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 | 《这一生为何而来》

中霖 辛庄师范
2024-08-23

在杭州游学期间,给孩子们买了一些课外书。其中有一本海灵格的自传和访谈录,书名为《这一生为何而来》。刚才读完了,觉得非常好!
下面做些摘录,并加上我的点评,供同学们参考。
我们常常说要跳脱观念世界里的“二元对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明辨是非,但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往往受到外在的理论和教条的影响,未必是合乎本心的。

当我们缺乏深层的觉察时,我们很容易为了某个观点,抱持强烈的维护或批评的态度,陷入到无尽的纠缠之中。
譬如,二次大战之后的德国,公开反对犹太人的言论是违背“政治正确”的,就如今天的美国,公开批评黑人,也一定会被社会各界谴责一样。
所以,“正义”被标签化了,人们的言行未必是出于真心流露。
在中国,类似的例子也很多,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黑五类的孩子被社会鄙视,你若为出身不好的孩子说好话,别人就会攻击你政治立场不端正。
在今年大疫情期间,围绕武汉作家方方的言论,网上也是争执得很厉害。

海灵格指出,今天的主流价值观其实也是有盲区的:
终生地自我实现、自我解放,思想开明,在今天几乎是必需的。而家庭系统排列工作触及这些概念无法到达的盲点。
他提了几个问题:
◎如果我们承认,我们的家族比我们的理想更重要,我们在自主权上会失去什么?◎如果我们将关注更多地放在自主的另一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更关注联结,承认我们的生命与许多不受我们操纵,也不受我们控制的因素相联结,会发生什么?◎不去代替牺牲者与加害者斗争,而是哀悼被杀害的人,这样的想法真的就是反动和倒退吗?◎难道我们真的不能打破禁忌,将加害者看作普通人吗?◎去思考在天与地之间,除了我们所认知的,还有其他更多东西的存在,就是守旧和不开明吗?从20岁起,海灵格本人就走上了静修和内在净化的道路。他不依附于任何的意识形态。也许他的道路旨在不让自己迷失于一个被善与恶分割的世界。在当今社会,这种想法确实会使很多人感到不舒服。不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诋毁海灵格呢?

海灵格10岁时就离开家,进入一所寄宿学校。
对此,海灵格本人说道:

始终认为,对我来说,我的父母允许我就读这所寄宿学校,是一份很大的礼物。


这是我人生中一个极具意义的转折点,当时刚满10岁的我,突然间来到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它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自由。


如果留在家里,我是不可能获得这些机会的。

海灵格就读的这所学校是教会学校,访谈者问:
◎您基本上10岁就离开了家,在寄宿学校,有您当作榜样效仿的人吗?——主持寄宿学校的神父和修士都很好。他们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一切:体育活动、外出游览、音乐课、戏剧表演,等等。我学会了拉小提琴,在学校的乐团里演奏,还在合唱团里演唱。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您当时不想家吗?毕竟学校离家很远。——不想。我放假的时候都会回家。对我而言,寄宿学校时期是段美好的时光。住宿期间我感觉在各方面都受到极大的支持。神父们都喜欢我们,支持我们。我们总是忙于各种活动,完全不会无聊。◎当您谈起少年时期,您提到更多的是您的母亲,却很少提及您的父亲?——我的父亲很严厉。小时候,父亲的严谨有时让我觉得有压力感,很多年之后,我才领悟到父亲的这份严厉对我的重要性。我有过一次很关键的经历。在伯克利,我曾向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师斯坦利·克莱曼谈及我的青少年时期很沉重,斯坦利只是笑着注视着我,然后对我说:“但是你很强大呀!”刹那间,我忽然意识到,我身上这股来自我父亲的力量和他的严厉对我的重要性,我与他深深地联结了。
◎您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意识到这一点?——如同所有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成长发展。


在访谈中,海灵格总有非常精彩的表达:

◎“不被思想左右”的含义是什么?

——心智的完全净化意味着:不再被恐惧左右,也不受任何理论、意识形态或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练习这种心智的净化。

◎佛教中常提及“成空”,这与您提到的“归中”相符合吗?

——“成空”与“归中”是相辅相成的。其实我想要描述的也是“成空”,某些事物的“成空”。具体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当我们接受一切,接受一切如其所是,我们就成空了。这种接受是一种爱的移动。

这种接受必须毫无遗憾地放弃什么是更好与更坏的比较。例如,不悔恨过错,没有苛求,没有期望,没有谴责地去接受,接受这个世界如其所是。只有如此接受,才能够使“归中”“空无”与“圆满”同在。成空使阻碍我接受一切的障碍消失,反之,接受一切容我成空。

只有当我能舍弃所有的个人欲望和个人意志,处于全然接受的状态时,我才能让自己完全地面对真相。

此刻,事实的真相开始展现它的原貌。假如我想从它那里为我个人索取什么,它就会退隐。当我不再凌驾于它之上,它就会显示最重要的本质。在希腊文中,“真相”一词,其含义是“不被隐藏的”。

◎您所陈述的修行生活,与一般人想象的宗教团体的生活画面很不相同。通常,人们以为修士们苦修、学习和祷告是为了学会如何去转化别人。用通俗的话来说,修士们被传授如何看护迷途的羔羊,如何聚集这些羔羊。

——其实,宗教修行都遵循一个古老的灵性传统,这个传统已经受过考验,证明其价值所在。然而今天在一些教会组织中,这些传统似乎已经丢失了,许多人已经忘记了基督教灵性的根源!这与所有重要的宗教相同。

◎您举办过关于“爱的同心圆”的讲座。这些“同心圆”意味着什么?

——爱的第一个同心圆,始于我们的父母对彼此的爱。我们就来源于这种爱。他们创造并接受我们作为他们的孩子。

他们哺育、照顾和保护我们多年。带着爱,接受他们的这份爱,就是爱的第一个同心圆。

爱的第二个同心圆是童年时期。我带着爱,接受我父母所给予我的一切。他们日日夜夜地为我着想,他们问自己:我的孩子还需要什么?父母给孩子的一切好的事物是无法想象的!

在青春期,父母与孩子渐渐分开。很多人不知道存在着世代相传的给予与接受的方法,即通过上一代给予下一代的方法来达到平衡。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再需要回报那么多,因为我们可以给予我们的下一代,这样我们的心灵就会感到释放、安宁。那么作为孩子,我们可以在内心对自己的父母说:“给予吧!我接受你们所给予的一切!”

只有真正穿越了爱的第二个同心圆之后,我们才有能力去维持可信的伴侣关系。

爱的第三个同心圆:接受和给予。我与我的伴侣面对面站着。我看向自己的父母及家族的祖先之后,再看向他(她)的父母及家族的祖先。在这份注视中,我看到了他(她)的父母所给予自己孩子的一切,以及他(她)的生命由此变得非常富裕丰盛。

在爱的第四个同心圆中,我接受我家族中的所有成员,接受每一个成员如其所是,包括所有被家族排除在外或是被唾弃的成员。

爱的第五个同心圆是关于更大的群体,关于其他文化,关于道德和不道德的人的平等。要平等地对待一切,因为,当我超越了家族关系的狭隘,能够同样珍惜地接受其他人时,我的成长就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爱的第五个同心圆与全人类、全世界有关,它要求我们接受整个世界

海灵格关于“爱的同心圆”的洞见,是“大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的现代表达,其内在精神完全相通。
《中庸》说: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这句话揭示了生命成长的两个方向,一是“自诚而明”,由感恩父母给予自己的爱开始,推己及人,这是天赋之性的自然开展;
二是“自明而诚”,受圣人教化,读书明理,懂得了做人的根本,回过头来感恩父母,感恩祖国,感恩上天赋予我们的一切,没有分别——
王阳明的成长道路就是“自明诚”的过程,
他通过自我教育,悟道,然后行道,体贴出“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走阳明之路的途中,我得到一个偈子:
无是无非心之体,有是有非意之动。知是知非即良知,实事求是即格物。
我们的每一次感悟,正如海灵格所言:

我所经历的洞见,每次就如同得到礼物一般。我没有任何要求,也不做任何宣传。这是一股生发于内在的力量,不属于我自己。






——— / 想看更多好内容,请关注它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辛庄师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