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大帮哄,你的基金申请还能以何取胜?
作者 | 李东风
又到了一年一度申请基金的时刻。
项目文章是高校老师的两条腿!基金的重要性无需赘言。没有基金,一没有经费保障,二无法晋职。
很多学校对基金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从以往的奖励到与晋职挂钩,再到下达指标给各学院,看出领导们真是急了!
且慢,基金申请是一件水到渠成的积淀过程,不是靠热情和大帮哄以量取胜的。分子不行,分母再大也毫无意义。
领导不是靠施压就能出勇夫的。申基需要长期的培育。我认为申基应该是一项有组织的公关行为,而不是广泛发动的自发行为。
现在大学老师面对基金申请,大致分以下情形:
在各高校以合同制形式扩编的新形势下,申基成为年轻人的必修课。因此,年轻人热情高涨,但问题是积累不足,欠缺经验。
不是以原有博士论文为基础就能申基的,而在于能否独立提出科学新问题(科学性),还有是否具备科研条件(可行性)。
二者缺一,很难中标。
一是已承担过基金者,有了一定的学术累积,方向逐渐清晰。
二是尚未拿过基金,甚至处于2次未中的“停摆”期,他们渴望拿到基金,但又面临困惑,举棋不定。
要么是从未拿过基金的失落者,完全放弃。
大学的底蕴在于积淀与传承。好的大学一定有大师,一定有特色的领域,一定有强大的科研。
申基的过程不仅仅是个人的才智,还体现申请者所在单位的科研氛围和条件。
培育很重要。年轻人需要有经验的老师传帮带,而不是单打独斗。我们都清楚:有团队的年轻人成长进步快,单干者很难成功。
老教师有责任义务指导年轻人,年轻人也应放平心态,虚心求教。未承担过基金者或首次申报者应主动将自己的标书送有经验者审阅。
某实验室去年申请9项基金,全部中标。何以如此?原来团队负责人组织申请者开组会,逐一汇报,大家讨论提问题,反复修改凝练,集体智慧远胜于个人智慧。
而现在有的申请者闭门造车,怕别人评议,不愿意让别人品头论足,这是不自信的表现。
做学术离不开交流,离不开同行的认可。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认可是获得正面评价的基础。要想获得基金,应该先入“圈子”,再争取同行认可。
有些申基屡战屡败者总是抱怨评审不公,而不是冷静反思,找出原因以利再战,这是心态出了问题。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知耻而后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稳定的科研方向才有可能出系列成果。反之,打一枪换个地方,发再多的论文也形不成自己特色。
科研积累是个滚雪球的过程,形不成雪球,再多的雪粒子仍旧是雪粒子。没有特色很难得到同行认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东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9911-1155410.html
更多阅读
这是一条文风转化分割线
做科研、写本子,累了吧?
暖心小编上线
一首《成都》「基金版」(献给大家)
(敲黑板:歌曲下面有福利)
让你掉下眼泪的 基金失败的痛
让你依依期盼的 基金中标的宠
本子还要改多久 抓耳挠腮的愁
让你感到痛苦的 是修改的魔咒
“基金问答”已上线 专家解决你忧愁
通宵达旦的辛苦 基金定能成功
在基金申请的路途中 我从未忘记你
咨询/一对一/只为你
……
福利来了:👇点击图片可一键进入科学网基金问答平台
注意!微信又双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后,每个用户最多可以设置12个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往常的大图封面展示。为了不错过科学网的推送,请根据以下操作,将我们“星标”吧!
点击“科学网”进入公号页面→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搞定!
关注我们
微信号:sciencenet-cas (←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