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黄小舟,别署 博约,1965年出生于国画之乡安徽萧县。擅画兰竹,崇尚文同、苏轼、柯九思、吴镇、徐渭、石涛、郑板桥、吴昌硕、萧龙士等文人画大家。

出版有《博约墨竹欣赏》、《博约兰竹选集》、《黄小舟墨竹选辑》、《黄小舟兰竹画选》、《中国当代美术名家经典---黄小舟卷》、《三僧夜画---郭因尹沧海黄小舟书画雅集》、《竹韵清谭·黄小舟画竹评论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黄小舟》等。

现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安徽省书画院理事,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萧龙士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学会绿色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收藏家协会书画专委会艺术顾问。




名家书评



 得高风雅韵   展清逸品格

         ——黄小舟画竹艺术品评

陈祥明

黄小舟擅长画竹兰,尤以画竹闻名江淮画坛,近些年每有新作问世便引起画界同仁关注。梅兰竹菊是中国传统文人画所常表现的题材,宋元以来画竹大师辈出,杰作林立。当代画坛画竹者众多,名家也不乏其人。然而,黄小舟潜心传承古人,但师古不泥,化古为我,追求自家面貌;同时用心研习时贤,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力开生面,而不趋时尚不同流俗。黄小舟所画之竹,得高风雅韵,展清逸品格,流露出一种纯朴情致,一种书卷气息,一种自然亲切而超拔脱俗的情趣。你品赏其画,如春雨洗面、秋色洗眼,感到纯净、沉静、简朴淡泊和悠然自适的魅力,心中的一切浮躁与利害都荡然无存。它悄悄拨动你的心弦,就像春风夜雨俏然润物,却给你持久的深切的感动感染。因此,黄小舟的竹画耐得看,更耐得品。

中国画艺术强调尊重传统,讲究有序传承,画山水人物花鸟都无不如此,画竹亦然。咏竹画竹是中国文人诗画的悠久传统之一。元代李珩《竹谱详录》说画竹开启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代苏轼、文与可引领文人画竹风尚,尤其是文与可(人称文湖州)开湖州竹派;到元代画竹成风,李珩、赵孟頫、高克恭、吴镇、何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传承者,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文徵明、林良、夏昶、陈淳、徐渭等均为画竹高手,尤其是徐渭开写意墨竹新风。清代“四大画僧”之一的石涛,“扬州八怪”之中的郑燮,更是将画竹提升到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古代文人画竹传统悠久,其艺术积淀深厚,为今人画竹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成为今人难以逾越的藩篱。黄小舟尊重传统,但不拘泥传统;潜心师法古人,却不蹈古人成规,不落前人窠臼。这就是石涛所说的“师古人之心”而非纯粹“师古人之迹”。他力求像古人那样画画,而非纯粹像古人画。文与可那种“胸有成竹”“心手相应”以及平易而不从俗的品格;石涛那种“无法之法”“我用我法”以及是竹非竹任我写、如琴似曲通有节的风致;郑板桥那种“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的高节清风,以及咬定青山、扎根破岩、不惧风雨、不同流俗的傲岸风骨,如此等等,都融化为艺术的血脉,自然流露于他的笔端。黄小舟的竹子,有不少是从石涛、郑板桥那里借鉴化来的,而不是直接拿来的,有自己的独到体悟,有自己的风格面貌,有自己的艺术意境。在他作品里保留了石涛的那一分率性放达的洒脱、古雅高逸的情趣以及酣畅淋漓的笔墨气息,而全然没有石涛的放浪不羁、冷寂绝尘和孤傲清高;保留了郑板桥的那一种正直高洁的品格、纵逸多姿的风神、鲜活灵动的笔墨气韵,而没有郑板桥的无奈愤懑、悲天悯人和狂怪任性。他的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趣,以及“笔墨当随时代”的鲜明特征。他笔下之竹,似古人又不似古人,不似古人却胜似古人,具有自家风格面目。



黄小舟传承了新安画派的艺术精神“师古人兼师造化”(黄宾虹语),以造化为师,以竹为师。苏轼《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心手相应”方可成就。元代张退公《墨竹记》说:竹叶分阴阳,梢根有向背,而“春夏长于柔和,秋冬生于劈刊。天带晴兮,偃叶而偃枝;云带雨兮,坠枝而坠叶。顺风不“一”字之铺,带雨无“人”字之排。……”观竹而得意,“得之心,应之手,手心相迎,而无不妙矣”。黄小舟长期注重观察体悟竹性,目识心记,胸有成竹,为竹传神,将不同季候、天气、环境之竹表现出不同风姿神态。譬如,他画雨中竹,那坠枝坠叶似乎沉甸甸、湿漉漉、墨色欲滴;画风雨之竹,沉甸欲滴中多了几分翻飞凌乱;那雨后之竹,显得更为清静高洁、清逸超拔;秋风秋雨中竹,潇湘夜雨中竹,大雨窗外之竹等等都各有风姿、各具神韵。他画初秋之竹,“最为茂美有浓叶垂烟之誉”;他画雪中之竹,有“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之状;他画明月夜之竹,筛风弄月“得夜赖虚影之妙”。黄小舟求造化之助,得自然天趣,为竹传神写意。



黄小舟注重化景为情,诗意地表现竹之品格风韵。古今画家都认为画竹难,难就难在化实为虚,化景为情,富有诗意地表现竹的个性品格与独具的风姿神韵。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从宋代以来,中国文人画“写竹”贵在“写意”,重在“化景为情思”而诗意地表现。黄小舟传承了这一优秀传统。他画的不只是“眼中之竹”,更是“胸中之竹”,也是“情中之竹”。他画雨后春笋,表现“未出土时先有节”的品性;画初秋之竹,表现“茂美浓叶似垂烟”的风采;画酷冬之竹,“虚心劲节不畏冰寒”;画月夜之竹,“夜赖深深静听风雨”;画窗边之竹,“修竹盈窗绿到书”;画一竿普通之竹,“竹能虚心是我师”;那无名凡竹,“非草非木亦非花”而自有品格。“醉笔淋漓写竹枝”,以表现率性放达之竹风;而“手写千竿竹,萧萧上翠云”,则表现高风亮节之竹品。当然,他“画景物为情思”多属自然流露,而少蓄意为之,很大程度上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就是郑板桥所说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往往“胸有成竹”又“胸无成竹”使然。这是化实为虚、化景为情、我法写意、我写我心的结晶。


黄小舟注重处理虚实关系,营造“无画之画”的艺境。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虚实问题是中国画的核心问题,它与中国人所特有的宇宙观尤其是老庄哲学相联系。清代笪重光《画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关键在于处理实景与空景、真境与虚境的关系,实中有虚,虚中见实,虚实相生,充实而又空灵,妙境得以生发呈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是中国绘画尤其是花鸟画所追求的至上境界。纵观黄小舟画竹作品,就空间布局而言,大致可以分为“疏体”和“密体”两类。他的疏密两体是相对而言的,疏体非绝对的疏,密体不绝对的密,而是疏中有密,密中见疏,疏密相间,相得益彰。他不是仅就画面物象之疏密来安排的,而是在绘画总体虚实关系中来处理的。从总体上讲,他的画化实为虚,以虚拟实,实中有虚,虚中见实,虚实相生。他笔下“竹象”不是写实的“具象”,而是非写实的“意象”,他不追求写实具象之真切生动,而追求非写实意象之鲜活灵动,是化实为虚的“写意”“写情”产物。在他的作品中,竹象布局的疏密,竹枝竹叶交织重叠的繁简厚薄,竹石相依的参差错落,用笔的轻重徐疾节奏,墨色的浓淡枯湿等等,都是虚实相生的表现。他的画大多很空灵,尤其是“疏体”,以简驭繁,以虚拟实,简与繁、虚与实的对照不独十分明显,而且十分和谐;其精心不在简处,也不在繁处,而在简繁交织处;其妙境不再虚处,也不在实处,而在虚实相生处。他的疏朗之竹被著名美学家郭因先生誉为“逸笔草草最见性情,甚为难得”,就是得力于笔墨之精与虚实之妙。

黄小舟坚持笔墨精进,以技进道。中国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非常强调笔墨,因为中国画靠笔墨线条造型,靠笔墨传神写意,一切表现技艺最终都要落实到笔墨上,离开笔墨的中国画只能是空中楼阁,而笔墨技艺需要长期修炼和积淀。黄小舟注重笔墨精进,勤于修炼,学习古人先贤,得益于石涛、郑板桥、萧龙士、黄宾虹俱多。其笔墨以精炼雅洁、鲜活灵动见长,但不失率性淋漓,也时见沉静厚重。近年来趋向朴厚苍润,得萧龙士笔墨精髓。元代何九思《论画一则》说:“写竹干用篆法,写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颜鲁公撇笔法,木石用金钗股、屋漏痕之遗意。”黄小舟水墨技法丰富,画竹运笔用墨之法多有拓展,时见新意。譬如,他画竹干多用中锋篆线,画竹枝多用中锋行草,但偶用侧锋,或兼以破锋,很有味道;他画竹叶多用八分或颜撇,多为中锋圆笔,也慎用侧锋方笔,方圆交织别开生面;而其用墨浓淡枯润相得益彰,那焦墨、涨墨也别具效果。黄小舟善于书法用笔用墨,真正是“写竹”“写兰”,不仅表现竹兰风姿品格,而且抒发胸中情思逸气,难能可贵。

当然,画中笔墨不仅仅是笔墨,它还和画家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人格品德、个性气质相联系。画家笔墨技艺及其丰富内涵需要长期修炼和积淀。画竹要达到超凡脱俗之境界需要画家毕生努力。郑板桥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种画竹的至上境界,值得画家孜孜追求。这权作对画家小舟的一种期望。

 

                      2018年元月28日  于半塘轩

(作者系著名美术理论家、安徽省美学学会会长、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

 

作 品 赏 析















推广

版权说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图片来自于网络,

若来源标注错误,烦请告知,谢谢!请及时

联系“中国旅游摄影书画艺术家 ”

邮箱:1034496136@qq.com。

合作联系电话:18919633280园园



提示:文章底部可以写评论了哦!





点击“阅读原文”!戳原文,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