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庆宁:从儒家心法的角度谈国学教育

曾庆宁 辛庄师范 2022-06-08

有人说:“《大学》之教,自孟氏而后,不得其传者几千年矣。赖守仁良知之说,复大明于后世。”

今有曾子后人曾庆宁先生,天命之年遵前辈嘱咐公开传授家学,传《大学》心法,现首次在辛庄师范开课。对圣人之教有心得者,可来参学,并与曾先生当面交流。

敬请关注:

课程信息 |《大学》之道与文法五步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曾庆宁老师以及这次课程,我们摘选了老师的部分文章。在本文中,曾老师从儒家心法的原则来谈国学教育对生命成长的影响。供大家品读!


·  正  ·  ·  来  ·  啦  ·


儒家心法有一个修身原则,叫做:

小儿修安,少年修诚,青年修正,

中年修明,老年修得。


这个得不是道德的德,而是有所得的得,是《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那个得。



这个心法原则要求小儿修安,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这个阶段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小儿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朱子认为:“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按照前辈的说法,小儿修安一个是安详,另外一个是安全

这个修安要处理什么问题呢?

处理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在小儿心里,家长也是一个物,修安的过程就是心身成长的过程。

 先来说安详

它要求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压抑会产生情绪,儒家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能不能顺利地建立起来,关键在小儿阶段的修安。

小儿如果压抑太多,情绪扭曲太大,后面的中就很难修。

如果孩子的情绪偏了怎么办?就需要用对治法,比如孩子急躁了,就要用定静来对治,如果早期的安修好了,孩子的性格就比较平和,不容易偏激。

如何修安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自由中加上引导。

平时尽量让孩子自由发挥,发现问题就进行引导,给孩子讲道理。如果孩子接受,就不要唠叨;如果孩子不愿意做,就问他为什么,让他把心里的想法讲出来,然后进行诱导,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要让孩子感到压抑和委屈,孩子就容易安详。

◑ 再来说安全

要培养孩子行为上的安全感,这个很重要。传统曾氏家族很强调人生安全,为什么?

因为曾氏家族重视两个经典,一个是《大学》一个是《孝经》。

《大学》强调修身,《孝经》强调孝顺,《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受过这样教育的人是不会轻易去冒险的,不会弄得自己青一块紫一块,怕父母担心。

有一次去新西兰旅游,在南岛去皇后镇的路上有一个景点,它是世界第一个商业蹦极跳台,从桥面往峡谷下面跳,高度超过40米,有一些人掏钱绑腿往下跳,当时我也想跳,但最后还是没有跳。

因为感觉有危险,父母还在呢,不要说是生命危险,就是你弄疼了,弄不舒服了,父母知道都会很担心很心疼,这就是不孝,不能干这个。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孩子,现在的90后,00后缺的是什么呢?

缺的是动手的能力,不会跟物打交道,让他煮个水泡个茶,手忙脚乱,容易烫着自己,动手能力差就会带来不安全。


我小的时候,大概3、4岁吧,就自个洗小手绢,那个时候没有纸巾,每个小孩都有个小手绢,得自个洗,父母不会给你洗。

然后就是扫地,扫帚比人还高,就让你扫,大人明知道你扫得不干净,但还是夸赞扫得不错。等你扫完转身去玩,大人还得扫一次。

为什么要这样做?培养你跟物打交道的感觉,《大学》八目前两目是“格物致知”,培养小孩子跟物打交道的感觉,可以理解为一种“格物致知”。

《大学》不一定要等到了15岁以后才学,除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之外,有些东西可以放在小时候用的。

比如说“格物致知”,前辈让你干事情,通常不会给你很详细的吩咐,有时就不告诉你道理是什么,只是让你去做,等做了以后再来提问题,不要不“格物”就想“致知”。

所以小的时候就鼓励你自己动手,也许你干出来的东西不怎么样,但他还是鼓励。等你慢慢大了以后,他的要求就有点变化,变什么呢?要有结果,小时候你干的可能没有结果,大了以后就要求有始有终。


记得小的时候要搞航海模型,那时候的航海模型比较土,动力是一根橡皮筋,搅搅搅,搅成一团然后一放,螺旋桨就会嘟嘟地转起来,然后把小船放在水里就可以走了。

大人认为你要买材料没有问题,但有一个要求,你的船最后要能动,不能说我弄不了,然后扔在一边完事。

这个要求也算是“格物致知”,培养你动手的能力,培养你跟物打交道的那个感觉,让你知道什么叫做成,就是成功的那个成。

有了这些以后,这个人就会比较安全,马路什么时候可以过,什么时候不可以过,你会自己判断。游泳的时候,水不是很深的时候你敢游,大江大河你就不敢去,因为你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这种感觉与你从小的“格物致知”有关系。

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就容易出问题,现在有一些十几、二十岁的人干事情不知深浅,这不是有没有冒险精神的问题,而是缺乏安全意识,这就有麻烦有危险,这与小时候缺乏修安有关。

所以我赞成现在的孩子除了诵读经典以外,还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孩子自己去干,干不成的时候再去指导,不要代替他,这是小儿修安,既要安详又要安全,而修安的目的是要达到自控。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人认为,如果孩子变得不善了,那是受了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少年时期

一方面要让孩子学习新知识,

另一方面要防止孩子的心灵受到污染,就是要保持孩子的“赤子之心”因此要修诚。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小时候调皮,但也比较诚实,那时候是文革期间,我们不喜欢学校里的一位老师,因为他老骂我们,我和几个同学就把几块玻璃碎片放在老师坐的凳子下面,老师来上课一拉凳子,呯呯几下把他吓了一跳,然后我们就很高兴。

老师就很生气:谁干的?站起来!大家都不吭声,攻守同盟,小时候就懂这个。老师一看硬的不行,就换一招软的:我知道你们贪玩,没关系,谁都有贪玩的时候,承认错误就是好孩子,老师不会责怪的。

于是我就举手,老师一看脸一板:出去!那一堂课就罚站了。站在课室外面,我心里很委屈:不是说不惩罚吗,怎么说话不算数呢?而那帮没举手的损友却在里面偷着乐。

▲曾子杀猪

回家后跟父亲坦白,说这事首先是我不对,但老师也做得不对,他说话不算数。你不是说过曾子杀猪的故事,要我们做人要诚实吗?曾子为了诚连猪都杀了,为什么我认错了老师还要罚我?

父亲顿了一会儿说:那个老师可能没有看过曾子杀猪的故事。哈哈,这叫什么道理,现在就叫大人忽悠孩子。

《论语》里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说法,父亲是怕我经过这件事情后不尊重老师,所以就绕了一下,变成了父为师隐。


如果当时家长没处理好,我就可能在这个老师的影响下学会撒谎,撒谎是为了逃避惩罚。那时候家里对我的做法是,你只要讲了就不惩罚,错了没关系,承认了就可以了。其实我小时候坏事干得挺多的,数不过来,但受到的惩罚并不多,因为我能承认,当然你不能老认错又老犯错,认了以后还得有改的表现才行。

所以少年修诚要注意这一点,孩子错了要指出来,可以给他一些压力,但这个压力要有一个限度,不能让他为了逃避压力而说谎。一旦孩子不诚实了,后面的事情就比较麻烦。

关于这个我感受比较深,我小时候受的惩罚比较少,按我大哥的说法,我这人比较狡猾,什么叫狡猾?就是做错了就承认,承认了就没什么事了。他认为是狡猾,我认为是诚实,做错了就承认呗,就算你不承认,事实已经存在,这是可以感觉到的东西。

通过修诚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是要建立自信,如果小朋友到读小学的时候不自信,你会发现他后面的学习就会有问题。

这个自信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我认为是给父母、长辈和老师带出来的。

记得小的时候,逢年过节父母就把我带出去见亲戚朋友,让你跟大人行礼打招呼,根据不同的年龄和身份作出判断,做对了就赞扬肯定。有人来家里拜访,就让你端椅子递茶水,客人就会夸奖说这个孩子真懂事,慢慢自信就有了。

在学校也是这样,有一位语文老师比较喜欢我,因为课堂提问的时候我会主动举手回答,答对了他就马上给以肯定,到后来当有几个同学同时举手的时候,他总是把我放到最后一个,就是当别人都答不上来的时候才让我回答,这就给了我很大的自信,结果我就变成班里语文学得最好的一个。

由此可见,小孩的自信是在跟别人打交道,通过别人的反馈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要擅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给予鼓励和肯定。

那么修诚和自信有关系吗?有,真诚是自信的基础,反过来说,孩子不自信就会撒谎,两者是紧密关联的。



修诚以后是修正,《周易》蒙卦说:“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般的解释是对小孩子要进行正确的教育,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够到位。

“蒙以养正”的实质是要培养良好的品行,包括性格、习惯和志向

到了青年阶段这个要求就更加突出,所以青年要修正。

• 前面说的小儿修安阶段,小儿对应的是物,是在跟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修安;

• 而少年修诚阶段,少年对应的是人,这个人包括家人、同学和老师,是在跟固定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修诚;

• 接下来就是青年修正,青年面对的是社会,是跟不同的人群打交道,环境要比以前复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容易被各种东西诱惑,因此要修正。

修正的内容一要正心,二要正气,就是要培养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 正心需要立志,要立好的志向、大的志向,有了志向就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子。

青年人刚进入社会的时候诱惑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都有,要达到一个目标可以选择很多路径,这个时候路子一定要正,宁愿脚踏实地走远一些也不要抄近道,因为近道容易通到邪道上去。

如果青年时期路子走得正,不贪快求多,虽然用的时间比别人长,但到中晚年的时候就不会有问题,就能够善终。否则到了中晚年会感到吃力和后悔。

按照以前的说法,青年才俊要走“大学之道”,要“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使自己成为利己、利人、利社会的君子。

《论语》记载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立志要学“修己以安人”的大学问,这就是立志。

修正的另一个内容是培养正气,立大志本身就有利于培养“浩然之气”,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行为端正,用行为、形体的端正来正心和养气。

以前家族里有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很特别,总是一本正经,在家里如此,走出去也是如此,走路的时候从来不东张西望,也不怕别人笑话。

他父亲不是军人,搞不清楚他为什么这样走路,后来才知道他是修身的,炼的是心身相合,因为精神老要注意形体,因此走起路来就显得一板一眼。

其实孩子从小就应该注意形体端正,因为形气神是一个整体,形体不正就会导致气不正,气不正就会导致心不正。

所以传统蒙学经典都有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弟子规》要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看上去有点繁琐,其实是有必要的,因为除了礼貌上的需要之外,它还有以形引气,以形正心的作用。

如果小时候就养成行为端庄的习惯,到了青年时期对修正就会很有帮助。

修正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自立,就如孔子所说的那样:“三十而立”。



然后是中年修明,《大学》开篇就提出要“明明德”,明有明白、清明,不疑惑的意思。

修明一是要从事理上明,二是要从意识上明。

从事理上明

人到中年,家庭有了,社会阅历也丰富了,会看到很多不如意的现象,比如看到有的人投机取巧却能够买车买房子,而有的人刻苦耐劳,却要天天挤公交,心里会郁闷,会有很多想法,容易产生情绪。

 这个时候需要从事理上去明,要明了一个人当下的处境,不仅跟他过去的作为有关,还跟他的家庭背景,所处的地域和时代有关,要把时间和空间的因素加在一块,从一个大的背景来考虑自己的处境,这样就比较客观,也容易找到突破困境的方向。

又比如看中国的社会现状,需要从纵横两个角度来看待:

纵的角度需要了解历史,知道中国的现状是几千年历史延续的结果;

横的角度是看近一百年来的国际环境,知道中国的现状是国内外因素交叉融合的结果。

如果能够从纵横两个角度来看问题,就接近于中,看问题就不容易偏激,不容易执着。这是一个层次的明,从事理上修明。

另一个层次的明是从意识上去修

这个明是要明了自己意识活动的本源在哪里,为什么自己会产生这个想法。这是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是真正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就要求遇到问题的时候意识不要老往外跑,要反求诸己,通过自我反省回到意识活动的原点,去观察把握自己的意识活动,从而获得新的认知、新的自由。

修明面对的是自身和历史,就像《旧唐书》所说的那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因此修明的结果是要达到自明,明了自身的处境,明了自己的使命,明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明了以后就不会杞人忧天,就不会怨天尤人,就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老年修得,这个只能从道理上简单讲一讲,因为我自己就没到老年,说多了就是胡扯。晚年修得,是指变外得为内得,变旧得为新得,变有形之得为无形之得。

人到晚年的时候,社会身份变了,生命活动能力也下降了,需要主动放下外在的、旧的、有形的东西,比如名利、地位、恩怨等等,要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与利益无关,与名气无关,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精神变得自如,以求看破得失,看破生死,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简单来说,晚年要面对的是得失和生死的问题,修得是为了自主,最终目的是自主生死。



从这个儒家五修原则来看,国学教育对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呢?

它的意义就在于提高一个人的生命活动水平,从一个自然的、带有盲目性的人,逐步变为自控自觉的人,而且在有效控制自身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基础上,使自身与环境融为一体,进而影响和改变环境。


相关推荐:课程信息 |《大学》之道与文法五步

课程信息 | 听曾子后人传《大学》心法





 


辛庄师范网络学院

开学啦!


▼辛庄师范网络学院二维码



相关链接:辛庄师范网络学院今天上线试运营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

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