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混乱的大学更名

2015-06-23 赵建民 科学网

日前,川内两家兄弟医学院校——川大华西医学中心和泸州医学院,为“川医”的署名权争论得不可开交。这实际上也是十多年前我国高校的大重组、大改名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在中国一百余年的高校发展史上,大的高校重组改名大概发生过三次。第一次是抗战时期的高校辗转迁移。第二次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以部门(条条)管理为主的“统招统分”的高教体制,拆分综合性大学建立专业院校的“院系调整”。第三次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与中央政府机关改革相配套的新一轮高教体制,其结果随着中央政府中行业管理部门的裁撤和职能调整,是除部分大学归教育部等中央部门直属外,大部分院校下放给省级政府,实行“属地化”管理。当然后两次重组改名之间也是否定之否定的关系。


伴随着高校属地化管理、合并重组、升格,产生了一轮大学更名的热潮,从而产生了许多张冠李戴、鸠占鹊巢和旧瓶新酒。当然,高校命名也显得相当系统和单调。“省级行政区域专名+专业(行业)类名+大学(学院)”这类模式在高校命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在古城西安,先后存在过“西安工程学院”和“西安工程大学”两所毫无关联的大学。“西安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地质部直属院校“西安地质学院”,后参与组建“长安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是“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更名而来,再以前是纺织工业部三所直属院校之一的“西安纺织工学院”。这两家高校一家是地质勘察和找矿,一家是纺织与纺织机械,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但就是年代也都属于难兄难弟,这也是他们改名工程类高校的根本原因。农、林、水、地、矿、油号称六大艰苦专业,从九十年代起,建国初创办的地质类高校不是改名就是被合并进综合性大学。如原地质部直属院校中,除了北京地院改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以外),长春地院先是改称长春科技大学,后参与合并组建新吉大;西安地院改名“西安工程学院”,又参与了长安大学的组建;成都地院成为了现在的成都理工大;最有意义的是原河北地院居然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地质和经济,这个跨度有点大,石家庄经济学院最近又要升格为大学,会叫什么名字呢?原直属于核工业部的华东地质学院也相继改名为华东理工学院、东华理工大学。


九十年代纺织工业部撤销前后,纺织类高校也成建制改名,如中国纺织大学(原华东纺织学院)改名为东华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参与组建新的青岛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升格改名为天津工业大学,西安纺织工学院先后改名为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和西安工程大学(当然西安科技大学已经被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西安矿院抢注了),武汉纺织工学院改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当然后来升格为大学的时候,又改回了纺织大学,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所纺织大学);苏州丝绸工学院参与组建苏州大学;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现为浙江理工大学。


从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原工业部门直属的专业院校改制更名,一般均放弃了较为狭窄的专业类名(如地质、矿业、防治、丝绸,以及钢铁、冶金等)而采用涵盖能力更强、更加通用的类名如理工、工业、工程、科技等,这当然也是社会发展与时代的需要。但是,这也泯灭了高校的特色,清一色的理工、工业、工程、科技等至少让普通人无法一下子了解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所在。而且,频繁的学校合并更名,至少在表象上隔断了学校的历史传承,而且经常出现旧瓶新酒、张冠李戴的问题。


如今天湖南衡阳的南华大学(前身是原核工业部直属的中南工学院)与1938-1952年在香港、梅州、汕头办学的南华大学(学院、财经高专)真的一点关系也没有。


现在的青岛大学、南昌大学、上海大学与民国时期的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南昌大学、以及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办学的上海大学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历史渊源。


原国立青岛大学的主体部分后来成为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并且由青岛迁往济南。今天的青岛大学是80年代在青岛市政府和当地群众强烈要求下创办的一所地方院校,后来青岛医学院(青医)、山东纺织工学院(山纺)、青岛师专(青师)并入青岛大学,当然青医可能间接继承了一点老国立青岛大学的血脉。


国立南昌大学的前身是国立中正大学(校名取“大中至正”之意,现在其直系继承者江西师大有一座校门仍然被命名为大正门),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这个很容易理解)、南昌大学,在1952-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与河南大学一道被肢解,农学院独立成为江西农大,很多院系被调整到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华南理工等中南地区高校,学校本部保留了大部分教学设施和大约三分之一的师资,改称江西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本部改组为河南师院、开封师院,但是1984年又恢复为河南大学)。而现在的南昌大学是江西大学、江西工大(工学院)以及江西医学院(饶毅教授的母校)合并成立的。江西大学、江西工大都是大跃进前后成立的地方院校。当然,江西大学成立时候并入了江西师院的生物系,这算新旧南昌大学之间仅有的一点血脉。我想江西师大应当与一路之隔的南昌工程学院合并建立江西大学,与江西大学彻底换位,这样应该更有意思。


历史上曾经有过三个上海大学。首先是1922年在东南高师基础上改建的上海大学,这是我党掌握的第一所高校,也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大学,校长、副校长分别是民国元老于右任、邵力子,校务由著名的共产党人邓中夏、瞿秋白负责,上海大学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众多人才,在大革命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大革命失败后,上海大学被查封,原址被改建为国立劳动大学。


第二所上海大学是八十年代上海市创办的市属高校,类似于北京联大。1994年上海大学、上海科技大(曾经的中科院院属高校)、上海工大,以及上海科技高专合并成为新的上海大学,这也是最早的高校大合并案例之一,但上海工大和上海科大可能比上海大学名气更大、历史更悠久。


西安地质学院使用“西安工程学院”的时期不长就参与合并组建长安大学,“西安工程学院”的名头甚至比不上西安地院本身,所以没有反对工程科技学院(纺织工学院)后来借用“工程大学“的壳


上海大学、青岛大学、南昌大学都属于旧瓶新酒,但是老上海大学、青岛大学、南昌大学都是几十年的陈年往事,甚至超过了法律的追溯期,随着历史的自然更替在上世纪80-90年代,老上海大学、青岛大学、南昌大学毕业的学生已经或即将退休,大体上也不会造成校友认同的混乱,因此似乎也每人跳出来反对重新设立上海大学、青岛大学、南昌大学。


但是“川医”似乎不同,“四川医学院”用了30多年,而且四川医学院后期的校友目前仍然活跃在目前的卫生领域。但“川医”之争更多的是老川医、华西人对川大-华西合并的一次舆论反弹,“泸医”大体上也属于躺枪的行列。在90年代后期开始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部署院校或者下放地方或者合并组建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因此卫生部直属院校大多成为了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部),但川大与华西医大的合并似乎一直别别扭扭,华西医大对并入川大的存在着抵触心理。泸州医学院更名“川医大”事件,可能又刺激了这种抵触情绪再一次爆发。当然这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爆发,华西与川大实质性融合已经10年,不用说无法脱离川大,即使脱离川大,也不可能用“四川医大”的名字。当年四川医学院升格为大学时候,就已经放弃了“川医大”的名字,而是用了更高大上的区域地名“华西”,当然也更符合历史传承。所以“华西医大”对“川医大”校名的专有权从道理上并不充足,海内外华西校友反对“泸医”更名为“川医大”更多的是对川大与华西之间包办婚姻不满情绪的一种发泄。但是高校合并对普通教师和在校学生其实并没有太大影响,我就一直希望学校能和隔壁的师大合并。而且川医和华西海外校友似乎有“携洋自重”的感觉,四川医学院和四川医大并不是同一个学校,而且英文翻译也不一样,即使普通群众分不清,但是如果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也混为一谈,那可能就太不专业了。


省级行政区域专名+专业(行业)类名+大学(学院)”这类模式在高校命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当然这类校名中有一大部分是下放到地方管理的前部属院校,如内蒙古科技大(原包头钢铁学院)、辽宁科技大(原鞍山钢铁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原阜新矿院)、辽宁石化大学(原抚顺石化学院)、河南理工大(原焦作矿院)、安徽工大(原马鞍山钢铁学院)、江西理工大(原南方冶金学院)。但由地方院校合并升格(包括大专甚至中专)的也不在少数,如宁夏师学院(原固原师专)、内蒙古民族大学(前身可以追溯到通辽师范学院、哲里木盟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江苏师大(徐州师范学院,江苏最好的大学一般以“南京”而不是“江苏”命名,这一点与陕西很像)。在江苏与湖南,这种类型的高校命名实际上很多。


位于泸州市不远的自贡的四川理工学院也是西南轻化工学院、自贡师专、自贡高专与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的。但是成都理工大(原成都地院)并没有“川理工”保留意见。就是四川理工学院将来升格为大学,估计成都理工也没有什么意见。


“泸州医学院”到“四川医大”这种模式的大学改名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在对“川医”的争夺中,川内的另一家医学院校——川北医学院一直保持沉默,人家可能想与同城的西华师大(南充师范)一样升格为西华医大,与西华大学(在成都)一起成为西华三兄弟。西华——华西,川大是不是还要崩溃一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