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A | SJZU建筑博物馆 | 法兰西的建筑诗人——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华中建筑
2024-09-03

编者按:2020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SJZU建筑博物馆通过全景回顾建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普利茨克建筑奖四十余年中,不断走向多元与包容的发展历程,展现其对全球建筑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自5月18日起,我们将以每周连载的形式,整体回顾并逐届介绍普利茨克奖获奖者的创作之路,敬请关注。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普利茨克建筑奖历史全景回顾之十九



第十九辑    1994年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图1-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1994年摘得普利茨克建筑奖桂冠的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被誉为“法兰西的建筑诗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同时也是一位诗哲,一名热忱的画家。他富有创造性的现代城市空间理论酝酿了他独有的建筑设计思想,因此,他的建筑总是有机地嵌入城市肌理,在对周围环境的介入中,修复并创造了新的城市空间。包赞巴克既不拘泥于古典主义,也不束缚于现代主义,他的建筑作品在现代主义陷入困境的时刻,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创造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


出身法国西北部布塔列尼贵族后裔的包赞巴克,1944年在身为军官的父亲参与突尼西亚战役期间,出生于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从小就喜欢绘画的包赞巴克,有一次在书中看到柯布西耶的绘画,引发了他对建筑空间概念的兴趣。1950年代末期,在参观了柯布的朗香教堂与拉·图瑞特修道院之后,包赞巴克对建筑产生了兴趣,于1962年进入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建筑。然而,学院中与当时真实社会状况完全脱节的建筑教育训练方式,以及法国新锐导演在影片中所呈现的住宅社区场景带来的启发,使包赞巴克认识到,建筑的未来决不能像学院内所教导的那样保守、复古、折衷,于是包赞巴克开始关注人们的城市生活,探索自己的建筑之路。1970年,包赞巴克从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获得了国家建筑师文凭。刚毕业的包赞巴克并没有立即着手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从心理学的研究立场出发,对集合住宅的居民进行了空间认知的调查,这种社会调查对他之后的设计实践也显得颇有意义。


图2-年轻时的包赞巴克

图3-柯布西耶的绘画


1970年代,包赞巴克从古巴比伦塔的传说中找到灵感,在法国的马恩拉瓦莱小镇设计了一座十边形螺旋状水塔,这是包赞巴克的处女作。当时包赞巴克正着手Marne-la-Vallee新街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他在机动车道交叉口设置了一个交通环岛,将水塔设置在环岛中心,水塔拥有一个正十边形的平面,由顶部的巨大储水箱和外敷钢栅的螺旋状塔组成。


在这个设计项目中,包赞巴克赋予城市机动车道的十字交叉口一种可感知的形式和意义,体现了包赞巴克对建筑的一个理解——任何建筑形式都存在于纪念性和功能性的斗争与平衡中。这种“中心纪念性”的典型处理手法一度出现在欧洲古典的巴洛克城市地标中,在此得到聪慧的演绎与借鉴。


图4-Marne水塔

图5-Marne水塔


“回归琐碎”是包赞巴克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回归社会的复杂性,回到实际情况,而不再是理性思维和技术思维将城市按不同的功能领域进行切分,并试图为每一个问题找到普适性的答案。他认为,单一的审美和平均的分配不是真正意义上个体之间的公平。


1975年,包赞巴克在巴黎欧风路住宅设计中首次使用了“开放街区”的设计手法,以新的视角看待城市空间,将之视为容纳公众生活的公共场所,而非建筑间乏味的空间间隔,赋予城市住宅工程一种建筑学品质。适应于基地的现状条件,通过对建筑的精心安排,居住区内流通的空间肌理表达出明晰的开放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等级层次,有机地嵌入城市脉络之中。同时,建筑体之间的狭缝形成内与外的空间渗透,引入城市景观。


图6-巴黎欧风路住宅构思草图

图7-巴黎欧风路住宅

图8-巴黎欧风路住宅

图9-巴黎欧风路住宅

图10-巴黎欧风路住宅


1980年,包赞巴克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这个事务所同时也是一个“都市研究所”。利用“开放街区”来实现都市结构更新是他提出的一个全新观念,事务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生活空间质量和理解城市的角度上。相比较以实体的叠加组合来构筑空间,他更主张在建筑设计中利用空间来构筑实体。于是,他的建筑作品以极强的雕塑感成为都市中的地标性建筑。


1984年,包赞巴克开始设计法国总统密特朗任内巴黎更新的第一个大型项目——巴黎音乐城。该项目集多种功能于一身,从设计的整个空间区域来看,分为西区的音乐学校和东区拥有着复合机能的建筑群。


图11-巴黎音乐城透视图


西区有如古典城市的配置,以静态对称,维持道路立面的城市特色,顺应都市尺度及肌理。以波浪形的屋顶整合丰富的建筑群体量,同时呼应了拉维莱特公园中的游廊顶板。而东区包括音乐博物馆、管风琴演奏室、音乐教育中心、大型交响乐厅、音乐家宿舍等多种功能,较多的开放空间回应了密集的空间计划,并围绕着交响乐厅延伸出类似铜管乐器的螺旋形空间极富张力,将墙面打破,进而塑造出强烈的空间雕塑性。


图12-巴黎音乐城总平面图


巴黎音乐城从开始设计到落成历时十一年,最终形成了西区与东区的交相辉映,他们的空间组合超越了纯粹的建筑维度,塑造了一种粘合城市、公园与广场的脉络关系。巴黎音乐城是包赞巴克设计生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综合性项目,他也因此获得了199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图13-巴黎音乐城

图14-巴黎音乐城

图15-巴黎音乐城

图16-巴黎音乐城

图17-巴黎音乐城内部

图18-巴黎音乐城内部


1987年,由包赞巴克设计的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建成。建筑面朝城市和开阔的公园绿地,优美的环境条件大大缓解了因艰苦的舞蹈训练所带来的身心疲乏之感。三个独特的建筑体量包括舞蹈训练用房、教育管理用房以及向公园延伸的学生宿舍。一个明亮宽敞的玻璃大厅将三者连为一体,并协调建筑与外部环境的渗透关系。室内庭院成为孩子们可以发现的第四个世界——一个充满鲜花绿树的美丽花园。


图19-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轴测图

图20-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总平面图

图21-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

图22-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


由多个舞蹈练习用房组成的方形建筑体拥有一个小的中庭,一部螺旋楼梯成为室内的视觉焦点,随着一路攀升,不同层次的景观映入眼帘——充满活力的练功房、远处的城市、近处的公园以及学生聚集谈天说地的楼梯平台,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逐次展开。正如包赞巴克自己所描述的那样:“这个设计缘于一种运动的理念,不仅仅是眼睛,而且包括整个身体,可称得上‘移步换景’。如同建筑一样,舞蹈艺术也是对空间的礼赞。空间暗示并激发着运动,运动却又彰显出空间的稳定性。”


图23-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螺旋楼梯

图24-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螺旋楼梯

图25-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室内


199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迎来了第一位来自法国的获奖者——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普利茨克奖评审委员会评价包赞巴克的作品:“既不拘泥于古典主义,也不束缚于现代主义,而正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他以广阔的视野和构思,谋求超越形式主义的建筑风格,拓宽了我们对建筑的认知领域。他的设计以新的视角关注建筑、功能以及其中的生活,在力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着一种创造性的探索!”


图26-包赞巴克获普利茨克建筑奖


1999年,巴黎国际会议大厦扩建项目完成。在这个项目中,包赞巴克力图延伸并强化贯穿卢浮宫以及凯旋门的都市轴线,以一面长而笔直的实墙营造一种反映都市轴线的基调。墙面的水平分割所形成的流动体现了城市要道的速度感,同时建筑上的狭长露台也配合墙体做为速度感的强化。墙身断裂而形成的入口以及入口平台的巍峨姿态,塑造出一种慷慨的门户意象。大面积的倾斜墙体在设计中虽然醒目,但在大的都市环境中仍保持着谦虚姿态,入口处会议厅的圆形体量与外墙之间以玻璃幕相连,缓解倾斜墙体给人的压迫感。入口的巨大平台使得人们可方便的欣赏广场以及都市绿化的美景,而墙面上大面积画屏,则成为往返人流所关注的视觉焦点,加上夜间变幻的照明设计,为这片严肃的空间创造出轻松活泼的气氛。


图27-巴黎国际会议大厦

图28-巴黎国际会议大厦

图29-巴黎国际会议大厦入口

图30-巴黎国际会议大厦内部


同年,由包赞巴克设计的纽约路易威登大厦竣工。这座大厦看上去如同传统的摩天楼经过破裂的玻璃折射后产生的迷幻景象,成为20世纪90年代将凸凹杻曲的高层建筑形式带入纽约的重要代表建筑之一。如同T形台上端庄行走的模特,路易威登大厦使得街道其他的建筑相形见绌。


图31-纽约路易威登大厦

图32-纽约路易威登大厦构思草图


这栋大楼仅有23层,但它纤巧的曲线造型和沿街面的退后处理,使它看上去更像一座小摩天楼,而这种视幻作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狭小的基地面积对行人视线的夹逼作用。这种狭小的夹距在法国致密的街区肌理中或许司空见惯,但在纽约,却是一种奇特的挤压状态。


图33-纽约路易威登大厦


包赞巴克有效地回应了纽约用地紧张的问题,在苛刻的用地规则限制下做出了非常生动的设计,一栋具有复合功能的大楼,灰色街区中的一抹醒目的亮光;同时也得助于建筑材料的特殊处理,以及非同寻常的造型处理,它被当地媒体称为三十年来纽约最亮丽的工程!


图34-纽约路易威登大厦方案推敲过程

图35-纽约路易威登大厦

图36-包赞巴克和纽约路易威登大厦


2003年,包赞巴克设计的位于柏林的法国驻德大使馆最终交工。新落成的大使馆,完美地展现了包赞巴克独特的理念和成熟的设计手法。地段位于德国著名的帕里斯广场一侧,出于对区域传统氛围的尊重,包赞巴克在建筑外立面的处理显得很收敛,但在建筑内侧朝向庭院的立面处理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手法——垂直与水平、外凸与内凹、实墙与玻璃等对比,加上木格栅所形成的半遮闭效应,使整个立面充满无穷的层次感。


图37-法国驻德大使馆总平面图

图38-法国驻德大使馆

图39-法国驻德大使馆


贯穿的流线和开敞的室内空间将形态各异的建筑体量联系在一起,整个流线呈现迂回的"8"字形,这与周围传统建筑线性加终端的室内路线模式全然不同。而在室内的空间结构中,包赞巴克的设计充满跌落错动的丰富层次感。


图40-法国驻德大使馆

图41-法国驻德大使馆剖面

图42-法国驻德大使馆剖面

图43-法国驻德大使馆内部

图44-法国驻德大使馆内部


2005年,包赞巴克应Extell公司总裁邀设计了纽约One57超高层住宅,位于曼哈顿57街,纽约中央公园中轴线上,卡内基音乐厅的正北面。90层的高楼,壮美景色在眼前如画卷般铺开,39层以上均为住宅公寓,保证每一户都能拥有非凡的视角和充足的自然光。整座One57如同奔流而下的瀑布一般流畅雄伟,将整个纽约上城区的美好全部吸收,并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张扬。


图45-纽约One57

图46-纽约One57

图47-纽约One57

图48-瀑布般流畅雄伟的玻璃幕墙

图49-纽约One57玻璃幕墙


2013年,巴西里约热内卢新区巴拉大蒂茹卡的新地标——里约热内卢艺术城建成,该建筑是用一座庞大的结构支撑起来的小型城市,其中包含有各种各样的场所。这座“城市”建立在一个距离地面10米的大型平台之上,人们可以在这里远眺山和海。


图50-里约热内卢艺术城

图51-里约热内卢艺术城

图52-里约热内卢艺术城


艺术城被视为一个城市上方的大门廊,是对巴西传统建筑风格的致敬。在屋顶与平台这两层宽大的水平楼板之间分布着大片的曲面混凝土墙,墙面虚实交错,一个个大厅由此形成。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密切关联,线性平面的屋顶呼应海洋的水平线,弧形元素则与周围山脉有所呼应。


图53-里约热内卢艺术城半室外空间

图54-里约热内卢艺术城半室外空间

图55-里约热内卢艺术城半室外空间

图56-里约热内卢艺术城内部

图57-里约热内卢艺术城内部

图58-里约热内卢艺术城内部


2019年,上海上音歌剧院完成,这是包赞巴克在中国的首作,也是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歌剧院。整个歌剧院由一系列场馆组成,体量相对较大的歌剧院观众厅被周边小体块围合,处在歌剧院建筑的中心位置。因为舞台设计的需要,建筑师将台塔做到34米,观众厅的高度控制在24米。这些较高的体块都相对街道做了后退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小对街区的影响,且与周围的建筑保持尺度上的统一,强化了建筑与自然及城市的互动性。


图59-上音歌剧院

图60-上音歌剧院

图61-上音歌剧院


歌剧院的主入口是由三面内凹的斜墙围合成的内向空间,充足的光线可以通过中间的幕墙进入观众大厅,公众可以从室外看到丰富的内部环境,形成室内与室外的自然过渡。二层大厅主入口层的楼板伸出室外,将立面分割为上下两层,同时作为一个观景平台将室内与室外再一次联系起来。这种镂空的手法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窗棂”的体现,通过虚实对比使立面更为丰富。旁边两个立面上,UHPC挂板像舞台幕布一样打开,既与歌剧厅的建筑性质相呼应,又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吸引公众探索幕后的室内空间。


图62-上音歌剧院立面

图63-上音歌剧院

图64-上音歌剧院

图65-上音歌剧院

图66-上音歌剧院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包赞巴克设计的作品益发不受古典和现代主义的束缚,以非传统的方式归于这个大胆、多元而新颖的时代,同时保持优雅和对城市环境的敏感性和理解。他理解过去,但忠于自己和时代。“在这个变迁的时代,凡事不能立足于某种成见,而要在实际操作中,不停地反省与思考。”包赞巴克的建筑作品从根本上关注着人们身体以及精神上的需求,他独有的对丰富尺度的诗意创造与应用,不仅反映出他出众的专业素养,还恰如其分地融入着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与诗意。


图67-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生平及主要建筑作品



1944年

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1962年

进入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建筑

1970年


毕业于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获国家建筑师文凭

1974年

Marne水塔

1974年

洛科特集合住宅

1975年

巴黎欧风路住宅

1980年


在巴黎设立事务所,于法国巴黎建筑

专修学院任教,并出任院长

1983年

巴士底歌剧院

1984年

巴黎音乐城

1984年

老人之家

1985年

于法国巴黎南特尔国立建筑学院任教

1985年

波布尔咖啡馆

1987年

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

1988年

欧罗迪斯尼饭店

1988年

亚特兰波科技园区规划

1989年

波迪克斯服装店室内设计

1989年

Marne第四期发展规划

1989年

Cours Mirabeau城市修复项目

1990年

布戴尔博物馆扩建

1990年

获得法国巴黎建筑大奖

1990年

麦茨中心城区规划

1991年

市立艺术学校

1991年

日本富冈集合住宅

1991年

斯特拉斯堡断带区规划

1992年

获得法国建筑师学会银牌奖

1992年

奈良国际会堂

1993年

获得法国国家建筑大奖

1994年

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

1994年

日本本戴大厦

1995年

Marne建筑学校

1995年

韩国国家博物馆

1995年

塞纳河左岸片区整体规划

1995年

法国里尔市里昂信贷银行大厦

1996年

奈什纳尔住区改建

1999年

巴黎国际会议大厦扩建

1999年

格拉斯城法院

1999年

新文化中心

1999年

纽约路易威登大厦/LVMH大厦

2003年

法国驻德大使馆

2004年

获得欧洲城市规划大奖

2005年

纽约One57

2005年

法国卢森堡爱乐音乐厅

2013年

巴西里约热内卢艺术城

2019年

上海上音歌剧院

2020年

苏州湾文化中心


图片来源索引

图1-7、9-14、16-25、27-33、35-45来源:《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

图8,来源:豆瓣网《(書摘·建築)巴黎欧风路(RUE DES HAUTES-FORMES)209户住宅设计1》

图15,来源:太平洋家居网《普利茲克獎得主建築師包贊巴克上海開講》

图26,来源:普利茨克建筑奖官网

图34,来源:建筑时空网《【CBC Talk大师讲堂】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10月30日上海演讲(组图)》

图45-48,来源:大山谷范文网《纽约one57》图49,来源UED《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巨量与当代》

图50-58,来源:个人博客《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巴西里约热内卢艺术城》

图59-66,来源:Archidaily网站

图67,来源:LUXUO《Martell XO Exclusive Architect Edition》



声明:本公众号为公益科普平台,文章引用照片非商业用途,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guoqi_7777@163.com处理。



-END-

本文转载自SJZU建筑博物馆,文章仅供学习交流

如有侵权 请与我们后台联系

编 辑丨TT    校对 | MM    审核丨幽兰

随时给你最新建筑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中建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