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霖: 围绕“健全的人”开展的教育

中霖 辛庄师范
2024-08-23


刚刚带领夸父班大大小小42个孩子,经历七日,从宜黄徒步到瑞金。


这一路,都在感受这个新的班集体,一个特殊时期组建成的大混龄班。虽然,在传统社会(无论中外),大混龄班是习以为常的,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主流教育体系都趋于知识标准化,所以按年龄设置班级成为理所当然。于是,一个大混龄班的教学如何进行,反而成为了一个容易让人困惑的课题。



一路上,除了感受这群孩子,也在思考明年研习营的主题——“健全的人”。恰好,临行前有朋友送了两本书,是谈人格教育的,便随身带上读。这两本书里的一些观念,正好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参考和映证。


这两本书都出自韩国的一个宗教团体——“国际教育基金会”,一本书书名为《幸福人生与和平文化》(非正式出版物),另一本为《培养心情与人格:人生基本目标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一本书,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谈现代教育的危机和人格教育的必要性。现代教育的危机是世界范围内的,近年来我们看到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不是偶然的,不是中国教育一定就比外国教育糟糕,其根源是人类文明往何处去的问题。书中分析了1960年代美国“无导向教育”教学法产生的背景以及造成的危害,下面摘录部分段落,供大家参考:



心理治疗专家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把“无导向”或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心理治疗概念引进心理咨询实践,这带来了心理咨询辅导的大革新。治疗师采用这种无导向疗法治病时,只对患者的思想、感觉作出尽量客观的反映,而不以任何方式对患者进行指导或教导,其目的在于让患者认清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欲望和目标,通过自我觉悟找到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引导患者去发现自我的方法,在当时对于启发成年心理疾病患者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确实有效果。于是,一些人开始提议把这种心理治疗技巧应用到学校的课堂上去教导学生。罗杰斯先生在其《自由学习》一书及其他著述中,大力倡导在教育体制中实施无导向教育。这种为帮助成年心理疾病患者认清自己而运用的治疗技巧,果真适用于课堂里的学童吗?

无导向教育的特点是要用自我发现的过程,取代在指导下进行学习的传统方法。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就得服从于一种以学生感觉为转移的教育方法。而且,无导向教育主张自我决定标准和自我抉择。这无异于告诉学生,他们自己是道德价值观的唯一决定者,而社会认可的对错标准只具有参考价值。于是,昔日作为道德权威的教育者的地位就被贬低了,而教师的角色只是协助者。
……

无导向教育之所以对教育者产生诱惑力,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这种教育受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欢迎。年轻人已经从社会文化思潮中汲取了民主和平等的精神,但对于民主和平等的曲解和滥用却导致了他们怀疑权威、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等等。学生们一般都对这种教育方法及其附带的一些活动感兴趣,因为这些作法符合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如自我发现、叛逆传统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等,想要独立自主的愿望得到鼓励和满足。其次,这种教育方法使教师们觉得工作比较轻松,因为它对学习成绩的要求通常不高,教师也不必煞费苦心地去纠正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顺理成章的结果便是,教师不再被要求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和人生导师。如此一来,教师本身的人格水平和行为举止就无关紧要了。无导向教育受青睐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不排斥任何价值观,因而体现了兼容并蓄和共存的精神,这在美国社会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环境里是十分需要的。
……
无导向教育法最初的倡导者们,包括罗杰斯(CarlRogers)、考尔森(William Coulson)、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内,在对无导向教育方法的实践结果进行多年的观察之后,不得不宣告:这种方法不适合课堂里的学生。60年代末,马斯洛就已否定了自己先前的观点。他声明:年轻人不能借此方法开发自身的潜能……他们尚未学会如何忍耐,也尚不能分辨自己和别人身上的善与恶……又无足够的知识和素养作出明智的行动,一般也缺乏不随波逐流,力排众议、择善固执的道德意志和勇气。罗杰斯最先尝到的实验苦果是:洛杉矶地区一个规模庞大的天主教学校在采用了他的无导向教育法之后,情形变得一团糟。罗杰斯晚年痛心疾首地作出结论说:“应用这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在课堂里教育学生,从来就不适合。”
……

无导向教育的方法在美国风行多年之后,政府终于认识到它的缺陷,特别是在某些作法上。1998年,联邦教育指南提出警告说,禁毒教育中不可采取无结论的抉择法、价值观澄清法以及心理治疗式的方法等。研究结果清楚地显示,这类无导向教育法不仅没有解决吸毒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恶化。到了1996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一项性教育拨款法案,决定拨出5亿美金,来资助具有导向性的“禁欲”(abstinence-only)教育项目。
面对教育系统忽视道德教导而造成年轻人迷失方向的严重情况,许多美国人严厉指责公立学校的教育体制,甚至纷纷将自己的孩子转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就读,因为绝大多数的私立学校一直恪守着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教导。90年代以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加入了推行人格教育的行列,许多学校设置了有导向性的人格教育课程。到目前为止,大约20%的美国公立学校正在计划或已经开设了这类课程。大多数私立学校早已将人格教育作为其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观念与一个时代的思潮紧密相关。所谓“新教育”和“旧教育”的分野,重点并不在形式的不同,而在于它是否能保持某种活力,能够适合一个健全的人的养成需要提醒的是,以上引文,其作者有他的立场,我们未必要认同他的观点,但作为参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当前中国教育呈现出来的种种复杂现象,以及帮助我们厘清自身观念世界里的模糊认识。

至于“有导向”还是“无导向”,哪个正确?“有导向”难道就一定能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么?“无导向”难道就一定不能成就一个健全的人么?


前者,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例,譬如,导向性非常鲜明的极端宗教色彩的教育、强调国家意志的军国主义教育。后者,我们也可以举出成功的案例,比如破除一切执着、破除一切迷信的禅宗的教育。

我们跳脱“有导向教育”还是“无导向教育”的概念,回到最基本的问题:如何与孩子工作?如何帮助孩子成为健全的人?这恐怕是真问题,而不必在学术争辩上兜圈子。
 
大孩子对小孩子的影响


当前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都是小家庭,尤其在城市里,三代同堂的不多。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大多数只生两个;轮到我们做父母,生一个的多,少数也有生两个的。儿女少,家庭小,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功能在减损。

人需要在群体中成长,离群索居,容易造成孤陋寡闻;在相对封闭的小环境成长,容易造成性格孤僻,或者夜郎自大、自以为是、个人主义倾向。中国古人的思维很有弹性,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当前,不少人都在反思或批评计划生育政策,但这样一个局面已经形成,只是指责和抱怨无济于事,我们反而可以从中看到许多新的可能性。

传统中国社会,注重血缘和宗族的关系,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其弊端。何况古不可复,现代人生活流动性大,不可能再回到那个所谓的“熟人”社会。所以,独生子女和小家庭的局面也未必是坏事,它反而会促成非血缘的人际交往,不是基于血缘的“孝悌”关系或许更健康。

今天有人重提“以孝治天下”,其实孝之大义,是基于血亲,同时又超越了狭隘的家庭伦理,而上升到文明的薪火相传,所谓“继志述事”。悌之大义,同样可以超越血亲,同辈人,年龄有差异,但依然可以做到“兄友弟恭”,互爱互敬。


过去一周夸父班大小孩子相处的状态,让大家感到很惊喜。其实,无论是知识的学习方面,还是生活各方面,大孩子对小孩子的指导和影响,往往会比父母和老师的效果更好。

为什么?

因为成人容易僵化,而大孩子——青少年还处于未成年,尽管他/她有了比较强的自我意识,但与成年人相比,他们更灵动,更有同情心,更谦逊,更少些固执。所以,小孩子更愿意亲近大孩子,模仿他们的言行。

而对大孩子而言,要给予学弟学妹们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必须真诚地付出耐心和智慧,而且,小孩子身上的那份单纯、阳光,可以照见自己的不足。可见,小孩子对大孩子而言,也是一份难得的礼物。教学相长,相互砥砺,彼此成就——在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这些词变得更真实。

结合上面的话题,试问:大孩子对小孩子的影响,是“有导向”的,还是“无导向”的呢?
 
“纯洁教育”与完美的人?


我曾经出版过一本切·格瓦拉的传记,书名为《完美的人》。出处是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格瓦拉是他那个时代最完美的人。我们不妨探讨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完美的人?一个人的成长,是否在不断地追求完美?

据说,耶稣是完美的人,尽管他是一个贫穷的木匠的儿子。又据说,佛陀是完美的人,尽管他是因病而去世。同样,有人说孔子是完美的人,尽管他相貌很丑,同时他承认自己不是天才。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但是确实,人类一直有对完美的无限想象,无论是无忧无虑的伊甸园、神仙的国度,还是所谓西方极乐世界。耶稣、佛陀、孔子,在他们的信徒心里,就是完美的人。这些忠诚的信徒们,通过不断否定自我,试图找到通往完美国度的路径。

《幸福人生与和平文化》一书提到“纯洁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当前社会的“性泛滥”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书中写道:

在欧美发生性革命的1960年代之前,性教育还不是一个重要课题。性革命抛弃了传统道德对性的必要束缚,从而引发了天崩地裂般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如性病蔓延、婚外怀孕、离婚激增、家庭解体以及人们心理和人际关系上的障碍等等。当社会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时,教育机构却无法就采取怎样的教育途径达成一致的意见。性教育是否该重新肯定传统的一夫一妻制的贞洁价值观?如果这样教育,年轻人是否会拒绝接受,并认为那是守旧过时的观念,因为它根本没有触及年轻人所面对的新现实?或者应该迎合性行为活跃的新一代青春男女的现状,只要鼓励他们采取防止性病和意外怀孕的措施即可?

有两个问题,是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是生死问题,二是性的问题。再完美的人也会死亡,这个事实本身就不够完美。所以,人们会构想出“灵魂不灭”的观念,以自求安慰,并将一些优秀的人神话,以求得精神的寄托。而关于“性”,与人类的耻感和欲望有关,传统道德教育的做法,要么提倡禁欲,要么强调“纯洁教育”。中国宋代以来的理学家们,也强调“存天理,去人欲”。请注意,后世儒家与孔孟的差别。在孟子那里,并不把“人欲”当作洪水猛兽,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当今青少年问题为何突出?是因为主流教育对这两个核心问题,要么遮遮掩掩,要么莫衷一是,很难令孩子们信服。我手头有一部国外资深华德福老师的书稿,是探讨青春期教育的,下面摘录她列出的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和讨论:




第一部分 青春期的本质1、你是如何成为一个青少年的?2、在青少年从否定期到肯定期的过渡期,自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3、在过渡期,青少年承受什么样的压力?4、举一些我们可以看到的从青少年从青春期早期到青春期晚期的各种变化的例子。5、从十八岁到二十一岁,有哪些年轻人可以使用时间的有益的方式?6、在过渡期,没有亲密朋友或者浓厚的兴趣会有什么后果?7、有哪些活动可以平衡性欲和对权力的野心?8、戏剧和世界事件可以怎么帮助青少年获得不同的视角和视野?9、在十六岁/十七岁期间,孩子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10、青少年有哪些方式面对他们的死亡性?为什么这很重要?11、在变得有自我意识的过程里,孤独扮演什么角色?那是必要的吗?12、一个青少年是怎么建构他/她的世界观的?13、讨论 16-17 岁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思维方式的异同。14、思考与性爱有什么关系?你能想到一些例子吗?15、有哪些方式可以让青少年唤醒鲜活的思考?为什么这点很重要?16、为什么不要过早让青少年进入智性的思考很重要?17、如果让一个青少年保持想象性的思考太长时间会带来什么危险?18、青春期前期和后期的情感生活有何不同?19、情感成熟的发展和思考的发展有何关系?20、自我放纵扮演什么角色?21、女孩和男孩自我感知的发展有何不同?22、男孩的情感生活是怎么发展的?23、因为男孩可能和女孩的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方式,他们经常被指责为缺乏情感。家长可以怎么帮助男孩们能对他们的情感感觉更舒服?24、对于女孩和男孩的不成熟情感发展有什么危险?25、列举一些关于男孩如何通过使用他们的找到认同的例子。列举一些关于女孩如何通过她们的情感感受找到认同的例子。26、你有注意到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说话方式的变化吗?是怎样的变化?27、举例说明老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高傲的女孩以及粗鲁的男孩工作。28、为什么尊重青少年的隐私很重要?家长背着孩子定期去读他们的信,日记等等是合适的吗?有没有合适的情况?如有,哪些情况?29、男孩和女孩的特质是如何相辅相成的。以你自己的经历作为例子。30、你知道的青少年是怎么表达他们的个性和他们的性欲的?他们有没有做得过分?或者秘密地行动?






第二部分 青春期的挑战1、为什么心灵生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2、青春期的基本需求是什么?3、父母怎么帮助青少年去平衡身体活动的需求和安静静止的需求?4、父母如何判断青少年表现出来的无聊是适当的无聊还是真正的无聊。5、成人如何帮助青少年感觉他们是被需要的。从你自己的经验举例。6、我们怎么滋养青少年的内心生活?7、青少年归属于什么团体?满足了什么样的需求?8、青少年有没有独处或者远离团体的时间?9、青少年是否依赖团体去获得自尊?10、青少年会反对他们的团体吗?然后会发生什么?11、青少年会请求帮助吗?为什么?为什么不?我可以做什么来帮助青少年觉得请求帮助是没有问题的?12、青少年在家庭里的角色是什么?青少年为家庭的幸福贡献什么?13、青少年是否有机会感到被需要,并给别人带来欢乐?14、青少年怎么能帮助到家庭的节日庆典?15、青少年和家庭里的小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16、青少年对事实的需求是如何得到满足的?17、青少年如何看待父母?18、根据青少年在家庭孩子的排位,他们有哪些压力?19、对于最大的孩子有什么样特别的负担?20、孩子一般是怎么处理夹缝于准备离婚或者已经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成人可以怎么帮助到孩子?21、在父母离异后,孩子会面临哪些压力?22、对于离异后不大出现的一方家长,青少年可能会发展处什么幻想?如何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个阶段?23、离异的父母如何帮助青少年避免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自责内疚?24、在离异家庭的青少年通常缺乏他们需要的指导。父母如何有意识地不要去争夺青少年的认可?25、离异如何影响到青少年对长期关系的看法?26、朋友在一个青少年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7、青少年在友谊中体验到什么压力?28、你孩子的学校有什么样的派系?她/他和这些派系有何关系?29、柏拉图式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特别的美好?30、父母的限制如何能真正帮助青少年感到被关心?31、当一个青少年感到孤独和没有朋友的时候能做什么?32、为什么艺术对于滋养青少年的内心生活如此重要?33、艺术与思考和情感的关系是什么?34、音乐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有何特殊的角色?35、你和孩子在哪些领域是有商量余地的?是否有领域你会让青少年做最后的的决定?哪些领域?为什么?






第三部分 青春期的问题
1、什么是自尊?它如何影响青少年?2、广告如何影响自尊?请举例。3、什么让青少年脆弱?4、当你是青少年的时候,你有哪些顾虑?5、青少年是如何面对父母的期望的?请举例。6、期望可以是积极的吗?消极的?或者两者都有?请解释。7、为什么青少年有抑郁的阶段是正常的?8、你的孩子的生活中有出现什么变化可以导致或者已经导致抑郁?解决了吗?9、青少年如何看待失去天真?10、青少年有哪些方式面对分离和失去?11、为什么当今青少年怀孕如此常见?12、你对堕胎是什么态度?是与具体的情形有关吗?13、关于堕胎有哪些危险?14、关于堕胎的精神含义是什么?15、青少年转向食物去解决他们的问题有哪些方式?16、青少年对于厌食症和贪食症有什么了解?17、强迫性人格是如何表现的?18、强迫性和食物紊乱之间有什么关系?19、情绪需求和食物障碍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举例。20、垃圾食品的营养危害是什么?21、父母如何在青少年的饮食中鼓励健康的营养?22、我们如何帮助青少年接纳成长的困难和责任使得他们不去寻求逃避?23、所谓逃避到“伪-成人期”是什么?请举例。24、我们的社会用什么在鼓励这样的逃避?25、我们可以怎么去支持这样的青少年?26、家长如何强化自己?27、家长如何建构一个强大的支持团体去彼此帮助和帮助他们的孩子?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好问题,我们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来充分探讨,相互启发和相互支持。教育这项工作为何充满魅力,因为它必须将人类意识底端的所有秘密翻出来。唯有去除所有观念上的遮蔽,我们才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结语:一辈子做“学生”


2020年,对于辛太学而言,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启。而夸父班也跟着走上了文化重建的长征路。回到前文提到的“有导向教育”还是“无导向教育”的话题,想起刘森老师的一句话。刘老说“不要太像老师的模样,我愿意一辈子做学生。”

新学年,新气象!无限祝福!
 
中霖  合十
2020年8月31日于瑞金至杭州的高铁上
 
——— / 想看更多好内容,请关注它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辛庄师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