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指标:比H指数 (H-index) 更重要的m值

2015-06-12 刘晓军 科学网

欢迎点击「科学网」↑关注我们!


刚刚看到邢老师的博文科研硬指标:火爆的希尔施(h)指数,感觉应该补充一下另外一个乔治·希尔施(Jorge Hirsch)介绍的重要指数m值(m value)。这是一个过去被严重低估的指数,而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

H指数

这个H指数是个小数字,却产生大影响。无论你爱它还是恨它,它现在是评论科学家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H 指数表示你至少有N篇文章被引用了N次。要想增加自己的H指数,只有不断的发文章和增加他们的引用次数。但是H 指数越高,以后增加的难度越大。

H指数现在普遍被用在申请教授职位和基金上。然而,仅仅用这个指数来评价科研人员的产出还是不全面的,有时甚至会误导评审人。比如是刚刚走上科研岗位的助理教授们的H指数肯定比正教授们的低多了。因此这里就用到了m值,可以公平的反映一个科研人员的产出和未来的潜力,而这正是很多科研机构招聘时更看重的。


m值

这个m值是来衡量H指数随着时间增加的速度——H指数除以作者发表第一篇文章后的年限。因此用m值来评价产出的话对年轻学者就比较公平了 。下面这个表是对不同m值的分类,来说明科研人员的水平和将来潜力。



下面是个例子:A, B, C三个人的H指数分别是12,15,16.如果我们计算他们的m值,你会发现A中有0.5,B的值是0.9,而C的值是1.7。所以如果一些学者有相近的H 指数时,m值可以预测他们未来的科研产出。



当然无论H指数还是m值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同的学科的值相差可能很大。不过这个可以用Google Scholar (谷歌学术)解决。在上面输入你自己的学科方向,立即会出来本领域的大牛们(当然有时会漏一些人因为他们没注册……), 这样的话你就会了解本领域的h指数和m值的大致范围。

另外,现在的Google ScholarH指数比ISI 的H指数流行多了,原因见“科研工作者的舞台— 学术社交网络”(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重要的是好多各领域的大牛都在上面。并且这样院士级别的人基本m值都在3以上。邢老师提到的Edward Witten有他的Google Scholar 帐户,他的m值是4.5 !!!绝对是天牛级的人物。然而他的页面只显示他的专长Physics, 当你点这个的话就出来全部这个领域的人物,他是第二个……


因些无论你是招聘人才,还是寻求合作,还是找研究生院读博士,这两个指标的结合使用都是非常有用的。它们可以对科研工作者的产出和潜力作出更客观公平的判断,同时也可以部分反映学者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我们这个时代各种人才招聘计划层出不穷,希望这两个指标可以招聘单位给一些正确的建议— 用可持续的眼光看人才。


以上图表来源:http://blogs.plos.org/biologue/2012/10/19/why-i-love-the-h-index/

此文来自科学网刘晓军博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