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哭!这些人,这件事,被习总书记亲笔批示!刚刚,又被联合国表彰!

2017-12-07 南柯一梦 冯站长之家

这些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一群人,名字不被你我所知道!

这件事,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有可能你我都做过!

但是,当这些人把这件事做了55年之后,变的很不普通!

今年8月,习总书记亲笔批示!

12月5日,联合国为他们颁奖!

 

在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有个地方叫塞罕坝!

曾经,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年平均气温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度,无霜期不到两个月,降水量只有400余毫米……

别说人,连动物甚至植物都没有!

一眼望去,只有光秃秃的山丘,还有狂风肆虐的沙地!

 

这一切,从1962年开始有了变化!

这一年,369个普通人来到了这里,成立了塞罕坝林场,开始干一件普通的事——栽树!

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热血青年们,两年种下了6400亩落叶松!

 

但,如此简单的话,就真的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

种下的树,几乎都死了!

成活率不到8%!

那年的春节,大雪下了一米多厚,气温零下四十多摄氏度,没有一点欢乐的味道!

关键时刻,王尚海、刘文仕、张启恩等林场领导,带头把家从承德、北京等城市搬到了塞罕坝!

人心慢慢又起来了!

接下来,找原因!想对策!

可能是树苗的问题!当时,树苗是从外面运来的,适应不了如此恶劣的环境!

怎么办?自己育苗!

通过早春播种、夏秋管护、冬季雪藏,塞罕坝人育出的幼苗,上面像个矮胖子,苗株短粗,下面又像大胡子,根须发达,透着壮实劲儿!

 

1964年的春天,塞罕坝人口中的“马蹄坑大会战”开始了!

在这处三面环山的地方,他们连续大干3天,在516亩荒地上种满了自己精心培育的落叶松幼苗!

终于,奇迹出现了!成活率达到了96.6%!

于是,从那一刻开始,绿色,在这片荒漠上扎根、蔓延!

当10年之后,绿色的面积已经发展到60多万亩!

 

只是,如果就这样结束,那也并没有什么不得了!

所以,大自然的考验来了!

1977年10月28日,塞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气温越来越低,雨越下越急……

一夜之间,57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在树枝的断裂声中,十几年心血说没就没了……

1980年夏天,塞罕坝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树木旱死……

类似的考验,几乎从不间断!

 

可是,所有的考验,注定要成为这一群普通人和这一件普通事的背景,来衬托出真正的不普通!

树死了,继续种!

就算是石质荒山,也种!

手脚并用,好不容易爬上了荒山,可挖坑就是第一道难关!

在土地上挖出长和宽各70厘米、深40厘米的坑,很容易!

可在这石质荒山上,薄薄的土层下全是石头!挖变成了凿!拿起钢钎、尖镐,凿不一会儿,双手就起了血泡!

运树苗也是一道难题!

因为坡度陡,机械无法作业,只能靠骡子驮或人背。可一株树苗浇足水后足有七八斤重,有些地方坡陡地滑,骡子扑扑腾腾爬两步,就累得呼哧带喘,上不去!没办法,只能靠人背!因为常年背树苗,身上都有麻袋和绳子深深勒过留下的疤痕!

这样的石头坑,一亩地要挖55个!

这样的石质山,已经栽了7.5万亩!

 

前人老了,后人顶上!

王尚海,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

在林场初期,由于造林成活率低,加上生活艰苦,人们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他举家上坝,穿着老皮袄,骑上黑鬃马,亲自带着技术人员跑遍了塞罕坝的山山岭岭!

1989年,68岁的王尚海病逝!

留下了的,是那片洒满了他骨灰的马蹄坑,还有54万亩落叶松林!

 

陈彦娴,今年74岁,是第一代塞罕坝林场务林人!

1964年,19岁的陈彦娴在承德二中上高三。她代表宿舍的6位姐妹,给塞罕坝林场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要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愿望!

就这样,她们放弃了高考,选择了塞罕坝!当时,人称“六女上坝”!

那时候,她们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住的是仓库、马棚、窝棚、泥草房!一到冬天,最冷的时候零下40多度,脸上、鼻子、耳朵、手和脚上都长了冻疮……

 

刘海云,上世纪60年代末“望海楼”的瞭望员!

他工作的地方是塞罕坝最高的地方,叫大光顶子山!

如今,“望海楼”的瞭望员是他的儿子,刘军!

刘军和他的媳妇齐淑艳守望“望海楼”已经11个年头了!瞭望、报告,瞭望、报告,11年如一日……

冬天大雪封山,有时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寂寞难耐时,刘军和妻子就对着林子喊几声;没有水吃了,就化些冰雪;想儿子了,就去林子里看看那些树……

 

刘志钢,刘军的儿子!

常年见不到父母的他,被同学笑话是没爹没妈的野孩子,哭着给爸妈打电话要他们来学校看他,却因为正值防火期,被爸妈含泪拒绝……

一次,齐淑艳好不容易有机会陪儿子,在给他洗书包时,发现一团已经被搓烂的卫生纸,打开一看,竟是几根长发。

原来,是刘志钢藏的妈妈的头发,想妈妈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现在,刘志钢放弃了上海的工作,成为了林场的消防员,也成为了一名“林三代”。

 

就这样,55年的时间,整整3代人接续努力,不普通的时刻终于到来!

112万亩,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沙退人进,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这是大自然臣服后的赞歌!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他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这是中国首次获此殊荣!

三代塞罕坝人55年创造的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令世界惊叹,塞罕坝那一抹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绿”也惊艳了世界!

 

写到这里,我依然没有想出恰当的、足以表达我情感的语句。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语句能比习总书记的批示更有分量,也没有什么语句比联合国颁发的“地球卫士奖”更有说服力!

我只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样的一群普通人,用青春和汗水乃至生命,在做着这件普通事!

只是,他们谱写的这首百万亩绿色诗篇,是如此的不普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