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假读书笔记五:读词和写词

中学实验班 辛庄师范 2022-06-08

文十七:读词和写词

  学生:一林


不知道是因为写词翻开了这本书,还是因为看书起了写词的心思。总之,两件事同时发生了。


这是不大的一本书,挺厚,青色和白色的封面,秀气的楷书写着“辛弃疾词集”。打开来,是新书的味道。黑字印着原词,红色印着词里化用的典故和古人的批注。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我一直以为辛词必是军人的英武之气,没想到拿来一看,竟然以细腻婉转偏多,“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样的句子反而少见。他的词一般不特意抒发什么,说的都是生活里的小细节。但是他经常会有一些乍看“奇奇怪怪”,细品却觉得很贴切的形容和比喻,让这些细节变得不平常起来。比如“带雨埋云一半山”的“埋”字,真是不知道他怎么想出来!比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拍栏杆当然不是拍着玩。楼顶栏杆拍遍,却无人会意,又是怎样的叹息。还比如,“凭栏久,正清未了,醉墨休题”似言墨醉,实为人醉,,说人,又不提人,这种妙处,实在是难以言表,越细细品味,才越觉得更好。


品着品着,似乎不自己写写,不够过瘾。所以抄了词牌,开始动笔。一拿起笔来才发现,比想象中的还不容易,不光要冥思苦想最合适的字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要押韵、押平仄。第一首词整填了一个星期。第二次我选了一首小令——《如梦令》。它字少,但有叠句,而且短词牌的用字更要精练,所以比第一首更加有趣。写这种短令,组句绝对不要拿词组,而要拿字。而且恨不得每一个字代替几个字的意思用,才能把想说的表达清楚。每天都在跟自己斗智斗勇,十二分的好玩!


这次寒假去爬黄山,正巧山上刚下过大雪,太阳把雪晒化了,又冻成冰。树枝上,松针上,台阶上,四处晶莹透亮。不做诗词,简直有负美景。我虽然写不出什么所以然来,也要提笔试一试。先选定词牌,在想大概的句子,最后把字句逐个敲定。这中间,又觉得有几个句子太近白话,于是又翻开《稼轩词集》来寻找灵感,发现他经常爱用一物来比喻另一个跟它貌似毫不相关的东西,而且比得又形象又有新意。还会用一个东西的样子、传说或特性代指它,读每一个字,都要想想作者到底指的是什么,很有意思。比如一个月亮 ,就有玉壶、冰壶、冰轮、飞镜……不计其数的代称。但这些称呼,“冰”“玉”又都有特性,要用的恰当才行,这也是词吸引我的一个地方。把这些变化都用上,再写词,又能发现无穷无尽的奥妙。


这是我寒假填的两首词,跟大家分享:

江城子•黄山观雪    

重峦顾盼斗奇峰

虎龙松,挂玲珑

散落天河,却为耀晴空

积素苍山格外是,跌宕里,傲云中

细娟柔紫写西风 

觅春踪,叹冬浓 

手里盈盈,难与画相逢

笔下万层说千嶂,烟墨尽,玉屏东

苏幕遮•忆临安

忆临安,秋正好

西子湖边,烟柳青荷绕

山色溶金波光耀

喜见经别,无故轻舟闹

试描摹,斜暮早

溅起光华,惹尽两边笑

浮浆游离欢声杳

笔墨休言,梦影年华妙

【点评:非常好!可以在班上组织一个小小的诗社,带动同学一起玩填词的游戏。】

文十八:新的开展

学生:日中

昨天去看了《无问西东》,一部讲述清华前后四代人的电影。影片以近代的中国为背景,通过几代学生的生命起伏,探讨一个问题——“如果你提前了解了你将要来到的世界,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呢?”“献给每个最宝贵的你”是影片的结尾给出的积极乐观的答案,但每个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在这里不禁想给导演打个问号。


近日读《曾文正公家书》,体会到少有过的滋润,并且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感叹这才是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智慧啊!许多我们今天引以为异,有时又赞叹不已的东西,曾经的中国人却是习以为常。现在政府开始宣传“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媒体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也有要转变的迹象,但是方向在哪儿,信什么,还不清楚。

人们创造一个时代,同时也被时代影响。只知道人本主义,不知“人本”,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真的信仰有了,才能超越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背景,才能生出新的开始。

【点评:非常好!人无信,不立。在这里,“信”的根本义,指的就是对生命的大信。曾文正公当然有这份“信”。中国百年以来,有这份“信”的人少之又少。但你们可以做到!】

文十九:青年与学问——一月读书笔记

学生:岱川

临近放假,心神有点涣散,常常失去自觉,被事情与别人的评判牵着走。心中种种妄念,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于是在此之上,又生出一重对自己的不满来,仿佛在批评另一个人。之后声乐课重启,我也有意加大了一点运动量,稍稍调节了一下心态。


选择直面内心荒唐的状态,会觉得有点“痛苦”——这不像转变行为习惯,太用力反而不见效果——当然,这也是“自讨苦吃”。难道只有继续等待“量变到质变”吗?好像是的。临《郑文公碑》好多遍了,字形越来越接近,可还是出不来磅礴自如的气象,也是这个原因。勤练和松沉缺一不可。如于右任先生说:“功在不舍,一日不离”。


这个月读了唐君毅先生的《青年与学问》,是他在讲课中整理的一本结集。读完很受教。文中有很多平易的引述与化用,《孟子》尤多。唐先生的语境离我们比较近,很易于理解和联想。


他说,人生如四季,每个阶段都有其特质。青年人像春天,因生长的力量而不畏权威,不怕压力,胸中有豪情万丈。这些都是天赋予青年人的美德,还未化成青年们自己的德行。很多人一直被社会的导向推着走,一旦过了青年时期,这种可贵的豪迈也就随之消失了。在后面的章节中,唐先生苦口婆心,讲述近代几次青年运动的精神与局限,叫青年们要从根本去认取——很多时候,文化也会被利用,变成政治运动的依凭。真的要做到“无问西东”,就要把自己的根扎下去,志向立起来。


最近热映的两部电影——《芳华》与《无问西东》,都与青年有关。比较来看,《芳华》的失于含混不清,作者抛出了大问题,却落脚于“世事无常”的叹息,恍惚间冒出了点《小时代》感觉。《无问西东》是给“清华大学”的百年献礼。尽管影片有种种不完善之处,却有一种很单纯的“良善”,一种超越庸碌生活的锐意进取。在今天的电影中已经有些难得。


影片里面也说“初心”,说“求真”,但一到要慷慨陈词时就忽然变得扭扭捏捏,几乎令之前的铺垫功亏一篑。联想到唐先生的发挥、孔子孟子的讲述,惭愧于斯。不诚,无物。希望自己将来能有这份“发铿锵之言”的底气。

【点评:非常好!有力道,也不伤人。】

文二十:意外的收获

                                                             学生:咲樱

这个月,一直在犹豫要读什么书,因为我的书不是很多,最后终于从妈妈的书堆里面找到一本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杨绛这本书的表达方式非常的柔和,让我在读的时候有一种坐在她的对面,听她讲她自己的经历和故事的感觉。


这本书有两个部分给了我一些感触,一个是在回答有关人的问题的,一个是她后面附的自述。


杨绛在有关人的问题里面主要说了三个部分,灵魂、本性和个性。

杨绛指的灵魂就是人的生命,但是为了避讳“一条人命”这个说法,改成一灵魂。其实我觉得没什么需要避讳的,灵魂来得比较玄虚,还是生命来得比较朴实,能更好的表达原本她想表达的意思。


本性,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天之性,一种是后天之性。先天之性是与生俱来的,纯洁污垢的一种特质,相比起来,后天之性就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质,有好有坏。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合在一起,就是人。


人是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结合的,而不同的后天之性和先天之性结合,就产生个性。个性其实就是性格,就是每个人表达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杨绛她在表达这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说明了这些一般人不太了解的东西。


然后就是自述的部分了。在我的印象里,自述就是描述自己的一生、很客观的一种文章,但杨绛这篇自述让我改变了这个想法。这篇自述写的非常的鲜活,内容也非常的有戏剧性,让我有一种读小说的感觉。这样的自述,在我印象中是第一次读到。


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以外,这本书的注释也很有特色。与其说是注释,不如说是前面自问自答中关于出现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有的幽默,有的有一点淡淡的伤感,有的则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非常的有趣。


这本书让我在写文章这件事上意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规定做就一定是最好的,像这本自问自答的注释一样,不是刻板的介绍,而是以故事的形式,让读者知道这个人他的经历,不会让人觉得很无聊,就跳过去不看。这种注释,然人眼前一亮。

【点评:非常好!会读书了,就会写了。所以说,阅读与写作,学好并不难。】

(待续)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阅读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