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学看台97 | 文化之旅16:城区篇(陈辚+陈瑞绒+蔡金针+叶勤海+海魂+冷梅)

2016-11-05 汕尾日报 海陆物语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文化之旅

 
“文化之旅——城区行”的作家们在沙舌采风

王贵 摄

文化之旅——城区行

坎下城游记

○陈 辚

3月29日,草长莺飞,春暖花开。我随“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 采风团带着春天问候,参观明代坎下城遗迹。坎下城,我是熟悉的。我已不止一次来过,但这次和众多文友同来,那些残损城墙、古人石刻诗句、矮墩的城门,竟然给了我一份古朴的暖意。

坎下城,位于市区香洲街道城内路北端。明朝时城寨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城墙周长1157米,垛口391个,抗敌楼两座,海防炮78门。其中西门为水寨门,有水师,并置码头供船只泊位,其军船可往碣石和捷胜,打击倭寇海盗,保护商渔船安全。古城始建于崇祯九年(1636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全省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明代海防古城。1995年,坎下城被列为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但岁月沧桑,山移水改,坎下城已无当年宏伟壮观的气势,大多数城墙残损,长着青苔,又杂草丛生,至于城西门更没有大海的痕迹,那一艘艘令倭寇海盗闻风丧胆的战船,也只藏在历史书上一页只言片语的描述了!

从南门(鸿海门)进入坎下城,走过一条长500多米、宽约3米的水泥路,就到一块一千多平方米的空旷地,只见浓荫绿掩,榕树、木棉、梧桐等树木丰茂,还有一座近几年才修建的孔子庙。史料记载,坎下城内有文昌庙、关帝庙和城隍庙。这孔子庙的名号,大家都觉得有怪。汕尾日报社长万然兄“推测可能以前庙宇倒塌,人们只记得是孔子庙,后来重建的时候就起名孔子庙。”在孔子庙的左侧有一片菜园地和小池塘。一位近80多岁、正在耕种的老伯告诉我,这里原是“坎白公园”的“莲池”。他小时候见到“莲池”有200多平方米,很漂亮的。民国九年(1920年),粤军总督陈炯明在坎下城建兵工厂,翌年筹资兴建“坎白公园”,民国十一年(1922年)竣工。公园建成后,当时陈炯明的不少幕僚是清代秀才、贡生出身的,前来坎下城巡视兵工厂时,在游览公园时吟诗赋词,在岩石题刻许多诗文。如民国十二年(1923年),广宁周奇湘在武帝庙(旧为关帝庙)前左侧一块岩石上题刻七言诗:“难兮人事与天工,奇石嶙峋树色葱。海甸全销秦霸气,庙堂犹拜汉英雄。十年冠剑怜奔马,一殿沧溟看跃龙。最是池莲香远处,草亭遥忆旧家风。”其中“最是池莲香远处”的诗句,描述“莲池”的莲花盛开时,香气弥漫的美好景象。

绕过“莲池”,穿过一座旧瓦房,到达城的西门,原来这里是碧波万顷,艇航待发的水寨,如今只剩一个“西门池”的痕迹了。从西门转回来,拾阶而上,山坡上建有一座二间进,呈“品”型的武帝庙(旧为关帝庙)。庙前右侧有一尊周仓牵赤兔马的石像,进入庙内,但见彩梁雕栋、富丽堂皇,并挂有今人书法作品。从武帝庙出来向虎山半山坡左侧行走,在榕树、相思树底下,许多垒叠的石块上刻有先人诗句,令人百读不厌,又引发人怀古的情绪。如一块硕石上,有民国十三年(1924年)东莞何笃生游览“坎白公园”题刻的诗句:“奇石嵯峨古木青,公园芳郁点边城。天空海阔龙腾甲,浏览飘然块垒平。”在另一块石头,民国廿四年(1935年)十月茂名杨爱周题刻的诗句为:“依山辟地构园林,好景天然喜共临。怪石屹如奇虎搏,古松竟作老龙吟。惟伤劫后成残迹,遥想当时费匠心。借问昔年人在否?空余破垒傍荒岑。”此时,陈炯明在香港已去世两年,读罢此诗,不禁有一种物非人也非的沧桑感。

离开摩崖石刻的山岗,大家前往城隍庙。但见庙宇前有两株古榕树和一株老芒果,参天茂盛,几乎掩盖了整座庙宇。再从庙前宫前路行30米就到坎下城保存最完好的东门(永安门)。从东门进入有一处20多平方米的正方形空间,城墙很高厚,估计是供守城士兵休息的地方。再进入,又设置安装闸门的门槛,起到两层保护防御作用。据介绍,坎下城一小部分墙体虽在文革时被人为破坏,但大部分墙体保存完好。现城墙高3.6米(原高5.6米)、城墙宽3.2米,为双层夹墙,灰沙夯筑。

“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望着高高的城门,夕照落在长满了野草、斑驳的古城墙上,光阴俨然成为一页薄薄的历史书,默默地向我们讲述着这座饱经沧桑、又饱含人文底蕴的城池。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汕尾沙舌

○陈瑞绒

风和日丽的一个早上,“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便启程了,我们在海滨大道的中山渡口坐船去探访汕尾沙舌。

发动机突突响起,渡船慢慢离港。船舷两旁,白浪温柔地翻涌,海面一碧如洗,平静无波,如一片光滑的大理石桌面。我坐在小条凳上,海风吹拂长发,轻抚脸庞。耳机里是老旧的歌声:听海哭的声音,这片海未免也太多情……

走下渡船,踏上岛屿。在一条倾斜的小径,遇到许多人,一队摄影爱好者,一群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叽叽喳喳的中学生,还有几位小岛的居民。岛上亚热带植物,不敢辜负春日的期待,狂野地生长。芒果树挂满米黄色碎花,一穗穗一簇簇,开得热热烈烈。灌木丛偏安一隅,矮矮的,绿绿的。野花铺满地面,肆意开放,黄白相间。空气温润,混杂着咸腥的气息。

来到一幢楼房前面,两条黄狗摇着尾巴迎过来,带着我们走上三楼观景台。往下俯瞰,沙舌岛长长的轮廓,恰似一条伸向海面的舌头。不远处,船只飘荡在海面,游人在沙滩戏耍逐浪拍照。据悉,沙舌小岛是汕尾渔港的屏障,一道天然沙埂,长达1727米。1979年受到强台风袭击,出现了缺口,后又因多种原因,沙舌不断由南向北崩溃,到八十年代中期只残存三百多米。失去沙舌的保障,在西南季风期,汕尾渔港受风浪的直接冲击,不仅不能停泊船只,海潮还把沙舌溃散下来的泥沙带进港口淤积,使得航道受阻。此时,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在天然沙舌的基面上筑造防波堤,随着防波堤的筑造合拢,潮水恢复了原来的流向,落潮时把先前淤积在港池和航道内的泥沙挟带到港外。风浪对港口的影响也减弱,船只可以安全锚泊。我们现在看到的应是后来筑造的防波堤吧,那原先残存的天然沙埂又在哪里?对于我这个不速之客的疑问,沙舌沉默以对。

导游在大声介绍着什么,我置身其中却又恍惚茫然。有时生活沉闷得需要逃离片刻。天阴阴的,似乎要下雨,有人会在雨中为我撑起一把伞?可惜雨没有落下,也没有伞,一切飘忽不存在。我静静倚在栏杆,一会儿,太阳钻出云层,烘烤我的肩背手足,源源不断输送生命的热和力,光与树与海的形色气味渗透进我的灵魂,溶解我,淘洗我,抚慰我。

离开观景台,我磨磨蹭蹭走着,猛然发觉队伍已经走远,前方有两三个文友在等我,我便小跑起来。蓦地听到一声断喝:别跑!是前方文友的警醒,心头一颤,想起刚才带路的两条黄狗,于是立马站住,一回头,果然是那黄狗正在追我,好在它们正被主人死死拽住。我吓出一身冷汗,定下神来却不禁哈哈大笑,大有大难不死的舒畅,仿佛汕尾沙舌与我开了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一行人来到海边,有人伫立在平缓的沙滩上,有人迫不及待脱掉鞋子去和海水作亲密接触。海水碧蓝而温厚,天空优雅而纯净,大海与天空两两顾看,又在很远的地方浑然一体。这完全是一副神奇的图画,看起来又轻快感又温柔感又梦幻感,青春气息充盈诱人,勾起我海市蜃楼的梦想。我坐在凉伞下,手里把玩一片心形的绿叶。白色圆桌上不知谁遗留下一只小螺蚌,我猜想这是哪个来沙舌岛游玩的女孩,从海滩砂砾中精心挑选出来,玩过一阵以后遗弃的。仔细端详这只美丽的小螺蚌,这个过去的生命,它折射出珍珠般的光泽,我在那闪亮的光泽里,像看见自己远逝的青春年华,我要保留它,小心地捡起小螺蚌,和心形绿叶一齐放进手袋。身边有个诗人诗兴大发,大声吟咏着自己刚写下的诗句:沙舌/我来了我来到你的身边/你是我梦中的天堂……

世界很大,沙舌很小,老天却对她眷顾有加:充沛的阳光,清凉的海水,洁白的沙滩,蓊郁洇润的树林……如此美丽,如此令人留恋。来时渡口有个小女孩,提着几束色彩斑斓的野花在叫卖,我想停下买一束抱在怀里去坐船,只恐落下队伍,便想回去再买。走下渡船,小女孩手里还剩一束洁白的姜花,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我买下姜花,心满意足怀抱着花朵快步追上前方文友。



探访坎下城

○蔡金针

坎下城,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只知道它在汕尾市区,虽然也听说过坎下城的故事,但它建于什么时候,我都没有去了解。对坎下城的了解,应该记住2015年3月29日,因为这一天,我参加由汕尾日报社和城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釆风活动,才有机会探访汕尾市区的坎下城。

我们从坎下城保护碑记右边小路进入城内,发现有明城墙,但墙内外均是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文友在城墙下,拍照留影,用手去摸一摸四百多年前的古城墙,才真正知道坎下城的存在。我们知道,坎下城位于汕尾市区香洲街道城内路北端,北临后径村,是中国两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海防城池之一,也是广东省目前保存最好的一处明代古城池。

沿城内小路,过几条巷道,来到孔子庙。但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庙宇的门匾额直书“孔子庙”,同行的王社长说:“应该是修建此庙的人,只知道此庙宇是祀孔子的,原来的庙名不清楚了,故名‘孔子庙’。”但建城时一般要建的是“文昌祠”或“文昌宫”,如果门额是孔庙之类的,均是孔姓人打理庙宇,可是我们这里祀孔子的庙宇,并没有孔姓人管理。

转过孔子庙右边台阶上去,有一对古石狮在两旁,往上就是武帝庙。据说,武帝庙祀的关公出巡,经市区三马路时,就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三马路还是一片海滩,有一次,坎下城武帝庙的关公像巡游到了这里,轿夫放下休息,忽然狂风大作,大雨磅礴,再也抬不起来。耆老们认为关公想在这里落座,便对着关公像祈拜,暴雨停了。他们把关公像留在海边,搭起了棚竂,后来就成了关爷宫,平常汕尾人说的关爷宫就是这个关帝庙。再后来就是潮汕人来这里经商,客家人来这里打铁,慢慢,慢慢汕尾海滩就成了一个墟市,民国时期已经有‘小香港’之称。"

就这样,坎下城中有文庙、武庙,文庙祀孔子,武庙祀关公,真是文武双全,福荫坎下城人。但坎下城内的武帝庙,在三马路衍出了武帝庙,又有庇佑一方的关爷。

据史料记载,坎下城由明崇祯九年(1636年),工科都给事、乡贤叶高标向崇祯皇帝奏准,为抗御盗寇袭扰,在坎下寨建筑“坎下城”,翌年竣工。而坎下寨则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乃是杀倭功勋陈聪所建。坎下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内面积7.2万平方米,周长1157米,城墙原高5.6米(现残高3米),为双层夹墙,灰沙夯筑,垛口391个,抗敌楼两座,海防炮78门(现存2门),分东(永安门)、西、南(鸿海门)、北(拱极门)等四门,东、南两门各建有抗敌楼。而坎下寨始建之时,一面倚山,三面环水。北门是山,东、西、南门临海。西门(今西门妈祖庙处)是水门,只有船只可以出入,一如《水浒》梁山水寨,码头在城内。水寨有水师,水师有水舶,可通捷胜、碣石。时至今日,西门仍留有一个“西门池”,面积虽不大,乃是历史的有力见证。

民国初年,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海丰人陈炯明修筑公路直通汕尾坎下城,并在坎下城开设兵工厂、制币厂。民国九年(1920年),陈炯明派兵并且拨款,将北面小山建为“坎白公园”,并有许多摩崖石刻散落在坎下城北侧的“坎白公园”内,现在公园早已荒废,不过石刻还在。

我们在武帝庙左前面的群石上,发现了许多摩崖石刻,几乎每一块石头都有石刻。石刻之多,令人惊叹,我们每一位文友无不停下来欣赏,有的吟咏石刻诗文,有的拍照留念,有的看石刻记内容,让人流连忘返。有清光绪甲辰秋月桂林谢承祖题的“觀海”,有民国壬申年孟夏月茂名莫俊生题的“點頭”,有民国十三年东莞何笃生题的“奇石嵯峨古木青,公園芳郁點邊城;天空海闊龍騰甲,瀏覽飄然塊壘平”……

由于好多石刻没有书红,手机拍照效果不好,故放弃没有拍照留存。但这么多的石刻,大多是清未、民国期间所题,应该是时人游览坎下城的成为今人探访坎下城的缘由。我看到这么多先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后,对同行的城区宣传部副部长吕业群说:“应该好好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保护好石刻,因为它们是坎下城存在的有力佐证。”吕业群点头赞同,表示要让人把没有书红的石刻先书好。正如同行有人说,要恢复坎下城的明代建筑原貌特色,就要把坎下城的违规建设全部拆除。

据了解,坎下城部分城墙墙体在“文革”时被人为破坏,但仍有部分墙体保存完好。1995年坎下城被列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坎下城城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色渐暗,我们参观了坎下城内的都城隍庙,虔诚朝拜城隍爷后,在与庙同龄的古榕树下拍照留念。但这里的人太不懂得爱文物了,竟然把有关都城隍庙的几块碑记随便放在庙墙外。

我们再次摸一摸古城墙,依依不舍地从坎下城永安门(东门)出去。



沙舌,海之睫

○叶勤海

微风,暖阳,平静的海,热闹的渡头。

十几年前探访汕尾沙舌,我还是个见啥都好奇的山妹子。再次踏上这个渡口,中间隔着长长的光阴,我不禁感慨万千。

远望沙舌,在碧蓝的海上,它就像蓝色纸上一道流畅的笔画,轻轻一擦,就让人想沿着它的纹路,探寻它的走向。我曾问对面那片海有名字吗,友说,这片海就叫“对面海”。我忍俊不禁,多么有趣的名字,朴实得如同儿时的粗布小花褂,不华丽,却让人感到舒适亲切自然,又久久难忘。

一行人穿过狭长的过道,走上泊船的码头,陆续登船,开启沙舌之行。渡船徐徐开动,每天往返于这片海湾,它早已熟悉了这一湾浪,熟悉了一只只鸥鸟,熟悉了每一片阳光。

渡船突突前行,在海面犁出一个大大的“V”字,把熟悉的市区甩在了身后,海面渐渐开阔起来。鸥鸟在船前船后盘旋,谈笑之中,一道狭长的沙滩越来越清晰地走进我的眼。

我又看见了这道横亘海上的洁白沙滩,看见海堤上密密麻麻的木麻黄树,看见拍击在沙舌之上的美丽浪花。狭长的沙舌,静卧海上,秀美如一道长长的睫毛,镶嵌在大海蓝色的眼眸。

来不及等渡船平稳地靠在沙舌的码头,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跳上台阶。市区已与我们隔着一片海,那边淡淡的阳光下,高楼鳞次栉比,沸腾的街道已经悄悄隐去,车马喧嚣也被彻底地隔离,很多细节都被完整地省略,让我有机会从海之眼去欣赏城区的大气,感受它的静美,就像欣赏一幅独特的画。

走过长长的海堤,我安静地阅读沙舌。这是由品清湖出海口泥沙堆积而成的狭长沙滩,成为汕尾港的天然屏障。看风浪中顽强生长的木麻黄树,坚强的树干,瘦长的针叶,哪怕倒伏在海边,依然苍翠倔强地生长着。在苍茫的海上,沙舌真像一道长长的舌头,伸向大海深处,感知大海的温度,感知一次次危机。沙舌渺小如睫,亦坚强如睫,每一次扑闪,都在抵挡狂风恶浪,哪怕被海啸打断,依然默默地保卫着我们的家园。

若有足够的时间,我一定会赤足走在沙滩上,用足底去感受它的温度,触摸它的质地。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个橙色的鲜艳贝壳,在沙滩上特别显眼。我捡拾起一片片贝壳,也捡拾起美丽的回忆。

十几年前,也是这片沙滩,我们在这里举行培训班的结业典礼。高强度的学习之后,我们的心灵瞬间在这里得到栖息。那时星光满天,我们用耳朵去聆听沙舌,听脉脉风吟,听沙沙浪涌,听大家深情美丽的和声;我们好奇沙舌有多长,比赛谁捡的贝壳最独特,故意把埋在沙子里的同学踩得哇哇乱叫;我们互相泼着咸咸的海水,赤足在沙滩上奔跑,看电光棒滋滋燃烧,如灿烂的年华,闪光的青春。

涛声依旧,再访沙舌,我却找寻不到我和同学相聚过的那片沙滩。可是,美丽的沙舌之夜,依然会在不经意中,潮汐般涨落在我的记忆里。

沙舌无言如睫,静静地注视着那个我们熟悉的城市,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恍惚之间,总能给我还原一片精彩,让我记住那道洁白的沙,苍翠的木麻黄,还有那片叫做“对面海”的海……

月亮在琉璃径岭之上

○海 魂

上琉璃径岭是因为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和尚

和尚停车在山腰恭候

月亮站在庙宇上空

我们打了个照脸

 

不看水库,不喝茶

踩着乱石,跟随师傅上山顶

蓝天在月亮之上

月亮在我们头上

我们在琉璃径岭之上

夕阳在我们脚下

市区被夕阳密密笼罩

我举起双手

月亮在我手上



汕尾渔港摇曳我的梦

(外一首)

○冷 梅

 

没错,是那串绵延的沙舌

吐出一泓湛蓝,荡漾一湾樯橹

风帆鼓荡的时候,渔家的屋檐

挂着朝霞

 

疍家的歌谣,渗透春夏秋冬

曾经飘过长江黄河,飘不过

渔女的一缕牵挂

一曲螺号擦亮的岁月

点燃一港蓝色梦想

 

我每次走近,就像一只舢舨

泊进港湾

听不到鱼儿的低吟,涛声摇曳

我的诗情

借一声鸥鸣,放飞一生的虔诚

假如没有渔港,流浪的心不知

停泊何方

大海的浩瀚,肯定更加遥远


朝谒凤山妈祖

林默娘,一个美丽的名字,穿越历史风云

循着涛声而来,灵魂若莲花绽放

凤山,有凤来仪,洋溢莲花的芳香

 

妈祖踏浪而歌,挥舞长袖

海燕飞舞,仿佛五线谱,串起

每个平凡的日子

迷航的舟楫,找到回家的方向

 

我不知朝谒了多少次,梦中常有蓝韵荡漾

是受到暗示,抑或是明谕

生命的细节,点亮万千柱香

未来的道路,从光明走向光明

 

品清湖,放飞梦想的地方

 

城市遗漏的一片湿地,没有丰美水草

芦花的梦想走向何方?小岛

渔村的炊烟已失眠

逡巡湖畔,滤过棕树的海风提醒我

这里曾有渔火粼粼,渔歌互答

 

泛波的渔舟,似乎在倾听遥远的螺号

烟雨朦胧的时候,海燕没有

放弃歌舞的念头

桨声灯影里,一曲疍歌,足以 击倒我

就像渔家姑娘的一抹媚笑

就能让我交出全部诗情

 

品清湖,放飞多少人的梦想

漠视城市的浮躁,可以为疲倦的脚步

留下冰清玉洁的遐思。就这样默默

守望凤山,为昼夜闯荡风浪的林默娘

准备一张丝床

 


拉到底部,有赞赏




转自:汕尾日报15.07.19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你可能会读

拆字做人——太精辟了

作家何苦要难为自己

文学就是好玩

海陆丰明代城池

广东航拍图,从粤A飞到粤Z,看到汕尾惊呆了!

这才是真正的笔,平时咱们用的都是刷子

住宾馆几个安全措施及生活小窍门

打破体温计会致汞中毒? 专家称需小心处理

当你无法包容别人时,看看这个故事


您想要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吗,请点击进入!

省作协主席蒋述卓:汕尾四日


文学看台96 | 一首诗 PK 两首诗(施良壮 PK 黄智添)

文学看台95 | 转让未婚妻:两篇散文 PK 一篇小说(郑旺吉 PK 何漂 PK 崔立)

文学看台94 | 文化之旅15:红海湾篇(叶勤海+林映美+蔡金针+庄汉新+庄海君+陈建深+王晓忠+郑海潮)

文学看台93 | 文化之旅14:红海湾篇(王万然+陈辚+罗素丽)

文学看台92 | 品清湖(彭仙丽、吴炫桢、李济超、庄泽洪、卢建雄、一茗)

文学看台91 | 农夫:中国意象(诗歌)

文学看台90 | 文化之旅13:陆河篇(吴小冰+陈瑞绒+黄宗宏+杜青+施良壮)

文学看台89 | 省作协又怎会让我们“深入险地”?(冯瑶+采墨+张远光+陈辚)

文学看台88 | 蔡金兵的散文小说: 文字温和持重 文笔流畅优美

文学看台87 | 陈泗伟的诗歌:守望心灵的文字



书画看台6 | 陈波:《你我同行·王秋奇公益捐赠画集》画外话

书画看台5 | 国庆书画专版

书画看台4 | 以禁毒为主题的书法展,你见过没有?

书画看台3 | 陈俊杰的书法

书画看台2 | 孔捷的书法



摄影看台9 | 来回徒步十公里,探访对海踣死鬼

摄影看台8 | 老严头:公平油菜花

摄影看台7 | 刘小宾、罗荣真:市区夜景随手拍

摄影看台6 | 王万然:到林场看美女作家下海拉大网

摄影看台5 | 老严头:甲子甲秀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