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成功举办
共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8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60位代表现场参会,28位代表线上参会。现场参会的境外代表共12人,来自WMO秘书处、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蒙古、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另有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印度、俄罗斯、新加坡、泰国、越南、以及WMO、ESCAP、FAO、亚洲开发银行和英国气象局的24位境外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内参会代表共52人,分别来自中国气象局、中科院大气所、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厦门大学。
国家气候中心袁佳双副主任、广西气象局肖潺副局长、WMO亚洲和西南太平洋区域办公室(RAP)Ben Churchill主任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国家气候中心张培群副总工主持了开幕式。
袁佳双指出,今年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2017年5月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了《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共同推进全球和区域气象合作。过去六年,双方不断深化高层交流,在推动WMO相关项目和计划的区域层面实施、发挥中国承担的WMO专业中心特别是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作用、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与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2022年,WMO在COP27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世界领导人峰会期间宣布了《全民预警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向地球上的每个人发出针对日益极端和危险天气的预警。在2023年4月12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全民早期预警高层论坛上,中国气象局、中国生态与环境部和WMO签署了支持联合国倡议的合作协议。中国政府积极支持联合国全民预警倡议,并随时准备与WMO合作,提高气候适应能力和应对高影响天气事件的能力。袁佳双表示,未来中国气象局将继续与WMO深化合作,共享机遇,与WMO会员分享中国气象发展经验,为国际气象合作不断注入生机活力,合奏“一带一路”气象强音,为“全民早期预警”和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Ben Churchill博士代表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Petteri Taalas教授向所有与会者表示问候,并对北京气候中心(BCC)作为WMO二区协(亚洲)区域气候中心,继续努力加强该地区的气候服务和研究,以及过去二十年来通过该论坛与该地区的国际组织一起发展气候科学,表示由衷的感谢。
肖潺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指出,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东南亚等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在海洋、气象方面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会议分六个分会,第一分会为气候服务技术和灾害风险管理的讨论,从WMO亚洲和西南太平洋区域办公室(RAP)、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ESCAP)、世界粮食组织(FAO)、亚洲发展银行(ADB)、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的不同角度进行气候服务用户的报告和交流,讨论了气候服务的技术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及早期预警需求;第二分会为特邀报告,邀请WMO区域气候预测服务处处长Wilfran Moufouma Okia介绍WMO大会有关气候与气候服务相关决议并对未来区域气候论坛给予指导;邀请国内知名气候专家围绕百年、年代际、年际、季节内等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和变率等国际最新进展进行了报告;第三分会围绕气候监测和资料应用进行研讨,并介绍了第三极区域气候中心网络的建设进展;第四分会对近期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进行回顾,并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区域气候变化预估应用;第五分会围绕2023年东亚夏季风预测进行讨论;第六分会讨论2023年亚洲夏季气候趋势预测并形成了综合预测意见。论坛共进行了39篇口头报告(现场27个,线上12个),其中特邀报告6个。
论坛充分体现了WMO区域气候中心的必备功能(长期预报业务/气候监测业务/资料服务/产品培训)。最终会商意见经各参会方确认后将上报WMO有关机构。
在中国气象局领导和WMO的大力支持下,北京气候中心(BCC)作为WMO认定的亚洲区域气候中心,已经连续19年成功举办了亚洲区域气候论坛。该论坛目前在国际上已经享有较高的声誉,对促进亚洲地区气候业务、服务和科研起到了积极作用,论坛的内容、形式及取得的成就多次得到了WMO的肯定,并作为样板推荐给其他区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FOCRAII)于2020至2022年连续三年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本次论坛为疫情之后首次在线下举办,彰显了BCC在亚洲区域协调合作方面的领军作用。
(图文作者为国家气候中心孙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朱秋宇)
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