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陈云龙:甘做岭南濒危方言的“守护神”

2016-01-12 新媒体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陈云龙,18年跋山涉水,从粤西到岭南,走村串巷采方言

走进陈云龙的家,简朴而明净,客厅的茶几上摆放着几本语言学书籍和资料,翻开了的书中还夹着一支钢笔,笔帽仍扣在笔尾上,书中画满了波浪线的记号。看到记者来访,陈云龙才匆匆合上书本,收拾桌面,文字的余温还未散去。

陈云龙告诉记者,他正在对手中的两个方言学课题进行资料分析和阶段性的总结,并着手为即将到来的寒假下乡调研做准备工作。

2014年6月,由陈云龙主持的项目《岭南濒危汉语方言有声数据库建设》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2015年1月份,应国家语委的邀请,由他主持的《濒危汉语方言调查•广东电白正话》列入首批“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专项课题。

正在进行的两个国家级的项目,倾注了这位已年过半百的教授的全部心血,他充满情怀地说:“我这一生已经跟方言结缘,跟粤西结缘了,跟濒危文化结缘了,没有什么理由让我放弃这一领域的研究。”

其实,他这一路走来已经18年了,真可谓“濒危方言在哪里,陈云龙就在那里”。

偶遇方言 扎根粤西挖“宝矿”

1992年,从江西大学汉语史研究生毕业的陈云龙来到湛江师范学院任教,开始只是从事古代汉语专业的教学工作,对粤西方言的认识仍一片空白。

真正与粤西濒危方言结缘,要追溯到1997年。当年,暨南大学李如龙教授偕同一批方言博士到粤西进行客家话调查,陈云龙也应邀加入其中,并负责电白沙琅的语言点,那是他初次接触粤西方言。

从事汉语史研究的陈云龙对语言学有着天生的敏锐感,这位讲普通话的外省汉子,对初始都听不懂的粤西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凭着对粤西方言的研究成果,很快在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中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晋升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副教授、教授。

“从前不知道粤西有这么多丰富的方言,来了之后才喜出望外!一边调查一边有新发现,马兰话、燕话、山瑶话、东话……”细数着这些采集过的方言,陈云龙难掩脸上的惊喜和兴奋。“粤西是一锤子下去就能挖出‘石油’的地方,很有语言学的价值。”陈云龙认为,这无疑就是一座方言的“宝矿”。

学校有很多来自农村基层的学生,在课间之余听学生讲家乡方言是一件大乐事。陈云龙告诉记者,电白旧时正话就是他在课间中与学生交流偶然发现的一种典型方言,这种方言又称“狗屎正”。他很好奇为何以“狗屎”称之?

2000年,他千方百计地通过住在讲“狗屎正”话村子附近的林营同学,去到了电白县大衙镇的华楼村委会,并先后跑了大衙、旦场、电城、麻岗、马踏等十几个镇村,查阅县志,收集族谱,掌握正话的背景材料,摸清了正话的分布,发现了内部差异。从那时起,陈云龙独立研究粤西方言便一发不可收拾。

2006年,陈云龙申报的项目“粤西濒危方言调查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这是他拿到的第一个国家级项目。并在2013年结题验收中获得了“优秀”等级,成为了当时湛江师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验收中获得的第一个“优秀”项目。期间,出版了《旧时正话研究》、《马兰话研究》等方言著作,为后来申报国家级重点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辗转成歌 跋山涉水采方言

很多方言都存在于偏僻的乡村里。十多年来,陈云龙亲身跑遍了粤西的穷乡僻壤。下乡调研经常跋山涉水,对于腿脚不是很灵活的陈云龙来说,无疑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2007年,陈云龙在电白县调研马兰话时,由于所在的自然村很偏僻,连吃饭都要坐老乡的摩托车到镇上。有一次的途中,摩托车爆胎失控翻到了路边一米多深的排水沟里,他和当地的翻译人均被摔伤。“幸好当时公路前后没有车辆来往,才没有危及性命。”陈云龙心有余悸地回忆说。在电白马踏镇,调查点要经过一座高桥,漏空的桥面可以看到十数米之下奔涌的河水,由于有点恐高,陈云龙不得不让村民搀扶着过桥。

为了寻找一位理想的发音合作人,陈云龙甚至还有过被老乡怀疑成人贩子的经历。有一次,在云浮市富林镇调查一种濒危闽方言,由于一时找不到熟人联系,便孤身前往。由于所在的村镇上没有旅店,吃住都不方便,录音场所也不理想,便提出将发音人带到云浮市调查,却遇到了村民的拒绝和怀疑。“尽管我们邀请的发音人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汉,但还是遭到了老乡的怀疑,只能白走一趟。”陈云龙苦中带乐地说。

目前,陈云龙正在开展研究的是国家级的重点项目和国家语委的委托项目,所涉及的地域由粤西扩展到了岭南,任务更加艰巨。陈云龙告诉记者,每个项目至少要收集30种濒危方言,一村算一点,一个方言点的调查,起码要10天。30多个方言点累计450天,也就是说仅仅调研也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在工作上,陈云龙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在采集语言标本时,每个方言点录制的内容包括字音3000条以上,词语 6000条以上 ,语法例句1000条以上,故事、民谣、谚语 日常会话等长篇语料5个以上,风俗图片等若干。为了做好方言采集工作,他还专门购买了“斐风”软件进行田野调查和开展有声数据库建设。

曾多次跟随陈云龙一起下乡调查的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廖小曼、吴东桓同学说:“陈老师就像是‘教授里的民工’,简直是拼命三郎,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拼不过他,早上五点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二点多甚至熬夜到凌晨是常事。”


且歌且行 甘做岭南方言“守护神”

“虽然压力比较大,但考虑到是濒危方言,想尽可能多地保存下来,一旦这些方言消失,数据库就可以再现它们的原生态面貌,最后生成声、韵、调、音节表及同音字表检索等研究成果。”陈云龙言语间流露着一位方言学者强烈的使命感。

如今,陈云龙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其余时间基本都在研究方言。有些人戏称他为“陈粤西”、“陈电白”。“每隔一阵子见他,都感觉他白发又多了很多。”学生廖小曼很感激陈云龙,她认为在大学里能跟着这样一个位扎实做事的良师很幸运,每次跟着陈老师下乡调研都能在实践中学到很多知识。

当谈到愿景的时候,陈云龙端起茶杯举到嘴边又轻轻放下,若有所思地说,他希望让岭南濒危方言研究成为岭南师院和粤西大地的文化品牌,将来能够凝聚更多的人形成一个强大的专业队伍,把濒危方言研究工作做大做强。并希望退休之后可以做方言普及工作,通过方言笑话通俗介绍方言学知识,或把自己一生对方言研究的经历和感悟汇总写成一本小说。

濒危方言地位渐渐低下甚至消亡的局面是难以改变的,但可以保存。陈云龙一下子提出了好几个守护方言的想法。例如让当地学校容许用地方方言给学生上课教学,让小孩从小先学会这种方言,当地政府可以把保护方言做成文化项目,建方言博物馆,开发旅游项目等。

陈云龙甘做岭南方言的“守护神”,几乎踏遍了粤西的每一寸土地,他的目标是访遍岭南方言,还要访遍全国方言。他坚定地说:“如果发现更有价值的方言,我肯定会去调研记录的,一直走下去……”

苏东坡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今,用“遍访粤西众方言,不辞长做岭南人”来形容陈云龙这位坚守了18年的方言学者最适合不过。


往期回顾

福利|电影票免费抢,岭南君约你挑战极限

攻略|岭师学子的期末成绩还可以这样查?值得收藏

一周资讯|关键词:民主生活会、冬令营、学生新年音乐会……


来源|岭南师院报

撰稿|李凯伦

编辑|卢雪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