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愿军打到哪,我们就跟到哪”

新财迷 2020-12-03


“志愿军打到哪,我们就跟到哪”



吉林省集安市(原辽东省辑安县)地处中朝两国边境,鸭绿江水清澈而平静地流淌着,一座铁路桥默默横亘在江上。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这座桥见证了42万名志愿军集结开赴战场,承载了成千上万节车厢军用物资运往朝鲜,运送了一批批回国救治的伤员。


当时,辑安这个只有14万人口的县城,连同它如今隶属的通化市共88万人口,倾全城之力支援战场,既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战斗英雄,也产生了数不清的“平民英雄”,他们修铁路、运物资、抬伤员、缝衣物、做干粮……使这里成为“铁血大动脉”和稳固大后方。


70年后,当硝烟散去,我们走进集安这座鸭绿江畔的“英雄城”,聆听志愿军英雄们的感人故事,探寻历史为城市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


1950年8月27日,即朝鲜战争爆发两个月后,两架美国B-29轰炸机侵入辑安县上空,盘旋侦察10余分钟,从此这座14万人口的县城便不断遭遇空中袭扰。


抗美援朝期间,辑安除了青壮年入伍、学校后撤,全县剩余百姓都在坚守支援前线作战。


鸭绿江流经辑安203.5公里,志愿军和战勤人员从该江段奔赴前线的通道,除了一座铁路桥,还有临时抢建的两座铁路便桥和14座浮桥——这些桥大都由当地百姓配合部队建成,经常要在敌机轰炸后抢修。


70年前的秋冬远比今时寒冷,为了在结冰碴儿的江水里保障施工,太王镇下解放村村民在江边摆了七口盛满白酒的大缸,修桥人员一旦扛不住低温便浸入酒缸暖身子,之后重新入水作业。


在整个通化,当年进行了全民支前的动员,抽调工人、司机、医务工作者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医疗队随军过江,又组织大量民工肩负起抢建抢修桥梁、铁路、公路以及装卸物资、转运伤员等后勤工作,全通化劳动力几乎没有闲人。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后战线南移,通化的收转抢救任务加重,仅东北军区第31陆军医院(今96605部队医院)就抢救了142264名伤员。为缓解库存血量严重不足,通化百姓累计献血110万毫升。


1950年10月30日晚,辑安县第三担架大队队长曲洪一来到朝鲜已有10天,他和队友正赶赴战场抢救伤员。夜色浓重,当他们走到楚山郡下水洞半山腰时,前方隐隐传来脚步声和谈话声。曲洪一立即示意大家隐蔽,有朝鲜语基础的他仔细聆听,判断出对方是一小股被志愿军打散的敌人后,计上心头。


敌人趋近时,曲洪一大喊一声“缴枪不杀”,和队友一齐用端枪的姿势举起扁担。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伏击震住了,面对夜色下的“枪口”束手就擒,25名全副武装的敌军就这样成为担架队的俘虏。俘虏被押到山下时天已放亮,当看到对方为首的是一名拿着扁担的中国老人时非常懊恼。那根传奇扁担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志愿军打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是抗美援朝期间通化的口号,像曲洪一一样先后奔赴战场的担架队员有17.2万名,约占全通化人口的20%,他们在朝鲜战场上抢救出18.2万名伤员。


倾城援战期间,通化火车站站前广场每天都有约800名民工昼夜不停地装卸物资,约200名民工在70口大铁锅前夜以继日地为志愿军做饭菜、烧开水——即使食材品种有限,但他们仍期望战士们胃里装进热乎的食物后再跨过冰冷的江水去杀敌。


妇女们也没有闲着,她们自发组织到战地医护所洗绷带、洗棉衣、为伤员喂饭,来自辑安的胡玉珍一人就给战士们缝补衣服5000多件。


为防备敌机袭扰,辑安电话所于战争初期搬到一座古墓里,19岁的话务员都兴珍坚守其中。1950年12月本是她的婚期,家里连喜糖都置备好了,但朝鲜战场当时缺话务员,11月她又主动请缨到前线。在朝鲜一个小山村的隐蔽点,因一度没人替班,她七天七夜未睡整觉独自工作,扛不住困意时靠吃雪提神。当同事来接班时,她没等挪到床铺就倚在墙上昏睡过去。


“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电影《英雄儿女》取材于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这场历时43天的鏖战中涌现了黄继光、孙占元等一大批战斗英烈,通化籍朝鲜族老兵孙泰镐也是这次战役的亲历者。1951年参军的他,在第67军199师597团3营担任广播员。在上甘岭,孙泰镐白天在山洞里背诵手稿,夜里拿起喇叭筒用朝语喊话、用扩音器播放音乐,扰乱敌方军心和睡眠。


敌军对这位广播员深恶痛绝,数次扬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地捉拿他。1952年11月的一天,广播站被敌军包抄,站里其他11名战友为保护孙泰镐先后牺牲。在朝鲜战场坚守26个月后回国的他,一只耳朵已经失聪。年逾八旬的孙泰镐如今卧病在床,几十年来每当忆及上甘岭那些牺牲的战友便潸然泪下。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总数达290万人次。1950年,通化有4587名青年应征入伍,其中1699人牺牲在朝鲜战场。


那些幸存的通化老兵,每个人都有讲不够的回忆:参加过全部五次战役的张希文曾在战前拒领津贴时说,“我们连命都不要了,还要钱有什么用”;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在留守580高地的志愿军就剩刘德厚一人的情况下,他双手各持一把轻机枪拖住一股敌军;三天水米未进的宫德祥在夜里冲进敌人驻地后饥渴难耐,误将地上的一摊马尿当成水喝到饱,最终导致严重胃溃疡回国做切除手术……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我为加入志愿军而自豪!”孙泰镐说。


红色文化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通化现有人口230万,多年来依托医药、钢铁、葡萄酒等产业成为东北地区一座独具特色的发展之城。在通化一隅,昔日的辑安县旧貌已然难觅,今天的集安市在鸭绿江水映衬下,呈现一片江南水乡般的静谧与祥和。


在通化市东昌区环通乡石棚村北侧松林中,有一处有着70年历史的烈士陵园。陵园总占地面积49000平方米,共有1076名烈士长眠于此,其中558座墓碑属于在抗美援朝中负伤回国、医治无效牺牲的志愿军烈士。这里是吉林省安葬志愿军烈士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也是吉林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沿甬道拾级而上,是一座高10.25米的烈士纪念碑,黑色大理石碑面上刻着隶书金字“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10.25米的设计高度,寓意10月25日——这一天是中国抗美援朝纪念日。


陵园内有一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军装、手枪、水瓢、茶缸等142件展品及30块展板。纪念馆自2013年对外开放以来,每年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万人次参观。


通化市商务局退休干部、被称为“红色文化活字典”的孙艳华参与了纪念馆的筹建。


孙艳华2001年因患癌症提前退休以来,以红色文化传承为追求,寻访了通化数百位老兵,完成了老兵访谈《冰川血山》、老兵故事文集《血性碑》以及五部长篇小说,还与老伴胡堂林合作编辑了录入413位老兵战斗简历和图片的画册《军旗的荣光》。接受采访时,她对通化对抗美援朝贡献的许多重要环节和关键数字如数家珍。


今年6月以来,孙艳华协助通化多个部门策划开展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活动,以“抗美援朝,打服对手的战争”为主题做了10场专题报告。10月中旬,她应邀与95岁老兵徐振明一道赴北京参加中宣部组织的时代楷模发布会。


徐振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转业时主动选择到通化靖宇烈士陵园工作。徐振明1980年退休后,儿子徐永军接下了这份工作。父与子,守护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的英魂已62年,更为通化这座“英雄城”的红色文化薪火相传倾注心力。


文章来源:参考消息


- END -


● 离开中国以后,澳大利亚发现问题严重了,尤其是...

● 当了小白鼠,却要跟中国翻脸,小特朗普是有多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