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人母、为人师的一些心得

辛庄师范
2024-08-2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辛庄师范三年制 Author 桑玲



编 者 按 :


「三年制教育者养成计划」(三一计划)的学员们,有写周记或博客的作业要求。


参加三年制课程,大家都是奔着生命最切身的课题来的,所以他们的文字,让人阅读时常常流连忘返——因为点点滴滴,都是鲜活的生命体验!


今天小编分享的这三个故事,来自白马班的同学桑玲,她叙述了她为人母、为人师的过程中,细腻而深刻的观察和体悟,想必大家都会心有所感、有所获!



桑玲 | 作者

明明 | 编辑

纪录片《幼儿园》 图源



01


不要培养孩子的“受气包”情结



孩子们在院子里玩儿着,因为一件小事情,争执起来,过会情绪起来生气了,期间有嘴慢的孩子,说不及就动起了手,于是大家纷纷跑回教室找老师,要求老师来“评评理”。
老师慢慢地听完每一个孩子的叙述,哦,原来是这样啊……
有意思的是,在孩子们的叙述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争着表白说,自己在这件事情中是无辜的,都是因为别人来着,因为谁的原因我才骂了他,因为谁的原因我才出手了,每个孩子都把自己摆在了“受气包”的位置,认为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别人造成的

纪录片《幼儿园》(2004)▲
我没有给他们做判断,问了每个孩子,在那时,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协商解决,后来高高兴兴地和好了。
 
类似这样的场景,不仅仅是孩子们,即便是我们成人,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或者是发生了一些让我们心里觉得不如意的事情,我们的第一反应经常会是,这个事情都是怨谁谁,如果不是他,我这件事情就做成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里就会有一丝丝担心。如今做父母难,家家一个孩子,每一家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负,孩子们之间有了矛盾,家长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方孩子的不是上,于是孩子也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别人不对,是别人欺负我了。

纪录片《幼儿园》(2004)▲
现在来想想,假如把孩子们的生命拉长到20年以后,他们20多岁了,会在社会上做事情,需要去和他人在一起沟通、协作。如果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孩子们仍然认为是别人的问题,那么这种想法带给孩子的伤害,远远要大过孩子所面对的事情本身。
第一时间,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已然会有一种受害者情结,孩子会认为他自己是没有能力去决定事情的发展的,事情进展的顺不顺,他的心情好不好,都是因为别人没有做好,不是自己的问题
那这样的孩子,我相信无论智商有多么高,技术有多么专业,他每天依然会活在焦虑,恐惧和愤怒之中,找不到转化事情发展的突破点。
我的孩子,小的时候也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作为妈妈,我也会担心他会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但是那个时候意识到,如果我一旦给孩子扣上一顶受到欺负的帽子,孩子自己的内心就没有办法去成长得更有力量了,他会暗示自己是受到欺负的,受到委屈的

纪录片《幼儿园》(2004)▲
遇到他从学校里回来告诉我,他们班哪个同学又欺负同学了,我会告诉他说,其实欺负同学的那个孩子更可怜,首先作为小学生,他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另外,多数情况下容易冒犯别人的孩子,是因为他从小得到的关心和温暖不足,所以他不会以温暖的方式,去和别的同学打交道。
我希望孩子从小学着习惯于这样看待人和事,他长大了如果遇到不顺,不要纠结和焦虑外在的环境,多去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事情有一个好的发展
如今,自己学习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受到中国人思维的包容性。
我们中国古人,读书志在圣贤,虽然每个孩子的根器不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达于圣贤,但是如果孩子可以志于圣贤,学习圣贤之道并且在生活中实践,这会让一个孩子在成长中的生命内在变得笃定有力量。
当他在人生中遇到困难,感到纠结,恐惧,愤怒的时候,他会有能力透过事情的表象去看看事情背后的实质,去看到对方的不容易,从而放下自己的情绪。一个心绪平和的孩子,才更容易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纪录片《幼儿园》(2004)▲
把我的一丝丝担心记录于此,希望每位父母可以去拉开孩子生命的长度,去想想孩子未来的人生,然后再返回到现在,去思考我们当下对待孩子的教育。

02


孩子,谢谢你的拥抱



班上有一个特别一些的孩子,上课的时候,不能安静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不了几分钟,就需要跑出去转一圈。所以后来和妈妈沟通,先由妈妈上课的时候在旁边陪伴着。
记得我刚开始带他的时候,妈妈对他说,“这是桑老师”。孩子茫然地看我一眼,也没有什么的反应。
早晨孩子们拉晨圈的时候,他会在圆圈中跑来跑去,无论是我的语言还是把他拉回位置的行动,都没有办法阻止孩子的跑动,我只好邀请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由妈妈陪伴着他,去看其他同学们拉晨圈。

纪录片《幼儿园》(2004)▲
下课的时候,妈妈对我解释说,她先上了上官老师的课程,他只认定上官老师才是他的老师……但是我自己的心里却非常清楚,是我自己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或者说,我只是从头脑里面接受了这个孩子,而我的心并没有接受他。
回顾最初班里接收孩子的时候,我知道他来到这个班,虽然教学上会有一些挑战,但是他会成为这个班里所有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孩子们会在和他的交往中,学会理解、包容、友善。所以我自己一直以为,我已经接纳了这个孩子。
但是孩子对我的态度,却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了我的内心——我们之间有隔。
有一阵子我心里也非常发愁,因为看到了问题的原因,但是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纪录片《幼儿园》(2004)▲
      直到有一天,他和同学们发生了冲突,本来他是期望过去和孩子们玩耍,但是因为他长得比较高大,出手太重了,孩子们以为受到了他的攻击,就还手了,于是他自己就委屈地哇哇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大声地喊着“你妈的脚(这是他表达伤心时的特定语言)”。
看着孩子在那里哭喊,有一瞬间,我突然捕捉到了他心底的那份委屈,于是走过去抱住他,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告诉他,“老师知道你受委屈了,那就哭一会儿吧。
这一顿哭,持续了有二十多分钟,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孩子才渐渐恢复了平静。
这件事情以后,我更有意识地去注意他和其他孩子们的交往。我发现每一次起冲突的时候,并不是他有意要去冒犯别的小朋友,而是他渴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只是他自己不知道如何进入到别人的玩耍当中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对自己说,顺其自然,放下评判,先不要干涉太多。
虽然行为上不去过多干涉,但是心里面会牵挂着,看着。
有一天,我们在拉晨圈,他迟到了,当他加入晨圈的时候,非常开心地和我笑了一下,霎时我也感觉我的心开了
那一天的晨圈,他只在半中间跑开了一次。渐渐地,在晨圈的时间他不再跑动了,我们吹笛子的时候,他愿意靠在我的肩膀上晃一晃,眼睛弯弯地非常享受的样子。

纪录片《幼儿园》(2004)▲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早晨到了学校,他顾不得换鞋,都会奔过来和老师拥抱一下,有的时候,还会在老师的脸上亲一口。孩子的这些行为在告诉我,我自己的心,如今才是真正接纳了他。      记得在辛庄学习的时候,王镇华老师讲,“直心是德”。我一直以为,愿意接受孩子待在我们班里面,就已经是对他的爱心了。现在想来,那时只是“明理”,并不是“明心”
是后来在和孩子的一日日相处中,他以他的行为,不断地呼唤我去看一看自己的“真心”。孩子帮助我,就像扒洋葱一样,一件事又一件事,一层又一层,把包裹的皮壳扒掉,直到最后,让你看到里面的那个心。
此心是觉,此心是感,虽离直心还是甚有距离,但终归是变得明朗了一些。
       谢谢你,亲爱的孩子,谢谢你愿意给予我你的拥抱。

03


我知道我不是傻瓜


前几天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一年级的小朋友海宝走过来,找主班杨老师,他对杨老师说:杨老师,刚才当当说你是傻瓜。

杨老师停下他的午餐,认真地对海宝说:哦,那你可以告诉当当,我知道我不是傻瓜。

我十分赞叹杨老师的这个回答,实在是太睿智了!

一方面他和孩子清晰地表达了他自己的坚定,另一方面,他也在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如果未来孩子长大了,“我”应该在哪里!

纪录片《幼儿园》(2004)▲

在当今社会,我们成人的很多焦虑和恐惧多半都是来自于在成长过程中分不清楚我在哪里,当外界一有风吹草动的时候,那颗不坚定的心就会跟随着外面的世界去漂泊,今天飘到这里,明天又飘到那里,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

杨老师的这个小故事,也深深地在警醒着我自己,我们班的孩子逐渐长大了,很多时候,我难免也会在智性的层面对他们有了要求,要求达不到的时候,我自己也会有焦虑出来。

我把这个小故事记录下来,提醒自己,从孩子一生的成长来说,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一颗清晰、坚定、中正的心,可以让他们未来的人生,生活在坚定和踏实之中。

纪录片《幼儿园》(2004)▲



End




她的小故事,
是不是也触动了你那颗
为人母、为人师之心?

欢迎留言分享呦~




推 荐 阅 读


三年制  | 回顾2020--庚子年兴致勃勃的学习
三年制教育者养成项目 2021年招生简章
中霖 | 近期教学随笔 / 学习日志合辑
线下课 | 秋风老师讲《近五百年来的世界史》
行益老师 | 中医外治传承系列 之 头、面、颈部疗法


点个在看,让生命成长之路上的人早日相遇!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辛庄师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