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个全国型寒潮过程影响如何?气候评估来了!
此次寒潮过程具有降温幅度大、雨雪范围广、天气现象复杂等特点。
大范围寒潮天气的影响利弊兼有,雨雪有利于华北、黄淮等冬麦产区土壤增墒保墒、冬小麦安全越冬等,同时对交通运输行业造成不利影响。
1、降温幅度大,局地超12℃。2月13-16日,我国大部地区自北向南出现8~12℃的降温,局地降温18℃以上(图1)。降温幅度超过12℃的国土面积有2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2.6%。
其中,2月15日,甘肃天祝县日最低气温降至-25.6℃,突破该站年极端最低气温记录。2月15日河南信阳最低气温最大日降幅达12.1℃,突破建站以来2 月历史极值(1969 年2 月1 日,12.0℃)。
△图1 2月13-16日全国过程最大降温分布图
2、雨雪范围广。2月13-16日,内蒙古大部、东北、华北东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东南东部以及新疆中西部出现降雪(雨)天气。
其中,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降水量有50~250毫米(图2)。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辽宁东南部、吉林东南部和东北部、黑龙江等地最大积雪深度普遍有5~25厘米,其中辽宁东南和吉林西南的局部超过25厘米。吉林、辽宁、新疆共有12站超过30厘米,6站超过40厘米。
△图2 2月13-16日全国累计降水量分布图
△图3 2月13-16日全国最大积雪深度分布图
此次寒潮降雨(雪)过程中,全国共有46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当地冬季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华北、华南、东北等地,其中北京大兴34.2毫米、河北固安29.1毫米、内蒙古巴林右旗12.3毫米。
3、天气现象复杂。此次寒潮过程,东北地区以降雪为主;华北、黄淮及湖北、安徽、江苏、湖南等地为雨转雪或雨夹雪,广东、广西等地出现大雨或暴雨,局地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
其中,14日湖北大部出现降雨、雷电和大风天气,有25个县市极大风速超过17米/秒(8级),崇阳金沙极大风速 29米/秒(11级),巴东、建始、秭归、罗田等地出现冰雹;15日,湖北中东部地区出现中到大雪。
寒潮雨雪天气覆盖了华北、黄淮等冬麦产区,有利于土壤增墒保墒、冬小麦安全越冬以及即将开展的春耕春播等生产活动;有效降低了我国北方和中东部大部分地方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空气湿度增加,也有利于空气污染物沉降,优化空气质量。
弊同时,强降温、降雪以及强对流天气对当地的能源供应和调配、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雾现象,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受降雪及路面结冰影响,东北、华北、长江流域等地多条道路封闭。受此次寒潮天气影响,河北、辽宁、吉林、山东、湖北、四川、重庆、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11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雪灾或风雹灾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较为严重的湖北省受到了雪灾和风雹灾害的双重影响。津冀
2月中旬,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呈现4波槽环流形态,极地冷气团主体位于西半球,影响我国中东部的强冷空气来自贝加尔湖以东路径。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经向度大,北半球主要冷气团集中在北美中北部和欧洲中东部。西伯利亚附近的冷高压增强南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加之前期我国中东部气温明显偏高,南下的冷空气使得降温幅度较大,形成一次强寒潮过程。
2019/2020年冬季以来,华北区域平均降水量19.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6倍,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北京经历了7次降雪过程,累计降水量达37.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5.8倍,也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
造成京津冀冬季多雪的主要原因:
一是华北地区为异常强的东南风距平所控制, 西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偏强,水汽输送和整层水汽条件有利;
二是冷空气路径位置偏东,西风带短波槽活动频繁。冷暖气流在京津冀等地频繁交汇,使得该地区降雪过程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