化,加上题字、印章,使人感觉充满、对称、平衡、浓淡、虚实、疏密、聚散、阴阳相济,严谨有法。这在《杨柳浴禽图》轴中最能体现出来。

第五、“奇”。人们都注意到八大山人在画鱼、鸟的眼睛时,违反自然常识,将鱼、鸟的眼睛画得和人一样,似能够向四周转动。画石,头大脚小,难于稳立。画树,三两个杈,五七片树叶,干大根小,有悖常理,却无人批评他的“错误”,这是因为在中国绘画史上他的出奇不是孤立的。就艺术手法而言,造型的“奇”与“意”、“趣”紧密相联,夸张有趣,笔简意繁。另外,他的出奇手法与他的为人和事迹紧密相联,不是矫揉造作,著意追求。故石涛称颂他“心奇迹奇”,“笔歌墨舞”,“淋漓奇古”,为“一代解人”。
少、圆、水、白、奇是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的特点,也是他在发展中国水墨写意画中所取得的成就,这使他的绘画艺术达到时代的高峰。


二、 名号之谜

前文已述,“八大山人”这一名号始于甲子(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直至乙酉(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七零五年)八大山人逝世。那么他为甚么要改号“八大山人”呢?这始终是个谜,以至于后人只知道他叫“八大山人”,而不知其他。清宫收藏的一件八大山人的作品,署名“传綮”,《石渠宝笈》著录时却著录为另一个人,即可知一斑。

陈鼎《八大山人传》对“八大山人”名号解释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大于我也。”“四方”加“四隅”等于“八”。换句话说,即“老子天下第一”。八大山人是否如此狂妄呢?很值得怀疑,故张庚在《国朝画征录》“八大山人传”中进行了另一种猜测:“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今人谢稚柳先生支援其说,认为“有一点根据”,并举出“康熙三十年壬申”(注五)(公元一六九一年)山人曾有题《八大人觉经》为佐证。但是这个解释也是有问题的。陈鼎《八大山人传》中明确地说到:“数年妻、子俱死,或谓之曰: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子无畏乎?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号八大山人。”这就是说,他取这一名号是为了还俗,或者还俗之后取了这个名号。从传世的八大山人的作品考察,壬戌(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二年)他所作的《古梅图》上还称自己是和尚,可见此时他还是和尚身份。到甲子(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春正所作《杂画册》(注六),款署“个山”,却押有“八大山人”白文方印。这是“八大山人”一号最早在作品中出现。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同年创作的另一件《杂画册》,末页署“八大山人甲子一阳日画”,押印“夫闲”二字。按十一月冬至,叫做“一阳复来”。此册作于前述《杂画册》之后,相距十余月,八大山人弃僧还俗当在此中某月,因为自这以后,直至他逝世,所有的作品都用这一别号,再也没有用过为僧时期的法名、法字和其他别号了。

八大山人既已还俗,就再也不会以僧人面目在世人面前出现,那么所谓“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就自然不成立了。中国文人取雅号都有一定含义,或以明心志趣,或以地名、山名、河名就近取材,都有一个说辞。八大山人当然也不会是随随便便的,当有一定考虑,只是我们一时还摸不著他的思路,也可能原本很简单,而我们却想得太复杂了,反倒摸不著头脑。

依我看,“八大山人”这一别号,与他的家庭与弃僧还俗有关。在八大山人自题《个山小像》上,饶宇朴题跋称“个山綮公,豫章王孙贞吉先生四世孙也”。在“四世”二字上画了两个圈,而变成“贞吉先生孙也”。显然饶宇朴先也搞错了,经八大山人指出后圈掉的。因为在饶跋之后,八大山人又反覆多次地题跋,并于饶跋之上盖了一方“江西弋阳王孙”的图章。弋阳王朱奠壏为朱权孙,明景泰二年(公元一四五一年)以镇国将军加封。由此可以证实,朱多炡确系八大山人的祖父。因此专家们考证,八大山人在宗族谱系中,正名是统焚,小名耷。按明洪武时期赐给宁王朱权世系二十字是: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八大山人属“统”字辈,恰好是这二十字中的第八个字。那么八大山人的“八”字,即表示他是宁王朱权后第八代子孙。至于“大”字,或可与他小名“耷”有关,大、耷同音,取其一半,便是“八大”,那意思是说,“我就是第八代子孙耷”,现在归宗了。按“耷”即是“大耳朵”,驴子、兔子耳朵都大,所以他有一个别号“驴”。在《个山小像》上,八大山人于“戊午中秋”(康熙十七年,公元一六七八年)题跋说:“没毛驴,初生兔,剺破面门,手足无措,莫是悲他世上人,到头不识来时路。”“没毛驴,初生兔”是指自己出家做了和尚,人们不知道他是皇室贵胄子孙,而感到悲哀。“八大”的含义,即是“来时路”的纪念。这种纪念性签名方式,在八大山人作品中不是孤例,如即是对“三月十九”明亡日子的纪念。此外,在山人早期签署“八大山人”一号时,连带有一方“八还”的印章,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即第八代子孙回来了,可以延续香火不至“斩先人祀”了。有人认为“八还”出自佛经,按佛经的解释是说“诸变化相,各还本所因处,有八种”,此说亦与还其本来面目之解释并不相悖。这种签名连带印章合成一个整意,在八大山人那里也不是孤例,如签署“驴”字款时,连带一个“字曰年”的印章,意即“驴年”。八大山人在《瓜月图》中,有“驴年瓜熟为期”之句可资证明。

“八大山人”一号与他僧号“个山”有一定联系。在《个山小像》上有蔡受题跋:“ (金木水火土),,咦,个有个,而立于一二三三之间也;个无个,而超出于三三二一之外也。个山,个山,形上形下,圜中一点。减余居士蔡受以供,个师已而为世人说法如是。”末一句因题跋的地方小,该个头另起一行以示尊敬之处以空格表示。这段题跋是对“个山”二字的释义,当然经过八大山人的认可,或者代八大山人说法。头一个符号是由木、火、土、金、水五字组成。明代皇室皇宗取名,在姓氏之后,由朝廷颁赐的二十字世系诗作为第二字,第三字中必须有五行顺序在内,使这个庞大的宗族体系,既有秩序,又一目了然,只要一看谱名,就知支属及辈分,长幼尊卑,秩序井然。八大山人祖父朱多炡,“多”字是宁王谱系中第六代,“正”字加“火”偏旁即为“炡”。第二个符号即“个”字,或“个山”二字。“个”字在篆书中写作┌┼┐,将“人”字环抱,一竖缩短,即成蔡受所画的图形。但细观其画,在圆圈顶端有一小点,中间一竖画成三角形,可以认作是“山”,那么这个符号即是“个山”二字的组成。所谓“个有个,而立于一二三三之间也。”前一个字是指示,即“个中”之意;后一个字是代称,即“这个人”,也就是八大山人。一、二、三、三、,即木、火、土、金、水的代号。这就是说,个中有这个人,在木火土金水中间;个中没有这个人,在水金土火木之外。表示八大山人已出家为僧,离开了家族谱系。谢稚柳先生解释说:“明朝已经灭亡了,朱家的天下不复存在,还有甚么宗室呢?”恐有失当,还是以出家为和尚不在宗谱之中的解释较为合适。八大山人僧号“个山”,即是从宗族谱系考虑而取义的,以志不忘家国。那么“八大山人”这号的含意也只有从这方面去考虑,方可能找到正确答案。此外,在《个山小像》中,有彭文亮题诗云:“瀑泉流远故侯家,九叶风高耐岁华。草圣诗禅随散逸,何须戴笠老烟霞。”“瀑泉”即朱多炡别号,“九叶”,从朱权算起为第一代,到八大山人正好九代。八大山人画像,宽袍大袖芒鞋,作文士装束,头戴一顶竹笠,是有意将和尚头遮住,寄托著对还俗的向往。故他在另一处题跋中说:“若不得个破笠头遮却,丛林一时嗔喜何能已”。看来他在四十九岁时,虽有还俗的愿望,但心里还有障碍,所顾虑的是宗教界的舆论。彭文亮题诗末句“何须戴笠老烟霞”,似乎是针对此有鼓励他还俗之意。直到他的发妻和儿子都去世后,感到断了香火,才下定决心弃僧还俗,取号“八大山人”,还是没有离开他对于宗族谱系的考虑。

关于他的题款,张庚《国朝画征录》中说:“款题‘八大’二字,必联缀其画,‘山人’二字亦然,类‘哭之’、‘笑之’,字意盖有在也。”关于八大山人名号的含义,目前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定论,惟于“哭之”、“笑之”之说,均所深信不疑,被广泛引用。果真如此吗?我以为也是值得商榷的。

“八大山人”一号最早的签署,见前述故宫博物院藏甲子(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所作《杂画册》。其签署的方法,一种作篆书,另一种作楷书。无论篆书或楷书,四字均不连缀其画。从乙丑(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起,八大山人的作品虽然只签署此一别号,但是于字体和书写形式却有所变化。由楷书而变为行书,由行书而变为草书,才开始笔画联缀。从乙丑至甲戌(康熙二十四年─三十三年,公元一六八五─一六九四年),其“八”字保存有篆书遗意。而从乙亥至乙酉(康熙三十四年──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九五─一七零五年),则“八”字作两点,完全是草书的写法。鉴定家据此签款的方式,即使作品没有纪年,也能断定其大致创作年代。张庚所见的款题像“哭之”的,应是他最后十一年“八”字写作两点时,才与之形象相近。而所谓“笑之”,则应是他前十年中“八”字写成对角的带篆意的形式,才与之形象相近。八大山人总不会是先笑上十年,然后再哭上十年的吧。张庚既没有看过八大山人的篆书、楷书款题,又没有按编年去考察他款题的前后变化,将它混合在一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因而迁想妙得他是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因而认为一定有所含意。据邵长蘅《八大山人传》中说:“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意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陈鼎也说到:“未几病颠,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跿呴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有这些故事记载在前,张庚先入为主,故于题款中发现了“哭”、“笑”之意,使后人深信不疑,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注释
注一:《传綮写生册》,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卷十二,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注二:雪个,据启功先生说,应为雪爪,即“雪泥鸿爪”之意,并有印为证。八大山人 从未以雪个签过名。
注三:陈鼎《虞初新志启八大山人传》,清乾隆庚辰诒清堂重刊本。
注四:八大山人《书画合璧卷》,收录于《大风堂名迹》第三集。
注五:谢稚柳《八大山人取名的含义和他的世系》,载《艺苑掇英》第十九期,十七 —十八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一月版。按康熙三十年为辛未,壬申则为三十一年,此处谢公或记有误。
注六:载《艺苑掇英》第十七期,三十五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七月版。


 



你可能会读


拆字做人——太精辟了

广东航拍图,从粤A飞到粤Z,看到汕尾惊呆了!

这才是真正的笔,平时咱们用的都是刷子

诗坛出大事了,“了人诗”引发混战

刘德华是如何背黑锅的?(新浪博客推荐)

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下线了

住宾馆几个安全措施及生活小窍门

30作家陆河碰头:碰撞再碰撞,交流再交流

低调的独臂将军、左笔书法家叶三高调走了

打破体温计会致汞中毒? 专家称需小心处理

您想要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吗,请进入!

当你无法包容别人时,看看这个故事

中国画的雅与俗

非万不得已别去银行

当你无法包容别人时,看看这个故事

黄宾虹的花鸟不差于他的山水

用一盘红烧肉告诉你学士、硕士、博士论文的区别

李可染先生讲山水画

黄宾虹的花鸟不差于他的山水


您想要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吗,请进入!

请别吝啬手指头,按下下面的二维码好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