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想当副教授,不拼个头破血流的肯定没戏

2015-01-26 胡懋仁 科学网


再说职称这档子事


职称这事,说起来年头不短了。最早听人说,凡是在大学工作当老师的,外人都以为必是教授无疑。其实,在大学里当教授的毕竟不是多数,可是五六十年代的普通人都不太清楚其中的实情,所以一说到谁家里有人在大学当老师,都以为此人必定是教授。

文革结束后,大学趋于正常化,职称的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我记得,我上大学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别说教授了,连副教授都很少,或者我没有印象在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中,有哪一位是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后来有一位教政治经济学的老师,据说教得确实不错,也不过是在我快毕业时,才给评上副教授,而且有了招研究生的资格。

那些还没有被评上副教授的老讲师们,拼命地苦熬苦挣,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被评上。现在想来,也实在可怜。据说,有位老讲师,为了赶文章,课都不多上。系里要他多上些课,他还理直气壮地说,我课上得多能评上副教授吗?得,一句话把负责教学的系副主任给噎了个跟头,再也不提这个茬了。可是这位老讲师这一句话,也算把这个副主任给得罪了。后来也是拖了很多年,临退休的时候,才象征性的给了他一个安慰奖式的副教授。

读初中时,中学老师们似乎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职称。我们学校有个语文老师,据说曾经是鲁迅的学生,当时也不过是一级教师。可是这已经是很不得了的职称了。估计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一级教师就相当于大学里的教授了。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这一级教师才相当于大学里的讲师,高级教师都快成了乌泱乌泱的了。有头有脸的都要争特级呢。

在八十年代,硕士毕业要两年后才能申报讲师,当然,如果只是本科毕业,就得当五年助教后才能申报讲师。而博士毕业立马就能当讲师,两年后可申报副教授。那时候,博士很少,所以基本上一到两年,就跟自动自来似的,想当然地顺理成章地就不费劲地当上了副教授。再熬五年,就有资格申报教授了。估计那时候,能当上教授也绝对不像今天这么费劲。

在博士还不是很多的时候,那时申报教授的,多为文革前入学的大学生。其中有些是文革前刚毕业,有些是文革中毕业。他们之间自然也是争得比较厉害,只是我们当时年轻,也不太了解细情,至少没听到极端恶劣的什么行为。或许也有,只是我们不知道。那时候,似乎这些老同志只要年龄够了,当副教授都没有什么问题。要当教授嘛,怎么也得有本书。有专著最好,没有专著,写本教材也能对付过去。所以那时候,老同志都想方设法要编本教材。这样一来,所产生的教材自然就是良莠不齐。反正我见过不止一本这种职称教材,除了抄来抄去,根本没有什么可读性。但是这样的人最后都能当上教授了,虽然他们的水平别人没有不撇嘴的。

等到我们评职称的时候,先是教授的申请门槛就开始往上提了。先是说得有基金项目,有国家级的最好,没有国家级的,有省部级的也行。当时不管是自然科学基金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都不是很好弄的,所以如果没有基金,那你就连申请的资格都没有。我知道有一个系,有几个骨干教师,系里很想给他们提上教授。但是他们都没有基金项目,后来也不知道系里跟学校走的什么路数,结果,那几位在几年内都当上教授了。当然,我不是说他们不够资格,只是这门槛的事其实真不是太好说。

前面说的那几位是系里工作需要。因为本来系里的教授就很少,如果再不提几个教授的话,这系在外面就没法提气,硬棒不起来。如果光是自己孤军奋斗,那真就得靠自己打拼了。门槛值除了基金项目外,还得有专著。光是论文还不够。其实,行家都知道,论文比专著更有含金量。可是就有那么一帮子不懂但管事的人,就看专著,不看论文。论文再多,抵不过一部专著。有个早期毕业的博士。评副教授时,把自己的博士论文出版的专著拿出来当成果了。结果等到想评教授的时候,没东西往外拿了。这位老兄也真不吝(论),就愣敢拿原来那篇博士论文接茬申报教授。这当然是行不通的。可是奇葩的是,每年他都要申报一次教授,每年都还拿那篇博士论文出来说事。结果每年系里的学术委员会都没通过。等到他快退休的那年,他还是执着地申报教授。不知系学术委员会怎么想的,大约想送一个顺水人情算了,结果系学术委员会就通过了,就报到校高评委去了。估计这意思是给这位老博士看,我们已经尽力了,你再当不上教授,就怨不到我们了。是学校的高评委没过去,你就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学校高评委基本没费什么事,就让他就此打住了。

后来,学校进人,都是非博士不要。这下职称评审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都是博士,都可以在两年后当副教授。可是狼多肉少,评谁不评谁,这真不好办。于是人事处就只能用最馊的一个主意:提高门槛值。让刚进校的博士拿基金不现实,但得有课题,如果大家都有课题,这档次拉不开,那就看谁出过国。出国期至少三个月,这叫有国际化视野。于是,可怜的博士们千方百计要出国。争取不到留学基金,就自己掏钱。左不过三个月,费用不会太高,日子也好熬过去。用我的话说,去受三个月洋罪,结识一批一块受洋罪的“难友”。

大家都能出国了,这门槛还是没拉开。于是出国期限从三个月增加到半年,再增加到一年。估计兜里没那么多银子的博士只好泄气、歇菜了。能出得起三个月的国的,未必能出得起一年的国。这档次就拉开了,人事处就好办了。这叫什么事?

至于论文、专著什么的,我就不太清楚现在的门槛值到底是多少了,肯定是只增不减。要想当副教授,不拼个头破血流的肯定没戏。如果想当教授,那真得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路过关斩将,方能修成正果。

人们现在开始讨论,只给院士一个名誉,别的什么就都算了的话,那么我们对于教授或者副教授什么的,也能不能采取同样的做法,只是一个学术头衔,别的也都算了呢?当然,教授的学术话语权可能略多一些,也就仅此而已,难道不行吗?至于薪酬,那完全可以另当别论,走其他的系统,不跟职称拴得那么紧,是不是可以试试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