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企业答辩,毕业(论文)设计,我们玩儿真的!
优秀毕业生毕设作品展示
毕业设计答辩是审查和验证本科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方式,人居环境学院在2019届毕业设计中实行跨学科融合,与信息工程学院、艾德艺术学院开展跨专业毕业设计;实行产教融合,分别和北京绿建软件有限公司、博思格巴特勒西安分公司、陕一建安装公司、陕西华鼎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华春造价咨询公司、西安丝路研究院、蓝光地产西安分公司七家单位开展校企合作,联合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均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选题方向分别是绿色建筑节能、钢结构、BIM施工管理、土建工程模型建立、招投标、项目规划改造方案、房地产行业大数据研究、特色小镇项目、房地产项目营销方案编制方向等。4月20日至4月26日分别在这六家企业进行了毕业设计企业专场答辩。
1
4月20日,24名学生第一场企业答辩在蓝光地产西安分公司进行,邀请蓝光地产西安公司总经理赵旭辉先生、蓝光•长岛国际社区(西安)项目经理王亮先生、易居克而瑞西安公司总经理朱郁先生、西安中世房地产策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芳军先生等4位行业专家进行此次企业专场答辩。该24名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方向主要为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营销策划方案的编制,所选项目均为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实际地产项目,学生参与项目实地调研工作,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最终完成毕业设计。同学们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以及答辩表现得到了答辩专家的一致肯定,部分优秀的毕业设计,更是被行业专家评价为达到了优秀行业从业人员的水准,编制的报告实用性很强,可以用来直接指导企业开展相关业务。
(图一)专场答辩现场
(图二)企业导师认真查阅学生的毕业论文
(图三)企业导师详细记录学生答辩情况
(图四)答辩会后老师和学生合影留念
2
4月21日,15名学生在西安丝路研究院答辩,邹继雪老师说:“学生论文题目紧跟国家政策,首次以特色小镇以及项目改造方案探讨为论文题目方向,学生兴趣浓厚,专家评委点评到位,并给予学生的毕业论文高度评价,认为论文比较严谨,耳目一新,结合市场,达到真题真做的培养目标,老师和学生都收获多多。学生在实习中一边做项目一边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入岗位锻炼,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五)丝路研究院专场答辩现场
(图六)答辩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
3
4月24日,20名学生在华春造价咨询公司、6名学生分别在陕建一建集团安装公司进行校外企业答辩。所有设计项目均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涉及曲江国际中学剧院及教学楼、西安开米万盛国际、西安市公安局、泾渭滨河国际城等各种项目类型。中建及陕建答辩专家对学生的表现十分满意,普遍认为学生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实操已达到工作2-3年的技术水平,并在BIM数据交互、产品二次开发等方向进行了深度思考。
(图七)主持人雷雨老师介绍答辩流程
(图八)华春造价咨询公司总经理李小琳致辞
(图九)人居环境学院院长助理耿小翌
(图十)西安欧亚学院教务处张园园老师
(图十一)学生进行论文陈述
(图十二)学生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
(图十三)华春专场答辩会后老师与学生合影留念
(图十四)我院教师与企业导师进行交流
(图十五)学生进行论文陈述
(图十六)BIM专场答辩会后老师和学生合影留念
4
4月26日下午,10名学生在世界500强博思格建筑系统(西安)有限公司、2名学生在陕西华鼎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答辩。博思格详图工程师毕业设计答辩中,学生毕业设计均为企业在全国各地设计建设的实际钢结构门式刚架项目。在答辩中首先学生对单层门式刚架设计中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进行简单陈述,重点对工作中进行的详图设计进行阐述。随后企业专家针对学生设计内容及工作中遇到问题进行提问,学生对问题进行一一作答。企业专家首先对我校学生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及适用性做出肯定。同时指出关注长久发展的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90后的毕业生,应考虑不同时代对学生采取顺应社会的培养模式。
(图十七)王志斌经理介绍本次毕设项目
(图十八)中国组实习生—白丁龙汇报毕业设计
(图十九)美国组实习生—汪亚平汇报毕业设计
(图二十)校企双方合影留念
5
本届毕业生毕业设计是我院在校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人数最多,合作企业最多的一届。答辩中毕业生展现出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各企业答辩委员们给予了充分肯定,也让老师们对毕业生的未来充满期待,同时我们也坚信,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企业,使校企合作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其次,参加校企合作共同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经过6个月的锻炼,更符合企业用人标准,在就业的时候更容易被企业录用。最后,参加校企合作共同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能更好地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融为一体,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对行业发展趋势更加了解,根据企业用人的需求加强教学环节中知识的填充,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end-
撰稿 | 刘涛、崔莉萍
排版 | 梁锐
出品 | 绿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