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雨師説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近期教学实践的收获与思考

2017-11-15 黄明雨 辛庄师范

明雨師説

带中学实验班14位男生徒步四周后,在杭州又待了一周,参加完第三届“未来医学论坛”,11月6日才回到辛庄。一路上,有些感悟,也一直在通过老师们的博客关注小学实验班的教学进展,对如何更深入地进行我们的教育探索,有些思考,现梳理如下:

 

01

 教育的未来,以及我们秉持的教育原则

“未来医学论坛”已经举办三届了,作为出版人和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其中的两届,得到许多启发。与会者在论及医学的未来时,常有精彩的阐述。“人类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各界专家的发言,也使得我不禁思索这个命题:人类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6号与我一同从杭州到北京的,有一位美国的自然医学专家Dan Kanner教授。利用上午主课的时间,他给中学实验班的孩子连续做了三场报告。第一天的报告中,他比较中世纪与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人类观念的变化,说道:中世纪未必像人们通常认识的那样,是“黑暗的一千年”,反而,那时的人们是很注重灵性的,愿意将有限的人生投入到宏大的事业当中,比如建造教堂的那些工匠和艺术家们。这些人很清楚,这些教堂及其中壁画、雕塑的完成,可能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他们无怨无悔,为之奉献了毕生的才华。


Dan教授的三个孩子曾就读于华德福学校,他对斯坦纳博士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斯坦纳博士将中世纪的灵性知识继承了下来,帮助这个时代的人类回归。Dan教授关于人类观念前后变化(“右脑型”与“左脑型”)的说法,似乎给出了一幅图景:人类的主流观念(集体意识)就像钟摆一样,从右到左,再从左到右,前者通常被称之为“进步”,后者被称之为“回归”。


有一类学者,名为“未来学家”或“趋势学家”,比如畅销书《第三次浪潮》的作者、美国教授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他以一种简洁的方式,勾勒出人类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信息社会。面对人类的未来,托夫勒却并不那么的确定,他说道:“世界是以一种比较乐观的方式发生着变化,但世界不会永远沿着乐观的直线发展下去。我也不相信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没有冲突出现。实际上,我认为我们共同面临很多巨大的困难。现在有些人正在以武力、暴力的手段试图来解决这些困难,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危险的世界。世界的生产形式正在发生变化。这种生产形式的变化,会伴随着许多社会的、政治的变化,比如说可能会引起战争,国内战争,也包括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以及各种其他冲突。”


“未来学家”们试图从生产形式的变化、社会变迁、政治变革等现象中,寻找到某种规律,以帮助人们看清未来。这种思考固然能给人们一定的启发,然而,这种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深受近代科学理性思维的影响,是典型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不能揭示出背后的“天道”意涵。


《易经》也是一本研究变化趋势的书,它谈人世间的事,总是放在“天地人”的大背景来看。“《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从《易经》的视角来看,人世间,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恒定不变的宗旨,就是人道必须合乎天道的指引,否则,“妄作凶。”“未来医学论坛”上俞梦孙院士的报告,以及杜嚣老师关于自闭症儿童研究项目的报告,都揭示了这一“天人法则”——医学的未来,与古老的人类智慧一脉相承,形式可以变,但其精神实质不变。确定了这个大方向,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对“人道”本于“天道”的确信。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俞梦孙院士说:在人们常提的四个自信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应当放在第一位。对此,我高度赞成。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文化自信”就是对生命本身的确信,人的本质是“天人”,人人都是天的孩子,而不只是会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更不是为政治权力和资本驱使的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类教育的大方向也是恒定的,人的成长只指向一个去处,即“配天”。《中庸》和《大学》的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与至善”,点明的就是这个大方向,它既古老,也指向未来。人生有涯,而天命无涯。确定生命的大方向之后,至于何时顺势而为,何时逆流而上,则时刻不离一个“诚”字。“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还说:“君子而时中。”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在教育之路上如何迈步,达成怎样的阶段性目标,需要审时度势,同时必须脚踏实地。自1840年以来,中国从历史的低谷,走到了一个将迎来巨大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我们同时需要保持足够的清醒,现代政党和国家的意志容易压制个体的独立精神。斯坦纳博士的这句话,我自始至终都是欣赏的,他说:教育就是引领孩子清醒地入世。人,从娘胎里出来,不管愿意不愿意,他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一分子,是随波逐流、投机主义呢,还是人格独立,自明自强?——这就是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任务。因此,斯坦纳博士也说:教育即唤醒。这个表达与圣人之言“佛者,觉也”,以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有共通之处。


习先生《十九大报告》中论及教育工作时,说道:“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官方的表达,我们是熟悉的,也完全可以理解。但站在民间独立办学的立场,需要把握好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合,既不能自命清高,格格不入,也不能迷信盲从,丧失主体。

简单而言,在我们今后的教育之路上,需要秉持如下三个原则:

一、秉持民间独立办学的立场。与各界开展合作时,形式不拘一格,但要坚持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永远不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秉持以“大学之道”为办学宗旨。“下学人事,上达天命。”重建这个时代的“大人之学”;

三、秉持将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办学形式。正如斯坦纳博士所言:办好一所学校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行动是人类文化自觉的一部分。

诚然,秉持以上原则,会使我们失去许多诱人的机会,前行的步子会慢一些,但我们坚信一句古话:“跬步不休,跛鳖千里!”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这条教育探索之路一定能走得通。  


02

 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

去看一所学校,关键是看它的课表,上了什么课,课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而不是看有多漂亮的教学楼、多大的操场。现在,许多体制内的名校改革的力度很大,学生可以选课、选老师,和美国孩子一样自由。教育的创新,形式上可以五花八门,但如果失其根本,那只能是热闹一时,自欺欺人。


如果说,我们从华德福教育中借鉴了什么,最重要的借鉴是它的那张课表——版块式教学。每天的主课,四周围绕一个主题,不断深入、内化,从而使得教学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碎片式的知识学习。我对斯坦纳博士很钦佩,把他当作同路人,但对现行的华德福学校(无论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不甚满意。我认为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在西方社会,华德福教育的发展有其天然的屏障,但在中国,完全可以升华,脱胎换骨,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文化重建当中最有创造性的一股力量。


经过一年来中学实验班,以及新学期小学实验班的教学实践,我们愈发有信心,超越斯坦纳博士的人智学指导,以“大人之学”为宗旨,学校会发展得更茁壮有力。在徒步时,我时常想,为何许多朋友对学习传统文化有警惕甚至反感,那些口口声声要复兴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恐怕要负责任。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而不能靠老祖宗吃饭。“实干兴邦”,在这一点上,要向习先生学习,正如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言:“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虽然目前我们的实验学校规模很小,只有2个班,共36个学生,但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第一步走得很扎实。


每学期,无论中学,还是小学,五个主课版块:《经典》《历史》《语文》《数学》《科学(自然)》,看似是固定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得空间非常大,老师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实现。譬如,我带14个中学实验班男生徒步,就是用了四周《经典》版块的时间。同时,凤娥老师带领11位女生,开展的教学也有声有色,为我们今后持续开展“现代女学”开了一个好头。因此,学习经典,不是死记硬背、只学习书本知识,在初中及高中阶段,《经典》版块的教学实质是《经典与生活》,而《历史》版块也应更注重现实,其实质是《历史与社会》。如此定位,教师们的视野就开阔了,就更接近于“引领孩子清醒入世”的教学目标。


关于《语文》版块。文峰老师在四周小学班的主课里,有用语文教科书作为阅读材料,但更注重文字的学习,将《说文解字》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学班四周的《语文》版块时间,我干脆全给了美国的戏剧老师Laurie,请她带领孩子深入体验莎士比亚。9月底,给Laurie老师饯行时,她很好奇地问了我一个问题:“据说,你钟情于中国文化,为什么请我来上莎士比亚呢?”我说:“中国文化的立场,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而是天下立场。”


关于《数学》版块。孙映柏老师坐镇辛庄师范两个月,给小学班、中学班的每堂课作指导。孙老师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教育家,用阴阳思维来重新整合现有中小学数学的内容,抓住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帮助我们建设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的数学教学体系,是一项创举。这项工作难度很高,关键是要逐步形成一支成熟的数学教学、教研队伍。把孙老师的本领,变为所有担任数学课的老师们的本领。我有意让中学实验班的憬宜同学,走上讲台,用孙老师的教学思路来教同学们,效果非常好!可见方向对头,就算没有经验,也能把教学搞得生机勃勃。文峰老师尽管以前跟着孙老师学习过不少时间,但运用起来,还不是那么自如,文峰老师很从容,请孙老师在课堂上随时指出自己的不足,不怕在孩子面前出糗。而这恰恰是自信的表现!正如孙老师所说:“学十遍,不如教一遍;教十遍,不如总结一遍。”相信,在未来五至十年之内,我们能够不辜负孙老师的付出,将辛庄师范实验学校变成数学教学质量真正一流的教学、教研基地。


除了五门主课,我们还将在《乐教》《中医》《武学》《书道》等四门辅课上逐步进行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形成各有特色的学科体系。这项工作,与每年暑期“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结合起来,团结更多同行一起来努力,创造适合当今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孕育出一所合乎“大学之道”的新型大学。


03

重温办好一所学校“三个重要的外在因素:父母、教师和校长

年初,受朱永新教授的委托,撰写了《新教育·中国文化课程项目书》,其中有一章是谈“三个重要的外在因素:教师、父母和校长”。相应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学习的主体——学生。


徒步回来,有的家长反映说,自己的孩子变化很大,一下子成熟了,简直都不敢相信。其实,这很自然。对于十四五岁的孩子而言,自我意识越来越清醒,他(她)渴求长大成他 (她)自己。这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自主心”,孩子们真切地开始希望能为自己作主,从而展开自己的人生之旅。然而,一个很严肃的命题摆在我们所有人(不仅是青春期的孩子)面前:


你想活出你的哪个自己?是那个任性的自己、自以为是的自己,还是一个心胸开阔、智慧俱足的自己?


所以,解决所谓“青春期的问题”很简单,那就是作为成人,我们愿意和孩子一同走上“大学之道”。“大学”,首先是“学大”。陆象山谓“先立乎其大,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透彻不过。而成长的路上,除了要“立其大”(立志配天),还要不断地与自己的各种习性较劲;如果只强调一个“大”字,就显得“粗了些”。这就是王守仁略胜象山一筹的地方:心除了要立一个“大”,还须在事上磨。


许多学校鼓励孩子考名牌大学,激励孩子勤奋学习,一时管用,但管不了一辈子。政府鼓励青年人好学,报效国家,为国争光,也有一定的励志作用,但爱国主义的理想偏于外在,与“志于道”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重建“大人之学”,首先肯定每个人的本质就是“天人”,然后需要我们为自己做个决定:你是否有决心活出你内在的这个“天人”?如果一个少年郑重地下了这个决心,那么,我们可以说,他(她)开始“志于学”了。这个志向不仅可以管一辈子,而且跨越时空,管好多辈子,如果你相信有来生的话。


“大学之道”就是这么简单:“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圣人之言,简洁明了,没有任何隐藏,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上路。如果你不愿意迈开脚步,别人再怎么使劲,也没有用。作为先生(老师和父母),带领后生(学生和儿女)走上这条路,相互砥砺,互为增上,是我们的天职。


我们尊重每个人的主体。一个少年立志求学,愿意和我们一起往前走,那么,我们很欣慰;如果这个少年没这个意愿,我们也不勉强。对于青春期之前的孩子,父母为他做选择,若相信我们这条路能走得通,我们就牵着孩子的小手一同走;如果迟疑不定,满腹狐疑,那么来去自由,不用烦恼,天地如此广阔,大家彼此祝福就好。


 中学班徒步京杭大运河照片


(一)关于父母

前些天,小学实验班的家长在微信群里,收集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我都看了。有的建议不错,比如有机食品等问题,我们可以共同改善。而有的意见,反映出部分家长对于我们要走向哪里,认识仍然非常模糊。如果把孩子送来,只是出于对某人盲目的信任,可以说是十分不理性的,我觉得有必要重温一下《项目书》中关于“父母”的论述。精选如下:


如果把精神发展、人格养成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那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学校教育,尤其是在现代教育体系当中。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学校体系,父母受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认为自主择校相当于购买教育服务,教师的角色从学生的导师滑落到服务者,因此,教师和学校对父母人格成长的影响十分有限。


我们可以从创建“父母成长中心”入手,吸引父母自愿参加学习,逐步影响到家风建设,鼓励父母与学生、老师共同成长。


作为成年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相对固化,很难相信什么是“正确”,所以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把选择权交给他们自己。父母的成长,学校不能包办,更不能用类似政治宣传或宗教传播的方式,而事实上,有不少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在使用这些方式。这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在书院式的新教育实验学校,在创校之初和招生过程中,“父母的成长”应摆在第一位来考虑。书院式的学校,规模都不大,学校与父母容易形成合力;尤其是由家长自发创建的学校,家长群体的成熟度至关重要。孔子讲“有教无类”,不设经济条件的门槛,但有一道无形的门槛,那就是“志于道”。有了这道门槛,书院式的新教育实验学校就不会沦为“学店”,教师就不会沦为“店小二”,教师和学校对父母的要求和引导才成为可能。

父母志于道,孩子就容易上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国文化脉络上的“齐家之学”,不只是现代语境中的“亲密关系”,而是立体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比如,有家长认为小学实验班“五天半”的学时没有必要,影响了孩子周末出游、上兴趣班。他们大概不清楚学校的用心——每周六上午孩子照常上课,一是不希望孩子周末生活过于散漫,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利用这个时间来开办家长课堂,但我们仍然本着家长自愿参加的原则,而不强行要求。


面对家长的教育,是大众教育的一部分。这项工作与学校教育紧密关联,既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二)关于教师

这段时间来,读文峰老师和王帅老师的博客,非常感动。对于将教育作为志业,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尤其是华德福学校的主班老师),若能与中国文化的精神相遇,领悟“大人之学”的精髓,那么其成长是突飞猛进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人之学”与天地合德,并把乾的精神放在首位:“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创办辛庄师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志于“大人之学”的老师们提供一个开阔的学习平台。因此,我们会锲而不舍地将全日制教师进修班办下去。月底将发布2018年春季招生计划。此时,也有必要重温一下我们对“教师”的认识,以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就一个班级而言,需要一个教师团队(尤其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这个团队是由主班老师、任课老师、助教(生活老师)和学长组成的。在教学中形成这样的团队十分重要,有助于教学、生活成为一个整体;否则,教学仍然是碎片化的,学习、生活打成两段,知和行不能统合。


主班老师是学生的导师,但不是高高在上者,而应当与学生教学相长,相互砥砺,在人格的发展上成为同道者。


(三)关于校长

上周,有两位南山的同事来聊天,问我离开南山前后,认识上有何变化。我说,认识上最大的不同是对“校长”这个角色的确认。南山有非常民主的氛围,老师们都很有主见,我也从来没把自己当作学科带头人看;但现在,我越来越确信:一所好学校,少不了一个好校长。真诚希望辛庄师范将来能为社会贡献一批优秀的校长、创校人。


精选《项目书》中关于“校长”的论述如下:


古代中国没有“校长”这个概念,“校长”是西方概念。校长在西方是职业,是从修道院的院长分化出来的,是从事知识教育和教学的领袖。中国古代的书院领袖称为“山长”,是说他的德行像山一样令人仰慕,山长不是职业。


校长是教育实施的组织者,是集学校的精神领袖、行政领导于一身的教师。规模小的书院式的学校不需要校长,只要有牵头的老师就行;但学生人数超过几百人,学校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组织机构,必须要有校长。校长应当在学校内部产生,学校的创办人是天然的校长。校长不应当受年龄的限制,终身制校长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流弊,一个好的校长即使去世多年了,也还会影响这个学校。


在一般学校组织内部,校长首先是教师的教师。一个普通的教师,不一定理解所任科目与人格达成之间的关系,或者不知道所教内容的真实意义,校长要不断教导教师,使之明了所教科目的价值和意义。科任教师往往形成教学经验、习惯和习性,或者有所偏执,校长要在不断地听课中,修正教师的这些习惯和偏执。


在书院式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首先要成为一个班级的导师,成为其他导师的支持者和同道者;并且要广泛邀约学修并重的文化大家、社会名流来学校演讲、任教,成为一个开放平台的协调人。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叶企孙先生对学生们所说的:“我教得不好,对不住你们!但有一点我对得住你们,那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比我强!”


校长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订者,因此必须懂得教学。无论校长多忙,校长必须讲课。校长要讲所有科任教师之外的学问,懂得如何引导健美人格的养成。如果校长以事务繁忙为由,脱离了教学一线,那么这位校长就跟不上学校的成长。因为所有的教学研究,都要回到教学现场;还因为人格的成长没有止境,没有学生作为磨刀石,再锋利的宝刀,也会生锈。


校长的学风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从而形成校风。好的校风、学风是值得保留传承的,甚至会形成稳定的校训精神。依于校风、学风,会形成学校的文脉、学系、师门传承,并且逐渐会形成人脉与文脉的合一。


有朋友说:“今天的中国,首先是有了经济自信,然后才有了文化自信。”从集体意识的表现来看,这个说法是成立的,毕竟近70年的基础教育都在灌输这么一个信条:“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物质决定精神。”然而,作为个体生命而言,“文化自信”不凭借任何外在条件,它是基于生命自身的根本信念。有这样信念的人,从来是少数人,但这少数人就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中流砥柱。“甘为中道之人,愿当中流砥柱。”——欢迎加入我们!

 

中霖  合十

于北京辛庄

 

图片来自网络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辛庄师范”的新浪博客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