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董平老师谈立志和青少年教育(上)

辛庄师范
2024-08-23




《董平老师谈立志和青少年教育》




1


立志,是每个人由内而生的呢?

还是可以经外在引导的?同时请您谈谈立志和天命的关系。






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我们都说立志,那阳明先生呢,也特别强调立志。他在《龙场示诸生》这篇文章当中啊,《龙场教条示诸生》,那实际上是他龙场,生活的这个过程当中,他讲学,提出来四条。这四条很重要。我个人把它称为“阳明先生关于教育的八字方针”。 
第一条就说立志。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这八个字而已。 
那立志,是不是需要在他人的引导之下,我觉得需要。就我们普通人来说,需要。可以。那么对有一些人来说,他在自己摸索的过程当中,能够深刻地领会到这一点,也是可以的。 
比如说阳明先生自己,在他的那个时代,没有人引导他,走向这么一条圣人之路。他是完全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再同时结合圣人之教言,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嘛。在他的一方面,用行去印证圣人之言,另外一方面,返回来又用圣人的教导,来主导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不断的反反复复的过程当中,终究领悟到立志的必要性。 
所以在这个意思上,阳明先生教我们立志,就是引导我们立志嘛,所以在这个意思上说,立志是可以在他人的引导之下而实现的,完成的。但是,立志这件事情,他人的引导是一回事,你自己立不立得起来还是你自己的事。 
总之啊,他人可以引导,但是要立志还必得是你自己来立的,这一点上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必须是自主完成的一项工作。这个过去有一个,有个小故事,菩提达摩,到了中国来,慧可呢,就来找他了,菩提达摩问他,你来干嘛?他说我这个心啊,就是不安,来请大师给我把这个心给安下来。 


菩提达摩说了一句话,你把心拿来,我来给你安。那显而易见,我没有办法把心拿出来给你。那他提示的是个什么意思?安心这件事,还必须是你自己来做的一件事。 
孔子也好,孟子也好,所有这些圣人都在引导我们走这条路。但是你做不做,能不能把这个心给建立起来,还得靠我们自己呢。阳明有个弟子叫做萧惠,他也跑到王阳明那里去,嗯,他说我这个烦恼就是很多啊,就是克不倒啊,私心很多啊,那你来把这个,怎么办呢?阳明也说啊,你把私意拿来,我来给你克。可能吗?同样不可以。 
所以立志毫无疑问,我们在一般的意思上说,我们可以在他人的引导之下,让我们走向立志的道路。但是,立志作为一件事情本身,必须你自己来做。 
它和天命有没有关系? 
有。 
天命是什么?如果按照儒家的传统的观点,那叫做天命之谓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的根本德性,我们这个人的内在根本德性来源于何处?来源于天,来源于道。所以我们的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我们的天命之性,就是我们内在的德性,我们说要立志,就是要把这个东西给建立起来。 
你得要确认,你一定要确认,主动地自觉地确认:哦,我的本质、我的本性、我的良知,原本是天道在这里的内在。你确立了这样的一个同一性,用哲学的话来说,实际上也就是说,你把你自己的全部的主宰,给建立起来了。 
由于这个缘故,那么你的全部的日常生活,才可能从这里生发出来。如果没有这一个,你的全部生活,很可能是茫茫荡荡的,人云亦云的,大家那么做你也那么做的,我们就谈不上人的独立、完整和健全。
所以在这点意义上说,讲立志和天命是什么关系?实际上立志恰好是为了确认:天命之性和我自己良知本身的同一性。以此作为我们全部的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才叫做立志。所以在王阳明先生那里,那就把它说成立必为圣人之志,就是这个道理。 







2


问:我们现在平日谈的立志、理想,与传统语境中的立志有何差别?




答:我们现在讲的励志呢,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学习目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噢我为什么要学习啊?我长大以后要建设祖国。我为什么要努力啊?我只有学好本领,我才能建设祖国,等等等等。 
立志,我们以前的说法是,要么,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要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还可以把这个理想变得更宏大,我们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读书;我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而读书,你可以不断地放大。但是我经常提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个新问题:我说社会主义建设、中华崛起,等等等等,它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是每一个接受了教育(的)人本身的个体人格的完整和完善。我讲得很透彻,很简单,是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依凭着人格不健全的人来建设。正是在这个意思上,我们如果回忆一下孔老夫子的话,“学以为己”,就有它独特的真理性。什么叫做“学以为己”呢?学以为己,就是通过学习、通过教育,我们向历史学习,我们向现实学习,我们像各种各样的现实生活当中的不论好的、坏的,都是我学习的对象。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总而言之,通过所有这些所谓的外部的手段,来指向我那个内在的、真实的“己”的建立,实现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自主者,自我主宰者,我们是能够为自己行为的结果,承担责任的。这样的一个人才叫做,达到基本意义上面来说的,人格健全。这样的人,只有一个,能对自己负责,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对自己的行为的结果负责——这样的一个人,我们才称之为人格完整的人。 
这样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所以你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在儒家的思想当中它那么看重“信”?孔夫子说来说去,颠三倒四,就说信。信就是你不要自欺啊,《大学》里面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我讲句不大好听的话,我说你欺天欺地欺鬼欺神都可以,千万不要自欺。不自欺就叫做“诚”。诚是什么?就是你内在的那个真实自我的挺立,这叫做“学以为己”。所以,这个是,不论你从事什么行当,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是学理工农医也好,还是学社会学了,什么哲学、宗教、文学历史也好,这个都是基础。 
这一点上没有分科、没有男女、没有性别、没有古今。所以夫子先讲个“君子不器”。先讲“不器”,最后我们才可能人人成为大器,成为“瑚琏之器”,这个才是道理。 
这就是“学以为己”,也就是在孔子的意义上面来讲的立志,要把这个真实的自己挺立出来,人格完整,人格健全,人人为自己负责。你看从孔子来看,他告诉我们怎么看一个人。看一个人不是看你长得五官长成啥样,好看不好看,不是看这个呀,而是通过你的外观、你的言谈、你的举止、你的容色、你的行为,来观出你的内心的真实状况。 
所以孔夫子是已经预设了、已经假定:一个人的行为的,所有一切行为的表现,都是他内在的某种真实状态的体现。那么返回去说,他已经假定了一个人的人格自然情况之下,人格原本是健全的,这才谈得上修身的问题。 
只有在这个意思上才讲修身,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讲修心啊。要不然怎么修呢?修什么呢?所谓的修身也好,修什么也罢。我有时候讲,我说这个“修”字大家都不好,不好理解。尽管大家都在讲,那不是个修,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我说这个修就是园林工人修剪树木的修,园林工工人他看到这么一棵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他觉得不好看。所以他就把剪子拿出来,一顿剪,多余的把它删除掉。人也是一样,我们人在这个生活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会多出很多东西,多出来太多了。 
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言谈、我们的举止、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想法,等等等等,多出了太多的东西。所以凡说修身,一定是做删除功夫,没有告诉你去增,去做增添的功夫的。老子一句话讲透彻的,“为学日益”,“为道”要怎么样?要“日损”。 
就是这个道理啊。为道日损就是修身。 
我们人的日常行为也一样,很多东西多出来的。比如说小孩子有那么多欲望吗?没。你那么多欲望就是多出来的。是不是?你那么多这个想法,这个那个那个,都是多出来的?删除掉。这就叫修身,使我们内外合一,心身合一,心事合一,知行合一。 
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在这个意思上说,“致良知”也是修身功夫,对吧? 



 脱口秀《教育的事》预告片 




2019年11月30日上午9:30首场直播!



识别二维码,进入直播通道



 三年制教育者养成课程|2020年度招生简章 




  2020“三年制教育者养成”春季课程:  备注:4月5日为休息日





——— / 想看更多好内容,请关注它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辛庄师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