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幽壹:故乡回忆之“绞风猜”

2016-08-02 陆河微生活

原标题:回不去的故乡之台风

绞风灾

台风,陆河客家话称其为“风灾”或“绞风灾”。“绞(客家话读gǎo,音同“搞”)”,在客家话中是旋转或转动的意思,客家人说“绞风”或“绞风灾”,是因为旧时人们以为风是由旋转或转动而产生的。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称为台风(typhoon)或飓风(hurricane)。飓风的名称使用在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使用的是台风这个名称,两者其实是一回事。

我的家乡陆河县(广东汕尾市)距离西北太平洋(南海)仅几十公里。因此,尽管我不是在海边长大,但是从小到大对台风这种海上生成的热带气旋却一点也不陌生。几乎从懂事的时候开始,脑海里就一直留存有极其深刻的台风印象。几乎每年夏秋季节,都会有台风光顾家乡。有时它们只是侧面来袭,带来一些小风小雨;有时则正面登陆,带来的风雨大得吓人。

在我小时候,对于大人们来说,刮台风是一件极可怕而必须小心提防的事,可说是“谈台色变”。小孩子们则因年少无知,反而觉得很好玩,常会在台风来临之前,跑出屋外去大喊大叫。粤东农村那时候大多是泥瓦房,很不坚固,所以刮台风的时候,人们都担心自家的房子会被台风刮倒。因此,大人们在台风夜往往会睡不安稳,时刻担心房子会否漏水和倒塌。半夜里,如果外面打雷了,老人们就会大松一口气,脸带喜色地说:“好了,台风刮不到了,可以放心睡了。”根据海陆丰民众数百年的抗击台风经验,只要打雷,台风就必然刮不到,也就是台风将不会正面登陆,这样受到的影响就小。

那时候,如果天气预报说将会刮很大的台风,并可能会正面登陆时,村里房屋破旧的人就会举家躲到祠堂里去。那时民众还没有现在这么坚固的楼房,全村最坚固的建筑就数已传承几百年的祠堂了,它的建筑用料是全村最好的。于是,当夜幕降临后,家家提早吃完饭,然后纷纷携老扶幼,带着席子前去祠堂。大家去到后,点上蜡烛或油灯,铺上席子,席地而卧,边听外面的风吹雨打,边聊村里的家长里短,一起在那里过夜。后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部分改建成楼房的中小学校,也曾一度扮演过这种帮助民众“躲避台风”的社会功能。再后来,村民们开始纷纷建起自己的楼房,由钢筋混凝土建造,坚固异常,于是大家就再也不用出去躲避台风(风灾)了。

一般来说,现在气象台一说快要刮台风了,电力部门马上就会先把电拉闸了,以免台风刮倒电线杆后导致漏电,从而造成人员伤亡。我年幼的时候,曾多次听说本县别的地方,因为被台风刮倒在地上的电线漏电,导致有人不幸触电身亡。好在,多次惨剧发生之后,电力部门总算吸取了教训,一遇台风要来,早早就停电,然后等台风过后,一切线路检修完了之后再通电。所以后来就基本没听说这类不幸的事发生了。

这种气象灾害的破坏力非常大。大一点的台风,常常把房顶的瓦片刮走,甚至会把一些年旧失修的房屋刮倒。它们还常常把树木连根拨起,把农作物损坏。一刮台风,往往会给民众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不过,另一方面,台风也会带来很大的降雨,可以缓解或解除干旱,使庄稼获得丰收。这或许就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凡事有利必有弊”吧。

台风过后,往往是村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因为台风过处,往往会刮倒许多大小不一的树木,或者是刮断大大小小的树枝。以前,大家都是依靠烧柴来煮饭、烧水什么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的柴火。因此,台风过后,全村的男女老少会一起拥到村后的山上,去捡那些被风刮断的树枝或整棵倒下的树木。于是,只见满山遍野到处都是人,大家你呼我喊,一片忙碌的火热景象。村人们纷纷用刀、锯子把木头砍断或锯断,然后拖回家去。待它们晒干之后,就是上好的柴火了。

可以说,包括陆河人在内的海陆丰人,跟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的人民一样,都有着一段惨痛的“抗台史”,从古至今,因台风而导致房倒人亡的惨剧没有少发生。因为台风,使一家人一夜之间破产,变得一无所有的事,千百年来也不时发生。因此,一谈到“绞风灾(风台)”,海陆丰的老人们鲜有不为之动容的,大多是一脸沉重。

一直到近年,随着大家纷纷盖起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陆河人才千百年来第一次不再畏惧台风了。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刮不刮台风就比较无所谓了,只要乖乖地在家里待着,刮再大的台风也无须惧怕。可以说是:“任它雨打风吹,我自巍然不动。”


——摘自幽壹著《回不去的故乡》一书。

大家都在看

关于开展“美丽陆河”主题微信宣传作品征集、展播活动的通知


你不用清了,已经删掉你了,谢谢


陆河县开展“八一”建军节拥军慰问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