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教师】2015年度十佳学员叙事:远方之远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徽州晨山双语部 | 南明旗下学校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网师课程选修清单:
2015年,春夏学期选修《文本解读与设计》,提交了7次作业,其中一次优秀。
秋冬学期选修《教育学经典研读》,提交了6次预习作业(共7次授课),正在完成过关作业阶段。
阅读清单:
《布鲁纳教育文化观》这本书的共读因学校遭遇风波而中断。风波过后,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始自组织共读。没有王校长的引领、解读,我们就自己一点点地啃,每次一个人负责主持,大家相互启发,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来,在QQ上请教王校长。我每次坚持提前预习,共读后再进行梳理,可以说是扎扎实实地啃读了。尽管如此,理解上仍然有很多困难。下半年在新乡周末共读此书,整体上又是一次提升。
《巫婆一定得死》《童话人格》《英雄的旅程》选修文本解读与设计期间,按照选修说明提供的参考书籍阅读了这几本,对于非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权当是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也为教育子女做些积累。意外收获是《英雄的旅程》读完之后不久,我就真的踏上了自己的“英雄的旅程”。
《0-8岁儿童纪律教育》这本书已经成为我的“葵花宝典”,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理解儿童的纪律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意识到怎样的纪律教育才能导向道德自律,并以此来修炼自身的教育行为。
《后现代课程观》新乡团队共读的第二本书。从前现代范式到现代范式,再到后现代范式,每一次范式的转变都是颠覆性的,都是世界观的转变。这种向后现代的转变不是对现代的全盘否定,而是超越。超越稳定的、封闭的系统,承认一个不稳定的、开放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自组织、对话、反思等等关键词让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教育视野。
关于2015的上半年,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已经屈指可数。
寒假赴罕台共读,最大的收获是对南明教育团队的未来充满信心!尽管当时的境遇下暂时不能追随团队,但我知道,我早已知道,那只是早晚的问题。离开罕台的时候,我给干老师留言:干老师,我们走了。感谢您这些天的款待!对南明充满信心,期待着加入文综课程创造。我会来的。干老师回复:后会有期。
继续在体制中苟活,却又坚决不与之同流。在学校工作上,我只管守住自己的基本职责,课堂教学、教研进修,其他的行政事务性的活动一律拒绝,我就像一个体制里的编外人员。我不在乎领导们、同事们怎么看我,甚至我丝毫不打算和他们搞好关系,我只在乎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虽然对多数学生来说,我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任课老师,但总有那么一些早已埋下的种子让我感到希望。
逸寒对地理学真是痴迷。自从2014年暑假那次野外考察之后,他多次跟我探讨地质、化石方面的问题,并且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周口店考察。他提出的很多问题我无力解答,于是他就自己查阅大量的资料学习。雨农对哲学的痴迷也让我倍感欣慰,这时当初王校长的哲学课播下的珍贵的种子。
我更在乎的是校外的自组织共读。尽管没有了王校长的引领,但我们已经无法安然地在平庸的日子里如行尸走肉般度日。我们知道,那些伟大的经典书籍是最好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于是,三五个人相约,每个周末共读《布鲁纳教育文化观》。没有人引领和解读,我们也有意外的收获,就是在独自啃读的基础上相互启发,达成共识。于是,每个星期日的下午成为那段生活中最最惬意的一段时光。
除此之外,我把很大的精力用于育儿,用于探索自身。
今早我催冬冬起床、洗漱都比较急,早饭时因为切蛋糕等等小事,我态度有点冷硬,冬冬就有点小情绪。她的小情绪一般都是以各种拒绝为开头的,今天也不例外。当我意识到这个情绪主要还是我传递给她的,我就不再跟她纠缠,只是安静地吃饭,让她自己消化一会儿。果然,没多久,她就用一个小游戏跟我和解了(她想把方块蛋糕插在筷子上吃,我稍微帮了她一下)。心态平和,无条件接纳,解决问题而不把无关的情绪掺杂进去,针对问题而不针对孩子,不用情绪控制孩子,我还得继续练习。(2015年1月5日育儿笔记)
育儿的很多心得,我以育儿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其实这也是自我修炼的过程。自己的情绪问题很容易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无意识地影响孩子,以前我对此浑然不知,当我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就开始努力地调整自己。起初,往往事后才猛然醒悟,懊悔不已;后来,能在当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但很难马上转变;慢慢修炼到可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让亲子互动朝着良性的循环发展。这真的不仅是在育儿,也是在修心、育心啊!
整体上,那半年是在黑暗中的爬行,身在曹营心在汉,原来很多耿耿于怀的事,逐渐在我的视线里虚化为背景,焦点上只有我最珍惜和渴望的美好事物。
那段日子是安逸的,时间总是那么松散。甚至我有点担心,我还能不能适应原来那种高压力、高负荷的工作节奏。
那段日子是在期待佳音,等待召唤中度过的。每每得到消息,南明在哪里有合作意向,心里就燃气无限的希望,期待着一旦时机到来就抽身而去。每每听到合作破灭,又再次回到更加茫然无际的期待之中。
现在回想那段日子,恍如隔世。
临近暑期,我开始盘算着要不要继续这样的生活,考虑自己的愿望、家庭的因素,明确了时间上的底线——最多再过一两年,我定然要离开体制,追随团队。
必走的信念是早已坚定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6月底,刚刚和家人约定好,再坚持一年,也向团队说明了这个决定。
没想到,王校长问我,是否还有转行的打算。
此事说来话长,因为在丰台新教育中学期间,独自一人探索地理教学的方向,摸索着前行,少有成就感,而多有困惑不安,甚至怀疑自己根本不适合这一行。曾经向王校长表达过这种怀疑和转行的意愿。但是时间久了,他一直没再提及此事,我想恐怕是不行,也就慢慢放下了这个念头,还是在本专业上继续琢磨。
这次他又主动问起,一定是事出有因的。
原来是新乡人事方面有些变化,临时需要找一位学前数学老师,王校长想到了我。我当然很有兴趣,但是毕竟对自己没把握,不知道这水有多深,我能不能行。他说,小学中低段,甚至小学高段,都没问题的。我想尝试一下。这下我心潮澎湃起来了。
不过,因为刚刚和家人商定了接下来一年的安排,这一下又得重新讨论这个问题了。而且新乡数学课程研讨定在7月5日开始进行,我如果决定加入,就要赶去参加培训。
于是,当即把聊天记录发给明华。晚上他下班回家,我们也没讨论出什么结果。我知道,对他来说,主要的顾虑无非是家庭、经济上的,其他都没问题。因为在教育观念上他也认同南明的方向,他也支持我追随南明,不仅仅是我去追求理想,也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所以他的想法是,要走就一家三口一起走。
第二天早上,我又给他分析了一下。他最大的担心是以后的经济收入下降,养家、赡养老人方面的问题。我猜测,他是想再推迟一年时间,再为以后的生活攒一点积蓄。我很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心态对他来说是很成问题的,投资理财最需要平和的心态,越是想要得到,反而越是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判断。加上那段时间股市又经历了一场起落,于是我果断地预判,如果他以此心态继续一年,那结果恐怕是凶多吉少。
没想到,一直犹豫不决中的他,一下子就作出了决定:“那就走吧!”恐怕王校长都没想到,我那么快就给他肯定的答复了。
接下来,先去新乡参加培训,再跟父母谈辞去公职,离开北京的事。
我们都知道,说服父母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俩意见一致,就不会太难。母亲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有时也会聊起这些事,她对我早晚会离开体制的想法是有些了解的,只是想不到会这么快。不过,当她得知冬冬上学有保障,我和明华意见一致以后,唯一的问题就是舍不得外孙女了。父亲起初听到我们的决定时反应非常激烈,甚至说了很绝情的话。但是我没像以前那么任性地跟他顶撞,只是默默地听着。后来,他没再提起反对,似乎是默许了。
不久,公婆听说这个消息,通过微信给我发消息,表示担心。他们觉得“不能以牺牲自身利益去着迷似的投入到一个现实社会不太接受的工作中去。这是一种不太理智的行为。”
我感到有很多话应该说出,而我又不擅长当面表达,而且有时候文字更有力量。于是写了一段话,通过微信发给父母,也回复公婆:
首先,请您相信,我和明华一起作出决定暂时离开北京去新乡,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和酝酿的,是非常慎重地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的,是负责任的。如果我一拍脑门就做出这样的决定,首先就不可能过自己这一关——这种重大的决定,我通常要反复思考很多次,才会确定。就算过了自己这一关,也不可能过明华那一关,他做事总是力图稳妥的。
其次,我们暂时离开北京去新乡,不是“无私奉献”去的。如果再早十几年,也许我真的会为某件伟大的事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但是现在不会了,至少我有冬冬、明华需要考虑。我们之所以这样决定,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最看重什么,比如自身的发展,冬冬的受教育问题;我们也知道哪些可以暂时舍弃,日后还会有机会重拾,比如暂时离开北京;我们更知道哪些东西失去了就失去了,没有太多遗憾,反而更加自由,比如公职。而我们的决定,恰恰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我们最看重的东西,而适度地舍弃了一些眼前的利益。我们对此是有清醒的认识的。更何况,南明教育的团队文化也决定了,它不以牺牲个体的成员为代价来成就团队,而是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高度一致。
再来重点说说自身发展和冬冬的受教育问题吧。我和明华都高度认可南明教育的专业性,以干国祥老师等人为核心的南明教育团队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确艰难重重,但它的学术领先地位注定了,它必然成为教育领域内的一处高峰。拿我已经开始在做的工作来说,我跟随王志江校长一起研发学前数学课程,他以深厚的教育心理学为背景,拿出课程纲要,我负责将它具体细化为可实施的课程方案,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付诸实践,过程中记录完成的情况、学生的发展情况,最终形成比较有系统的学前数学课程教材。这项工作既充满挑战又趣味盎然,而且直接关系到冬冬将要就读的学前班教学,可以说跟我们的个人利益完全吻合。所以当我得知有这样的机会时,只要明华赞成,我完全没有理由不去。
冬冬目前的成长变化的确很令人欣喜,越来越开朗、自信,越来越懂事,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也许她会是学前班里最小的孩子,但是我敢说,在很多方面她绝不会输给比她大的孩子。学前班的教学会有大量的儿歌童谣、绘本故事、动手活动、唱歌跳舞,每周一次的小桥音乐会让所有孩子都能登上舞台表演,每学期一次的童话剧演出更是精彩绝伦。这些就是她将要过的生活,也正是她所喜爱的生活,所以我相信她会过得比我更快乐。
其实我已经觉得自己很幸运了,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能跟明华达成一致,并且我们双方父母都没有极力阻拦。父母对我们的担心我们都非常理解,希望儿女过上安稳的日子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于来自父母的善意的提醒、建议,我们会尊重,会考虑,但并不必然顺从父母的意愿行事。因为,毕竟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命运要靠我们自己把握。
有句流行语:“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您也清楚,跟几十年前相比,现今这个世界知识更新、产品更新……真的变化太快了,用几十年前的方式是根本没办法应付的。只有让自己更强大,才能有能力抵御潜在的不可知的风险。我们所要做的,正是让自己更强大。
我们对于父母的最大期望就是,你们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这是信的主体,发给父亲、母亲和公婆的每一份在开头和结尾再添加不太一样的内容。收到我的消息后,母亲告诉我,是流着眼泪看完的,公婆也表示理解。父亲没有回复,这早在意料之中,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已经用行动在支持着我们。
学校工作随着期末成绩统计的完成也基本收尾,我给四个班级群发出告别消息后,一一退出班级群。
孩子们,感谢命运让我们彼此相遇,并相伴走过了美妙与痛苦参半的两年。探索路上的迷茫、困惑让人徘徊不前,你们的充满期待的目光却让我的步伐更坚定。途中失落的痛苦让人消沉,你们的善良与热情却成为我振作精神重要的力量来源。所以,你们也是我的老师,感谢你们给了我走到今天的动力。这两年,有精彩与美妙的时刻,也有难以超越的遗憾。
你们的地理课结业了,我也可以轻松地跟你们说声“再见!”
是的,你们将踏上等待着你们的路,我也有自己的路要走下去。此刻,没有离愁别恨,只有衷心的祝福。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面有一段话:“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本质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孤独是人的宿命。“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孤独地踏上未来的旅程。“我”会经历一段怎样的生命旅程?“我”将书写一个怎样的生命故事?让“我”用整个余生来回答。
祝福你们!
八月份,我和明华分别辞职,冬冬退园,搬家,打点行囊……就这样,我们一家,上路了!
我和王校长的约定是,如果爱上了数学教育,就彻底转行教数学,如果还是更喜欢地理,就一年后再转回本行。但无论如何,这一年的教学要保证质量的!这是对王校长的承诺,是对南明数学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承诺。因此我给自己定下的工作目标是全面落实王校长设计的学前数学课程,每天及时整理课堂实录和学生作品等资料;同时,通过教研组的共读和教研逐渐熟悉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暑假培训期间,我主要是听其他老师研讨各年级下学期的课程,因为没有提前的进入,所以很多内容只是划过。培训期间,我还拿到了学前数学的课程纲要,抽空阅读,准备把它细化为实施教学的课程资料。因为此前参与过一些数学组的教研、共读,也参与了一些评估游戏活动(临床法诊断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前数学课程有一些浪漫的背景基础,做起课程资料来倒也能很快上手。
暑假里,我把课程框架全部细化,需要准备的材料,具体的操作步骤,都逐一列出。但是毕竟没有实际教学的经验,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感觉是非常缺乏的,真不知道给一群5岁左右的小孩子上课会是个什么样。
当得知我们的学前班只有9个孩子,并且从4岁半到近6岁,年龄差异很大时,我倒没有像搭档淡烟那样因为人少而失落,反而觉得挺好,毕竟人数少,课堂教学更容易把握。不过,年龄差异大会带来一些难度,必须考虑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儿童在同一教学内容上的差异,进行个别化的处理。
随着开学日的临近,我和淡烟一起布置教室,设想开学后的各种细节,准备我的教学用品,甚至迫不及待地约了孩子来学校玩数学游戏,做一些简单的评估。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好玩,让人激动不已!
最初的几节课也感觉良好。每次研讨课程的时候,王校长都叮嘱,学前以游戏为主,认知目标是次要的。第一个单元是一一对应,前面的几节课本身也比较“浪漫”,孩子们玩起来很高兴。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单元末,涉及比较“精确”的认知时,我就把握不好了。问题的设置超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较多,超出了多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课堂对话很难展开。而我也没有能够及时调整,仍然把那个预设的方案作为必须努力达到的目标。那种痛苦的纠结可想而知了。王校长再次提醒我,不能把认知目标作为首要目标,首要目标永远是儿童能够兴趣盎然地进入游戏,要慢慢地找感觉。我明白这个道理,但不知怎的,还是转不过这个弯儿,仍然感到很纠结,很痛苦。
干老师来新乡教研的时候,我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一下子把我震到了,他说:“不好玩,就不要玩了!”
对的,我一直缺乏的就是这种游戏精神。做事情太认真,容易较真儿,有时候简直有点强迫,可那样就不好玩了。好,我要调整心态,要有点游戏精神,要好玩,要继续好玩起来!我就像一个遭棒喝后顿悟的和尚,一下子领悟到了。随后的很长一段日子,就以此来提醒自己,要好玩,要和孩子一起玩起来。这种好玩的感觉基本保持住了。
在每天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地积累着经验,并且通过回忆课堂教学过程,撰写课堂实录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要反思这一堂课的整个过程。有时王校长给我一些建议,如果怎样调整一下会更好。我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像这样的遗憾之处,就在下一次课上,或者课余和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补上。慢慢积累下来,忽然有一天,我自己一边整理课堂实录,一边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如何调整一下会更好。这真是一个不小的惊喜,开心地跟王校长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得到肯定。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算是“找到感觉”了吧!
后来,当孩子们在跳格子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加法,当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挑战越来越大数字的接龙游戏,当孩子们在节奏游戏中乐此不疲地踏着舞步,我都感到,这一切是多么美好而自然,我们的课程是多么魅力十足,我们的课程设计者是多么了不起!
正是有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当临近“空间与图形”单元教学时,读了王校长的一篇一年级小朋友如何学习立体几何的文章,我就萌生了调整课程设计的想法。王校长很高兴地鼓励我大胆尝试一下。于是,经过几次讨论,有了后来呈现的这个单元的教学,有了孩子们沉浸在各种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有趣游戏。虽然看上去只是内容顺序上有些变动,将立体图形调到了平面图形前面,实质上是对儿童认知发生规律的重新认识——儿童生活中总是先接触到各种立体图形,然后才能认识平面图形的,只是我们以往的教育总是先行给予儿童平面图形的名称。调整之后,我们直接从《立体王国的故事》开始单元学习,随后,平面图形以立体图形的“脚印”的方式出现,接着进行各种图形的制作游戏,最后以综合性的搭建立体城堡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
除了数学课程上的修炼,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修炼,就是与孩子们一起生活。《0-8岁儿童的纪律教育》这本书,从暑假开始读,陆陆续续地读着,一边读一边反思自己在教室里和孩子们的互动。
整个九月,我几乎一直在教室里。一方面因为孩子比较小,刚刚进入新环境,我觉得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必须保证有一人和孩子们在一起,即使是其他科目的课,也是如此。这样,有问题发生时才能及时处理。另一方面,调皮的致源的确对每个任课老师都是个极大的挑战,常常需要有人专门处理他的问题。于是,除了直接上课以外,我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教室里的,有时一边做课程准备,一边关注孩子们的状况,有时不做其他事情,只是静静地观察孩子们的活动。那种投入状态一点不逊于班主任,那种对每个孩子的责任感,让我自己都很吃惊,我居然能那么投入!
持续很长时间,致源是我们既爱又恨的小家伙,估计他对我们也是既爱又恨的吧。当我们彼此在良性互动中,他会很亲密地跟我说话,还多次邀请我和淡烟去他家玩。当我们彼此在不良互动中,他可能会故意做鬼脸,藏猫猫,把人惹得哭笑不得。我们对他的态度鲜明,遵守规则就积极肯定,当他上课专注地创作作品时,当他能先举手再回答问题时,我就会肯定他,鼓励他。反之,违反规则就严厉批评,甚至罚他不能参加课堂游戏活动。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措施,比如当他和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引导孩子们澄清误解,达成相互理解。
但是,一旦孩子的表现突破了我的心理底线,也会引发我内心的危机。最突出的例子还是致源。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排练小桥节目,我和姜老师一起带孩子们在舞台上排练,致源完全无法和其他孩子同步,而是自顾自地四处走动。当他一下子骑到另一个孩子身上胡闹时,我一下子爆发了。左手拎着他的衣领,一下把他从那个孩子身上拎到后面的舞台上,按在那里,狠狠地训他。那是第一次,我的举动把他吓了一跳,也把我自己吓了一跳。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一遇到类似情况,我就会露出十分凶狠的面目,事后反思自己,主要问题还是没能从自己的情绪中跳出来。同时,也有一种对自我的放纵。因为孩子毕竟弱小,面对弱小的孩子,自我中某些不那么美好的方面很容易在情绪中毫无遮拦地表现出来。
有一天中午,孩子们回宿舍午休,我也收拾好教室回房间休息。忽然看见群里生活老师发的消息,说致源没有到宿舍。我赶快跑回教室,他没在,小操场、活动室都找一遍,也没有。当我再到宿舍时,他已经被值班老师带回宿舍。工作日志中记下了当时的细节:
我当时很生气地把他拉到楼梯旁的墙边,让他靠墙站着,我说了好几遍:“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死我了!(蹲在他面前,质问)告诉我,我为什么生气?”
“因为我在大厅爬。”
“你当时应该做什么?”
“睡觉。”
“如果你被坏人带走了怎么办?!如果你发生了意外死掉了怎么办?!告诉我,怎么办?!”
“我妈妈就找不到我了。”
“后悔都来不及!需要我每天送你来宿舍吗?”
“不需要。”
我深呼吸一口气,语气一下子缓和下来:“你们刚来学校时,老师每天都送你们到宿舍,对吧?但是慢慢地,你们熟悉了,你们长大了,就不需要老师送了。老师也信任你们能自己做好。以后还会发生这样的事吗?”
“不会了。”
“好,我相信你。现在安静地上床去。”
这是我第一次成功地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调整了自己的情绪,既合理地表达了致源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坏结果,也让他感受到了我对他的行为的强烈情绪。关键是,最后,我回到了解决问题的态度上,让他自己选择以后怎么做。他答应不会再那样,就真的做到了。
花之舞教室童话剧《小王子》落幕以后,侯老师在群里发出了如下消息:
我也记下了这个故事成为我的故事的那种怀着希望的沉重:
国王的星球上,国王不停地对周围的一切发号施令:“我命令你坐下!我命令你打喷嚏!我命令你不打喷嚏!我命令你一会儿打喷嚏,一会儿不打喷嚏!……”
以前看时,这只是别人的故事,那些人怎么那么可笑呢?
这次看后,才真实地体验到这也是自己的故事。
“成人与儿童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是发展道德自主的基础。互相尊重意味着你尊重儿童和儿童尊重你都很重要。”(《0-8岁儿童纪律教育》)
再读到这句话时,脑海中浮现出可笑的画面——“我命令你尊重我!”没错,那个“国王”就是我。
“在我的星球上驯养一朵玫瑰——七色光的孩子们,让每个孩子因我的存在而更加幸福、美好!我能成为自己星球上真正的小王子吗?”
我和孩子们的彼此驯养还远远不够啊!对于那些需要更多安全感的孩子,我有没有主动地给予积极关注?我能不能成为他们在这个学校里可以依恋的、值得信赖的对象?对于每一个孩子对权利的需要,我能不能放下自己的权柄,给他们更多选择的余地,更平等地考虑问题?……很多时候,我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即便是理智上已经理解了这一切的重要,行动上却远远不能达到。这是专业性问题还是姿态问题?或者在心灵的某个阴暗角落,有个“情结”在作祟?真心地想要揭开它,却没找到那把合适的钥匙。
(2015年12月27日《小王子》观后感)
我在这条修炼的路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阴暗的拐角要独自面对。毫无疑问,《0-8岁儿童纪律教育》将继续为我导航。
在一次喝酒聊天的时候,红云请教王校长很多问题,我全神贯注地听王校长的解答,几乎他所说的话都同样对我适用。谈到人与人之间到底能不能真正地相互理解甚至看透时,王校长的观点是,你要比别人多一个维度,你就能“看透”他。但同时,你又别把自己当上帝,每个人都是人,都在变化中、发展中,都有多种可能性。
他还说,我有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所看即所得”,而实际上是“所看非所得”。就像《小王子》里面说的,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而是要用心去体会的。说实话,当时我并不太理解他的意思,但我也没有立刻再问,而是一直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慢慢体会。
我想到了,自己刚开学那段时间总是“看到”别人身上的各种问题,好像“他们都不够美好,真理只在我手里”似的。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期末。中间其实也有很多事情让我能够看到年轻人的闪光点,但我一直没有转变对他们的整体看法。直到期末童话剧演出、期末庆典结束,特别是数学课程研讨中年轻人的成长、教研组的氛围让我被深深吸引,我才仿佛重新发现了他们——那些曾经被我小看了的七色光教室的科任老师们。是的,当我看到他们某些明显的不足,就给他们贴上某张标签的时候,我以为我已经“准确地把握住了”他们,而这就意味着,我是以静态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完全忽视了他们的成长的可能性。我也曾经深深困惑,为什么王校长总能那么宽容地接纳老师们的不足,而我却做不到?为什么我对孩子可以充满耐心,而对成人却做不到?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因为我不相信他还可以成长。
于是再次提醒自己,我能看到的总是我已经“有”的,而我还“没有”的我就总是看不到,所以不要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真相,它只是特定视角下的影像而已。要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想到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是从现代范式向后现代范式的转变,是世界观的转变;要用心去体会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团队中的独特的文化,要在其中绽放出自己更多的美好!
灵山永远不在脚下,
只在远方。
远方之远,不是空间距离,
是对无限可能性的朝向。
唯有一次次上路,走向远方,
修炼,歌唱,绽放,练习舞步……
不管用什么词,它都是这个意思。
(我在南明“道可道”微演讲上的结语)
2016,继续修炼,超拔!
2016年1月29日星期五
【讲师点评】
非此即彼,纵身一跃
绚之平淡
看完俊杰的年度叙事,基尔凯戈尔的“非此即彼”跃上心头。这原来只是《非理性的人》中的四个字,却是俊杰2015年的选择和行动。2015年,她纵身一跃,跃入了南明教育的那口深潭。
这一跃之前,她需要挥剑斩断过去,斩断对体制的依赖,斩断父母的牵挂,斩断对安全感的诉求,斩断从前的种种。“受召唤者众,成为选民者寡”。我们每个人都心怀远方,渴望以梦为马,一路策马扬鞭踏歌前行。但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是现实主义者,梦只在黑夜里偶尔闪现,白昼里即刻消失不见。俊杰却在2015年把远方之远走成了现实之近,成了以梦为马南明教育旗下的一位选民。此刻,我不得不说她最大的幸运是丈夫在这样的一跃中与她站在了同岸,否则就真的很难非此即彼了。因为你不能为了自己的梦想,就践踏他人的梦想或平庸,所以请容许我甚至卑劣地想象她丈夫的工作并非那么一切顺风顺水一路大好前程,我自己就曾被浙江就业和国外定居的想法照亮,但最后屈服于丈夫非常体面的工作之下(其实只是一名牙医,但和他说想去国外居住时,他说国外是不承认国内牙医的,三十七岁的他不想再重新学习重新考证重新实习重新被认可了,否则这一折腾就又得十多年,我尊重了这样的想法)。跨过了这最难的坎,下一个父母关就好办多了,虽然也难,但天下没有胜过孩子的父母。而且俊杰采取了一种非常合适的方式,那就是采用了理性的书面语言,避免了正面语言和价值观上的冲突。父母有时其实就是保守、体制、安全感的代名词,但天下的父母又都是爱自己孩子的,这就是他们的软肋。你看俊杰首先将丈夫和冬冬放在老两口的心上,这是最好的心理攻坚战,这应该是学过心理学的人,话说网师里的多年学习也不是白给的。你再看看她语言里的柔中带刚,坚守底线后的尊重,都让公婆父母无话可讲,只能以观后效。也就是说选择我们早已做出,现在只是解释说明,话说这一招还是蛮厉害的。我想象公婆父母看完后会无奈地说“孩子大了不由娘,让他们去吧。”好,一切就绪,准备起跳。
这一跃之后,不要以为一切就将美好,如童话里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俊杰这一跳之后,就面临了我认为最重大的一个改变,改行,从地理到数学。于此,我还是存有谨慎的保留态度。你看半年来她亦步亦趋地跟在江子校长的课程体系之后,但从这一步到真正理解一门学科又有多远,到最后学科和教育的自我创造自由漫步又有多远,我看到了漫漫长路。非此即彼的选择之后,还是要真实面对一个人的课堂,一个人的教室,一个人的教育。虽然有团队在,但那是在背后。如何修炼成马玲,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俊杰,都将是一辈子的事。
这一跃看似决绝,但其实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冲动,而是几年来俊杰对干老师、魏老师、江子的追随,是对南明教育的认同,是对这样教育愿景的皈依,更是对自己生命召唤的顺应。今早看到运城国际学校开始招募,干老师、魏老师还在召唤,江子校长坐镇于此,有谁愿纵身一跃,有谁能非此即彼,有谁敢追随梦想。心动者多,但响应者必是少数,但都没有错吧,因为这本是一条少数人选择的路。选择即命运,有谁认出自己的天命,如认出风暴激动如大海。听听那样的召唤,“一座城,一所校,一群人,一辈子”。听听那样的召唤,“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听者未必听见,远方可能总在远处,直到有一天你或许才知道错过了怎样的精彩,而生命却不会从头来过。
反思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径,也是最大的捷径,俊杰的反思是很打动我的。她在教育冬冬时的反思,教育学生(致源)时的反思,以及和同事相处时的反思,都是她快速成长的直升梯。从遇到问题到做出反映最能见证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大多数人都是基于自己本能做出的反映,很多人是囿于自我所见的直接反映,只有少数人在遇事时能反观自己,调整情绪,多元思考,宽容待人,不断突破自我的藩篱,获得成长。俊杰是幸运的,身边有着智者,有着志同道合的人,不时以棒喝和渐悟的方式获得或直接或间接的指引,这可能也是南明教育最吸引她的地方之一吧。
纵身一跃已然不易,跃完不悔才是王道,当然这只有时间才能给予答案。就像选择从来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是在事后努力证明你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亦或是错的。但我看好这样的纵身一跃,就如同我看好南明教育将在中国大地留下传奇一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诸事顺利,甚至你要准备遭遇到普通人不会遭遇到的痛苦和挫折,但痛苦中有成长,挫折中有创造,以及在岁月深处预将凝结出来的珍珠,都在隐处忽闪着魅惑人的暗光。如果你也看到那光芒,如果你也愿意以自身的成长为圆心,如果你有信心擦亮学生的心眼,那就听从内心的召唤,排除万难,成为选民吧。那样,你也就参与了创造,也就成了那教育天国中的一员。当然,在体制里也可以创造,网师人哪个甘于命运的平庸,哪个不是自己单位的佼佼者。就让我们内外聚拢,发光,照亮中国教育大地上的黑,照亮孩子的人生,照亮自己的生命!
欢迎关注南明教育三位总校长公众号,从左到右依次为干国祥、南明数学(王志江)、魏智渊。
南明教育旗下私立学校公众号:
● 河南新乡世青 shiqingchaoqian
● 河南禹州慧润 huirunjieti1
● 山西运城新港 nanningxingang
● 山西运城国际 yunchengguoji
● 安徽休宁晨山 chenshan_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