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布:武汉封城等措施使中国新冠病例减少96%
作者 | 崔雪芹
3月31日,《科学》在线发表了题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最初50天内中国传播控制措施的效果研究”论文。
该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田怀玉团队联合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中外15个团队完成。上述团队根据我国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数据,定量评估了流行病的传播和控制效果,得出如下结论:
注:此项研究曾于3月10日发表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当时未经同行评议。
研究团队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最初50天内(2019年12月31日~2020年2月19日),中国实施的旅行限制和传播控制措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
1) 武汉出行禁令将中国其他城市的疫情暴发时间平均推迟2.91天
1月23日,也就是武汉实施出行禁令的当天,首次报告新冠肺炎的城市数量达到了59个的峰值。到1月30日,即武汉封城一周后,各省报告的病例总数与来自武汉的旅客总数密切相关。人口越多以及来自武汉的人员较多的城市,新冠肺炎较早暴发。
不过,武汉的出行禁令还是将新冠肺炎在其他城市的暴发时间平均推迟了2.91天(95%置信区间:2.54-3.29天)(图1B)。这一结论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在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线图中公布。
实施封城措施后,中国有超过130个城市受益于这一措施而推迟疫情到达,这些城市覆盖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地理面积和人口。
图1 中国新冠肺炎的空间扩散。
2) 各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作用显著
研究涉及全国342个城市。所有城市都实施了学校停课、隔离疑似和确诊患者,以及信息公开的措施。有64.3%的城市禁止公共集会和关闭娱乐场所。136个城市(39.7%)暂停市内公共交通,219个城市(64.0%)禁止城际出行(表1)。
表1 全国342个城市干预措施实施情况
不过,数学模型表明,干预措施的不同以及实施的早晚,对本市疫情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与较晚开始控制的城市相比,在新冠肺炎暴发之前已率先实施一级应对措施的城市在疫情暴发第一周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病例减少33.3%(95%置信区间:11.1-44.4%)。
但具体措施的影响有差异。
其一,有证据表明,暂停市内公共交通、关闭娱乐场所、禁止公众集会的城市,在其疫情暴发的第一周报告的病例较少。
其二,没有证据表明,各地跟进实施的城市间出行禁令,可以减少武汉外和湖北外其他城市的病例数量。
其三,隔离疑似和确诊患者、追踪接触者和关闭学校,可能有助于疫情控制的因素,但尚不清楚哪些有效。
同时,数据显示,在1月23日启动应急响应之前,基本传染数(R0)是3.15。1月23日开始防控措施实施范围扩大(第一阶段),根据各自控制措施的实现速度,三组省份的R0(C1R0)分别下降至0.97、2.01、3.05。一旦干预措施在所有地方的实施完成了95%(第二阶段),平均R0下降到0.04(C2R0),这也与发病率的快速下降相一致。
3) 没有干预措施情况下,武汉以外确诊病例在疫情暴发第50天累计达到70余万
科学家基于模型与各省每日病例报告的拟合,研究了防控措施对武汉以外疫情轨迹的总体影响。
结果表明:如果没有武汉出行禁令和国家应急响应,到2月19日,在武汉以外地区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将达到74.4万例(±15.6万)。
2月19日,武汉以外地区报告确诊病例数29839例,也就是说,实际发生总病例数相比没有干预措施的情况减少了96%。
同时,如果单凭国家应急干预措施,该病例数只能减少到19.9万例(±8500);而单凭武汉出行禁令这一项,通过推迟疫情的增长,武汉以外地区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将减少到20.2万例(±1万)。
任何一项单独措施,都无法在2月19日之前扭转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图2)。
图2 干预措施在控制中国COVID-19暴发中的效果。
作为最终结论,中国城市化和快速交通系统的发展加速了新冠肺炎的传播,但前所未有的武汉出行禁令和各地迅速实施的一级应急响应,推迟了中国境内新冠肺炎疫情的增长,并大大限制了其规模。
不过,论文作者表示,要警惕的是,中国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仍然面临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放松控制措施可能导致传播死灰复燃。
此外,鉴于病毒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上述控制手段和结果是否可以在中国以外复制,以及哪些干预措施最有效,急切需要进行调查总结。
参考资料: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3/30/science.abb6105
https://www.who.int/blueprint/priority-diseases/key-action/Roadmap-version-FINAL-for-WEB.pdf?ua=1
(封面图源:中新网)
编辑 | 宗华
排版 | 华园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