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学看台80 | 4篇美文大PK,1个美女P3男(庄场+吕珠满+林永炼+苏香)

2016-10-17 汕尾日报 海陆物语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难忘的少年时期

·庄场


  “盐枝巡,叫匀匀,叫到五月节,人扒船,扒到阿嫲个门脚过。乌个乌,赤个赤,嫁后壁,后壁臭火熏,嫁双墩,双墩臭狗屎,嫁东海,东海炒绿豆,嫁给阿鲎,鲎会爬,嫁给阿虾,虾会跳……”端午节那天,我和好友彩建开着一辆电动摩托车往西湖村的方向奔去,准备往磨石渡观看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无意中在村口听到了一群小朋友正在念唱这首童谣,熟悉的歌词和天真的童声,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记忆犹新的是九岁那年进入长安小学读书的事,当时报名费是十二块钱。开学那天,是母亲带我去的。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哪个不是与贫穷结缘呢?从三年级开始,放学后便跑到旷野去割草,因那时候还没煤气炉,只有煤炉。家里的煤炉用来烧水,煮饭一般都在土灶烧草,要是连续几天下雨的话,家里的草就烧没了,然后烧水煮饭都要在煤炉进行。母亲心疼那些库存不多的煤,碰到这种情况,母亲常常念叨“出日提防落雨娘”。家里人口多,仅靠母亲种的三亩水田,还有父亲在外三天两头拿回一些钱。在那个时候,我家的生活情况,真的是捉襟见肘。

  三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是庄流长老师,他当时教导我们写作文和练写毛笔字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在流长老师教导下,我学着写信给我的父亲,告诫父亲不要经常与母亲吵架,还告诉他学好赚钱的本事。父亲当时看了我的信深感惊讶,三年级的孩子不单会写信而且谈了许多道理,让他深感欣慰。我懂得这么多的知识,完全是离不开流长老师严厉的教诲。贫困而青黄不接的生活,让我幼小的心灵萌生长大后一定要努力赚钱的念想,让父母亲好好享受,安享晚年。也是那艰苦生活的磨炼,让我懂得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

  拍小学毕业照那一天,同学们都穿着清一色的白衬衫,而我穿了一件花白的确良短袖上衣,流长老师问我:“聪,老师昨晚交代你今天穿白衬衫来照相,你怎么穿着这件花白的确良短袖衫来照相?”当时,我脸红心跳地搪塞了一句:“忘记了。”其实,我并没有忘记老师的话,只是家里实在太穷,拿不出买新衣服的十块钱。在那个时候,崭新的白衬衫十块钱就能买到,可我和父亲说了好几次,却始终没有钱去买。那天我穿着的花白的确良短袖衫,还是父亲厚着脸皮,向潭西镇一个老朋友家借来的,后来那个朋友也算慷慨,交代父亲说那件衣服送与你儿子穿了,不用还了。在当时的情况下,父亲是很感恩这个老朋友的。

  十三岁那年春天,清明时节雨水多的。我记得当时下了好几天大雨,那个时候乡下还没有市场,只有零星个把卖鱼卖菜的小商贩。可大雨接连好几天,小商贩们都没踪影,家里已经没有什么菜可端到饭桌上了,父亲紧皱眉头,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姜和盐捣碎和在一起,再倒下一点酱油放在盆子里。母亲拿出了正月十二日开丁泡菜茶时剩下的咸酥花生米,也倒了一点酱油。就这样两个菜上桌了。我们一家人也吃得津津有味。等吃到半晌的时候,父亲带着幽默的口气对我们说:“孩子们,要知足了,像这样的天气我们家还拿得起两个菜式,不错了。”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最值得提起的是,一九八六年的冬天,外公去香港探亲回来,给我买了件非常漂亮而又昂贵的风衣,当时花了外公一千块钱港币。这在当时,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当时我才十岁,受宠若惊地接过外公递过来的风衣,心潮澎湃。这件棕色风衣,手感软软的,在当时算是稀罕物件。母亲把这件大衣藏于箱底,在除夕夜才拿出来给我穿。记得当时的小伙伴们都向我投以羡慕的眼光。

  时代变迁,岁月流逝,昔日天真快乐的童趣,都随着生活的沧桑渐渐远去,而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之中,只剩下几张泛黄的相片和那些童谣:“咚咚咚,骑马去海丰,海丰人姓陈,骑马去巡田,巡田生柳救,柳救双头红,红心姐做媒人,做猪袋,做大房,大房人台猪,细房人台羊,拍锣拍鼓等新娘,新娘电时嫁,初一嫁,初二生,初三抱仔去外家,红背带,背双生,双生仔,哭爱饼,饼卖八,哭爱册,册勿读,哭爱墨,墨卖磨,哭爱箩,箩卖担,哭爱衫,衫卖穿,人人说尔额没路用”。唱着念着昔日的童谣,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那个背着书包和母亲手牵手去长安小学报名的男孩子,蹦蹦跳跳走在上学路上……



恋着县城二环路

·吕珠满


  海丰县城的二环路,成就了多少人出行的快捷方便,承载着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夙愿。每天早晨,我踩着自行车,轮胎碾压着二环路的阳光,匆匆去上班。一天四趟,来来回回个把钟头,我都是风雨无阻,用轮胎的印痕,无数次丈量着县城的二环路,不离不弃地依恋着……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城的交通压力日益膨胀。早在1994年,海丰县委领导大手笔拍板,经过铁道部专业设计院的勘察设计,一条总长9.85公里,宽度64米的道路,盘绕着海城镇、横亘附城镇、穿越城东镇,巨龙一样跃然出现在规划蓝图上。有破才有立,常言说得多么中肯。有了拆迁,才会有前瞻性的建设。县城二环路全线拆迁房屋400多间,需要几多居民舍掉小家,顾全大局。当时,我家居住在海丰县城南湖新村十六巷四号,门前有一条排灌渠,激越的水流唱着欢歌,直奔向碧绿的稻田里。现在,我家连同排灌渠都华丽转身,变成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毫不讳言,县城二环路的建设,离不开众多拆迁户的支持。这当中就有我家不大不小的贡献呵!1998年10月,耗资近两亿元的县城二环路建成通车。昔日的断头路,得到有效的驳接;昔日拥堵的窘境,得到有效的疏通,就好像打通任督二脉,身体的五脏六腑都运转起来,所有的气血和能量都涵盖全身的神经网络。二环路的建成,打破了在城三镇区域的限制,构筑起內畅外通的交通网络,实行大县城无缝对接的发展格局。

  弹指一挥间,近二十年的时光过去了。二环路为缓解海丰县城的车流量和人流量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对县城扩容提质和转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事情有了回顾和借鉴,才能换来更为科学的规划和发展。据统计,1997年海丰县城人口仅为17万,现在倍增到40万,建筑面积也增加近三倍,达到35万平方公里。为了聚焦二环路的疏导效应,县政府决定对二环路进行升级改造,投入巨资2.5亿元,将二环路升级改造成为集交通运输、休闲观光、数字智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去年开始,在大型挖掘机的破坏下,好端端的路面敞胸露腹,尘土飞扬,堵路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雨天,我骑着自行车在二环路上行走,缓慢得像蜗牛爬行,相比大都市的堵车有过之而无不及。阵痛只是暂时,经历过的记忆尤为深刻。于是乎,坊间便有了怨言和牢骚在流传:说什么将二环路建成智慧之路、吉祥之路、幸福之路。其实,有了工程改造,为官一任,荷包才会运作。不管说一千,道一万,时间仍然证明一切,事实仍然胜于雄辩。2016年4月12日下午是黑色大暴雨天气,肆虐咆哮的雨水,好像被武林高手的七星大法吸纳干净,二环路面不存在积水现象了,告别以前低洼路面污水横流的窘境。还有,以往凌空架设的高压线成捆成捆的,眼下都改为地下电缆,包括通信线路、供水管道都埋在二环路的下水管里。今年中秋节,县城二环路上的车流和人流都是交通顺畅,个别拥堵地段在科学的规划下,不再堵塞,变得秩序井然。县城二环路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流动着时代的脉搏。县城二环路两旁,店铺林立,不乏有风味的餐厅茶楼,雅致的酒吧。每当夜幕降临,县城二环路已是华灯焕彩,以光怪陆离为经,浮华热闹为纬,人潮在迷离的光影下簇拥着,络绎不绝。路旁摆卖的烧烤摊,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招揽穿着清凉火辣的年轻人驻足品尝。唯有拐进小巷小弄,人们方能觅得几间炒面炒饭的小店存在。县城的二环路都是清一色的沥青路面,双向四车道,黑油油的延伸近10公里,好像巨人的臂膀,将海城、附城、城东三镇延揽进怀抱之中。红城大道横贯东西,海丽大道穿越南北,广富路、海紫路、莲花大道以及大街小巷起到內畅外联的作用,大大增强区域之间交通联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了海丰县城迈向中等城市发展规划的步伐。

  傍晚,我骑车下班,行走在县城二环路上,有汽车急速驾驶而过,有摩托车吼叫着扬长离去,有自行车你争我赶,汇集成浩荡铁流,匆匆忙忙融入在夕照的余晖里……


山水画


山水画      郑孙堤     作




祠堂旧韵

·苏香


  儿时,我的家乡有座旧祠堂,就在我家巷口的斜对面。

  那是座透着古香古色的深宅大院。

  院外走廊竖立着的二条浑圆石柱像二蹲威风凛凛的门神爷,透出一股庄严厚重的肃杀之气。推开二扇沉重的木柴门,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办公厅、老式办公桌和几张长条柴椅。窗口角落处,横七竖八堆放着几面五星红旗和一些锁呐鼓锣之类的乐器。

  从堂厅下来,是个露天天井,天井左右二侧各有一个花墩。墩上种着二株芙蓉树,一株开白花,一株开粉花。

  这,也是乡人称为“管区”的居民办事处。

  管区办事处——旧祠堂,不知走过多少岁月,历经多少风雨,易过多少主人,年幼的我,一无所知。然而,有关里面演绎着的许许多多陈年旧事,倘真要细细拾掇起来,倒也如珍珠般粒粒可数,清晰如昨。尽管,她的内容,部分已被流年岁月所冲淡。

  因着二株芙蓉树的美丽和挺拨之故!儿时的我,总爱往里闯。

  开始,二株芙蓉树矮不丁零的,就那么二个小不点,可是几年后,它们却像发育的大姑娘迅速成长,日渐见大。手掌般的叶儿“沙沙沙”争先恐后往屋顶闯,花蕾、花朵、蒴子和枝枝桠桠密集交错,把露天天井团团罩住。

  深秋时节,凋了的花儿、叶子、蒴子纷纷从树梢飘落下来,一朵朵,一片片,一个个,红的叠着白的,白的叠着绿的,遍地皆是。我常在树下捡这些掉落的花儿、蒴子、枯叶…..随之,有缘见证了里面发生的许许多多事儿。

  每年的农历七月,是管区最热闹最繁杂的月份,这个月,里面的人员必须隔三差五到海边清查驱散“祭孤”民众,“祭孤”活动在当时来说,属封建迷信活动,属政府力推破除清扫的“四旧”之列,因此民众自发的这种祭祀行为是暗地里进行的。在遭遇管区人员驱赶时,人们往往如惊弓之鸟,纷纷逃窜。在逃跑的过程中,祭拜的物品,诸如饭菜、纸扎、礼品及香锭纸烛等纷纷撒落一地。管区人员将这些物品清扫收缴后,统统堆积于管区厅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社会动荡的年代,作为一个最小基层单位的管区,在执行上级下达的政令时,当时成了“学习班”场所。而所谓的“学习班”,其实就是对觉悟落后的人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改造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是带有强制性的。

  有次,管区推进二个被反缚着的一高一矮汉子,据说高者半夜收听台湾台,矮者夜半逃港,二人皆因犯了罪,被抓进来的。他们进来不久,就被戴上一顶高高的纸帽子游街示众,乡人纷纷围观争看,唏嘘不已。二汉子耷拉着脑袋,一脸恐慌,一脸茫然。

  在当时,发生这些恐怖事件是常事,当然,也有些是令人兴奋的,至少对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孩儿来说,是兴奋的。

  有天,一队佩戴带着红领巾的学生,站在高高的台阶上,手握拳头,在“猎猎”飘扬的红旗下,昂首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凯歌。声音嘹亮激昂,令听者振奋!我挤在大人的胯胳下,既兴奋又羡慕!觉得唱者是世上最幸福、最荣耀的人!这种活动后来还在管区进行了好几次。每当歌声飘过高高的土围墙,穿过密密的芙蓉树,我总是第一个往里冲。

  因着常在管区玩的缘故,久而久之,里面的人,大部分都熟了。有些人,说话吆三喝四,满脸横肉;有些人,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在我的印象中,比较和气的是外地来的工作组同志。他们长期驻在管区内,空暇时,喜欢与我们孩子玩、开玩笑,还对我们嘘寒问暖的,偶尔,也给我们摘那些高高长在枝头上的芙蓉花。记得那时有位长得白白净净的女同志,扎着二条乌黑的长辫子,穿着蓝裤子和白衬衫,一副干干净净、斯斯文文的模样。大家都管她叫陈同志,她人很好,总是笑笑的,我特喜欢她。

  说起这个女人,还让我记起另一个女人来。不过,此女人可不比那女人,一个是国家干部,一个是流浪女。

  那是个北风呼啸的寒夜,一个蓬头垢面的女人跨着个破蓝子,抖抖索索躬缩在管区屋檐之下,饥寒交迫,人们见她可怜,在走廊铺了稻草,留她过夜。周围一些好心的大嫂阿姨,也从家里端来些剩余饭菜给她吃,并为她点了一把煤油灯。在桔黄色的灯光照射下,我看清了女人的容颜,她虽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却容颜姣好洁白。只是说话颠三倒四,吱吱喳喳的,让人一看就知是个傻女人。傻女人一边抓饭吃,一边“咯咯”地笑。流浪女在屋檐下住了些天走了,走时,听说有了身孕!

  祠堂内的二株芙蓉树,花开花谢年复年,时光在岁月的长河中匆匆流逝,里面的故事也在不停地演绎着、进行着……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之风的悄悄降临,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吹暖了大江南北。按政策规定:土改期间被政府没收的私有房产权属归还原主人。于是,这座经历多年风风雨雨、铅华洗尽的的古祠深院也归还了原主人。她被上了锁,闲置起来,从此,她便犹如墙角悄悄开放的野生花朵,独自绽放。我每次回家,路经那里,总忍不住悄悄往里一望。

  数年后,古祠被拆迁改造成新的建筑物,于是,这座曾演绎着风云变幻、堆积着深厚历史记忆的祠堂深院便宣告了她的生命终结,她在小镇一隅,悄然消失了。




校长教我们唱客歌

·林永炼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家乡农村读初中,当时的音乐课,教的都是革命现代样榜戏里面的歌,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听罢奶奶说红灯》《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等等,因到处都在唱这些歌,感到单调。

  初二第一个学期,学校调来新校长,他是客家人,会说我们福佬话,但含很多客(家)音,当时,我们上课没用普通话,都是用福佬话,所以调来的老师,都要求要会说福佬话。

  校长负责上我们的音乐课。第一堂课时,他没有再教榜样戏里的歌,而是教唱客歌(用客家话唱的歌)。

  之前,我们听过一些客家山歌,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我们村宣传演出时,经常有这个节目,那些客家山歌比较短,曲谱简单,只是每段歌词不一样,经常看和听,我们差不多都会认识曲谱,以为只要将歌词套上,就会唱了。

  然而,当校长将要教的客歌唱给我们听时,同学们感到特别新鲜,别有一番风味,校长唱完,教室掌声如雷。

  校长教的客歌歌名是《站在田头望北京》,记得歌词开头是这样的:

  站在田头望北京,金色的太阳照亮我的心(也),贫下中农心向毛主席(哟),唱支山歌给您老人家听(啰),唱支山歌给您老人家听(啰)……

  校长先教我们读歌词,他说:很多字和普通话差不多,但有些不一样,还特别挑出歌词一些字来教我们客家话如何读,其中的“头”,客家话读“tiu(用拼音注,下同)”、“京”读“ging”、“我的”读“亻厓个”、“下”读“ha”、“给”读“bun”、“听”读“tang”。教了几次歌词,见我们马马虎虎过得去,就开始一句一句教歌了,校长教一句,我们跟着学一句……

  经过先后两堂唱歌课,我们班学会了这首歌,尽管客家话不准,夹杂着福佬话,但我们毕竟能引吭高歌。快下课时,一个也学会这歌的民办老师,拿来一支二胡,有了二胡伴奏,我们唱了一遍又一遍。这之前,在学校传出的都是老调重弹的样榜戏歌曲,如今是新鲜的客歌,加上有二胡伴奏,我们唱得非常起劲,当我们感觉教室光线变化时,才知道原来在窗口围着很多社员,他们是收工后听到这歌声来围观的。

  这是我第一次学会唱一首客歌,几十年过去了,我还能哼着曲谱,遗憾的是歌词只记得开头部分,中间和最后部分都忘记了,我曾经问过去的同学和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都没人记起完整的歌词,在“百度”也搜索不到,今写出此文,既是一种回忆也是在寻找歌词。



转自:汕尾日报15.06.07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拉到底部,有赞赏













你可能会读


拆字做人——太精辟了

女人睡觉的20个坏习惯

常用的宣纸尺寸对照表

到林场看美女下海拉大网

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

碰撞再碰撞,交流再交流

打破体温计会致汞中毒?

当你无法包容别人时,看看这个故事



您想要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吗,请点击进入!

省作协主席蒋述卓:汕尾四日


文学看台79 | 文化之旅10:陆河篇(王万然+陈辚+胡德钢+罗素丽)

文学看台78 | 《香港诗人》发同题诗《三月》

文学看台77 | 文化之旅9:陆丰篇(陈辚+蔡金针+蔡海燕+白云数片+林进挺)

文学看台76 | 三个美眉P美梦,不P美颜P美文(邱惠谊PK吴春红PK庄爱娟)

文学看台75 | 复庄校尔非兄【王万然+庄尔非+吴雁程+刘柏青】

文学看台74 | 三个猛男P猛料,不P体格P体裁(庄海君PK龙晓初OK柯宜超)

文学看台73 | 文化之旅8:陆丰篇(叶勤海+王诗彬+朱少镇+王晓忠+罗彩丹+林瑞莲+林木添)

文学看台72 | 水龙吟·汕尾东山雅集(王万然+陈初越)

文学看台71 | 文化之旅7:陆丰篇(吴志跃+夜行者+温水义+罗惠香+林凤燕+林进挺+庄海君)

文学看台70 | 雅集遮浪寄兴 ——次刘仪职先生《丰顺蓝田庚寅兰亭雅集寄兴》韵

文学看台69 | 林进挺:海陆丰记忆(三章)

文学看台68 | 文化之旅6:海丰篇(石磊+白云数片+叶勤海+罗素丽+冯晓霞+卓俊标+谷宁)

文学看台67 | 南山菠萝甜味道,天凉好个秋看医生(温水义PK朱丽娟PK彭仙丽PK吕珠满)

文学看台66 | 潘妙君:一把好乳(9月诗歌作品)



书画看台5 | 国庆书画专版

书画看台4 | 以禁毒为主题的书法展,你见过没有?

书画看台3 | 陈俊杰的书法

书画看台2 | 孔捷的书法

书画看台1 | 赖俊文:鬼画符


摄影看台9 | 来回徒步十公里,探访对海踣死鬼

摄影看台8 | 老严头:公平油菜花

摄影看台7 | 刘小宾、罗荣真:市区夜景随手拍

摄影看台6 | 王万然:到林场看美女作家下海拉大网

摄影看台5 | 老严头:甲子甲秀楼



请别吝啬手指头,按下下面的二维码好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