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

倪思洁 科学网 2021-05-30

最近,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五部门决定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


相关阅读:五部门发文清理的“四唯”问题,科学家们曾这样说......


科研江湖中人都知道,“四唯”在江湖上早就臭名昭著了N多年。这四个“祸害”分别是科研管理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从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我国科技界就开始和“四唯”打起了持久战。


不过,从这回专项行动的范围和内容看,科研管理部门恐怕是要放狠招了。


五部门齐声喊“打”,也让不少江湖中人拍手称快。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反四唯”斗争中取得胜利,先得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什么。


那么,科技界追打的“四唯”是怎么发家的呢?


可以说,自打我国有了科研评价的那一天,“四唯”就扎下了根。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学习苏联科研评价经验,以行政评议为主,评价结果体现为行政级别,科研人员级别越高,享受国家的投入和待遇也越高。


这种行政评议慢慢埋下了“唯职称”“唯学历”的伏笔。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开始试着学习西方经验,形成了以SCI论文数、影响因子、专利数、项目和经费数量等为主要指标的科技评价体系。


这种量化评价又埋下了“唯论文”“唯奖项”的伏笔。


可以看出,“四唯”的根基埋得还是很深的,要拔掉“四唯”的根,可能得触动整个科研评价体系。



揭开对手深厚的老底之后,下面,小编就带你看一看咱们“反四唯”的斗争史。看完,你或许就明白,这次的专项行动凭啥能够大快人心。


  • 2006年2月,我国发布了一个科技界的重磅文件,叫《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


  • 2010年6月,我国又发布了一个科技界的重磅文件,叫《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对人才不求全责备,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这份专门规划人才发展的文件,关注到了人才评价中的现存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文件的措辞——“克服”。


在之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四唯”一直都和“克服”搭配。


此后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些文件,但基本态度都是:


——“现状不好需要改。”

——“具体咋改?”

——“且听下回分解。”


比方说:


  •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改变片面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


所以,这些政策出来后,科技界虽然松了口气,但还是捉急:


问题引起了重视。但是,痛点还是很痛。



这种情况到2014年后,即十八大后有了改观。


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一开幕就被掌声淹没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


“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李克强总理说: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不能只放在口头上,更不能口惠而实不至。我们今天在这里讲了,讲了就必须做,而且一定要做到。而且面子和里子要一起做,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保障、社会上受尊重。”


为啥这么多掌声?


说到科研人员心坎里了呗!



从此,“反四唯”持续推进,人才们收到了一个个政策“礼包”:

 

  • 2015年9月,《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

  • 2015年9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将“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作为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等。

  • 2015年11月,《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 2016年3月,酝酿已久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提出“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

  • 2017年1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再次提出“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并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不过,到2018年,问题又来了,当然,转机也来了。


2018年,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大会再次召开。


习近平指出:


“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


相关阅读:习近平: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科技管理部门也意识到:


“政策出了这么多,问题还是很严重!”



于是,“反四唯”行动开始从顶层设计层面走向政策落实。


  • 2018年7月3日晚,两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


“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长期领“礼包”的科研人员在一如既往的欢欣鼓舞之后,表达了担心:


“落实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科研单位有基础的、应用的、高技术的、军民融合的……对人、对项目、对机构的管理评价模式都不一样。”


  • 2018年7月24日,《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发布。


“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集中清理。由科技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2018年底前对项目、人才、学科、基地等科技评价活动中涉及简单量化的做法进行清理,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准确评价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减少评价频次,对于评价结果连续优秀的,实行一定期限免评的制度。”


主管部门被“点将”,文件措辞也从“克服”变成了“清理”,这下子总算是有盼头了。



10月23日,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科技界终于看到了落实到各个科研管理单位的、最最具体的落实方案。五部门的齐声喊打,也终于让“反四唯”的征程从顶层设计彻底落地。


看到这里,或许你可以理解这次的专项行动为啥这么大快人心。


“盼了好久,终于盼到今天,忍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



注意!微信又双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后,每个用户最多可以设置12个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往常的大图封面展示。为了不错过科学网的推送,请根据以下操作,将我们“星标”吧!


点击“科学网”进入公号页面→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搞定!


关注我们

微信号sciencenet-cas (←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