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 | SJZU建筑博物馆 | 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上)
——普利茨克建筑奖历史全景回顾之二十
图1-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面对严酷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他身处日本的学历社会,未曾接受大学教育,立志自学建筑,但前半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经历了重重困难。他的设计生涯是从小规模城市建筑设计开始的,秉承“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信念,将每个项目做到极致。他拥有着自我创造的强大意志,他坚持着勇往直前的浓烈热情,他就是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1941年9月13日,安藤忠雄出生于日本大阪。在成长为一名杰出建筑师的过程中,他从未接受过专业的建筑学教育,并非科班出身。年少时,安藤在一个木匠铺做学徒,14岁那年还和他的木匠朋友一起建造了一个23平方米的小木屋。17岁那年,安藤和弟弟一样成为了一名职业拳击手,正是这项运动给了他首次出国旅行的机会。
图2-国中一年级的安藤,下排右边数第三位
图4-柯布西耶作品集
1963年,安藤环游日本,看到许多丹下健三的建筑,心中有很大触动。在结束旅行之后,安藤进入神户的事务所工作,在此期间认识了当时在大阪市立大学教授都市规划的水谷颖介老师,并参加水谷老师负责的都市研究团队TeamUR,从此开始协助都市开发的总体设计方案等工作。
图5-安藤环游日本时留宿的乡镇
1964年,安藤踏上欧洲之旅,从横滨港搭船到纳霍德卡,转乘火车经西伯利亚铁路前往莫斯科,之后从北向南行进,在欧洲和非洲游历数月之后回国。 这是一趟旅费六十万日元、为期七个月的旅程。期间他走访了所有能找得到柯布西耶建筑的地方,感受到了混凝土建筑最真实的状态,对他回国后的建筑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图6-1965年的横滨港
1969年,28岁的安藤忠雄拥有了自己的个人事务所,是在大阪的阪急梅田车站附近的一个大楼中租了一个小房间,这里便是他与一直以来的生活和工作伙伴加藤由美子两人最早的出发点。起初事务所几乎没有工作,参加国内外的建筑设计比赛是唯一的事情。安藤每天都在事务所的地板上一边打滚,一边望着天花板读书,脑海中幻想着不存在的设计。
图7-28岁的安藤在梅田的事务所
1976年,住吉的长屋建成,建筑位于大阪市中心区两所传统风格的房屋之间,只占据了很窄的一个空间。
图8-住吉的长屋临街面
长屋是一个用清水混凝土建成的两层小楼,中间部分由露天的中庭和台阶组成。起居室和中庭之间用玻璃分隔开,故而每层水平面上的空间在视觉上都是相互联系的。中庭由一条走廊连接两间卧室,在增加了各个空间距离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隐私。
图9-露天中庭廊下空间
但住吉的长屋一开始却饱受批评,根据使用功能来看,这间住宅确实有使用不便的地方。该作品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的时候,安藤也附带说明:“这间房子绝对无法从一般的角度来诠释。”
图10-住吉的长屋轴测图
图11-从上方看向内院
在住吉的长屋里,可以感受到安藤忠雄建筑生涯中标志性设计理念的简洁表达:在设计和实施工程中重视清水混凝土的运用,以及对日本街屋传统风格的重塑;使用未加修饰的建筑材料,以及对建筑环境自然光的准确把控;空间内部倾向性的重视,以及在建筑的整体生命中加入基本的自然因素等。1979年,住吉的长屋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奖,此后不断地获得日本和国际各大建筑奖项及评论界的肯定。
1981年,在兵库县芦屋市一片青翠的斜坡上,安藤为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小筱弘子女士设计的住宅落成。
图12-小筱住宅鸟瞰图
住宅的构成很简单,将两个高度不一的混凝土盒子并列摆放,使建筑呈现出半埋入地下的状态,达到避开基地内树木的目的。两个盒子的长边顺应坡势,由一条地下通道相连。
图13-室外台阶
图14-从墙体上方天窗射入的光线
建筑内外均以清水混凝土为基调,设计理念愈发明确地坚持几何学的简单结构。从住吉的长屋开始,安藤的很多都市住宅都采用了相近的手法,但在将自然引进箱形建筑这点上,他这次挑战了“光线”这个新的主题。
图15-小筱住宅起居室
图16-完工三年后增建的小筱弘子工作室
同样是住宅类项目,住吉的长屋和小筱住宅对于安藤来说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前者使安藤在日本建筑界崭露头角,在其之后设计的大部分住宅都是在拥挤的都市环境中争取丰富的居住空间;而小筱住宅则是安藤在资源丰富的基地上不限规模的进行设计,给了他追求他所向往的另一种建筑的机会,并发现了清水混凝土箱形建筑的“下一个可能性”。
1983年,六甲集合住宅第一期于神户市兵库县落成。基地是一个朝南的60度斜坡,使住宅看上去像是嵌入了神户六甲山之中,这里的住户可以看到大阪湾至神户港的全景。安藤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场地条件,沿着地形坡度的走势,采用了埋入式混凝土梁柱结构,最终呈现阶梯状的组合空间。
图17-六甲集合住宅第一期外观
建筑整体生成来自一个对称的5.8米×4.8米的标准网格,随着对这一标准网格的上下移动,在边界地带形成连续的下沉式空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各个住宅单元的入口通道,在处理好建筑形体与场地边界的同时也成为了促进社区交流的公共场所。
图18-六甲集合住宅第一期轴测图
图19-从住宅看向城市
图20-六甲集合住宅总鸟瞰图
1984年,Time`sⅠ于京都市中心落成,基地邻近横跨在高濑川上的三条小桥。该项目为一个商业设施,分两期建设。
图21-Time`sⅠ设计模型
由于基地紧邻河道,考虑到基地和水面的关系,整个基地挖到与水面同高。受到严格的高度控制,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主体沿着高濑川展开,形体规整流畅,上方覆有拱形屋顶,其间的部分用作楼梯间或通道。为了给人们提供观看高濑川的多种视角,安藤通过多样的小巷空间与各个店铺相连,使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有机结合。
图22-Time`sⅠ拱形屋顶
图23-Time`sⅠ外墙面
图24-Time`sⅠ相邻的河道
图25-六甲山教堂外观
“风之长廊”总长达40米,顶棚由玻璃天窗和“H”型联系梁构成1/6圆拱状顶。长廊为直筒形,在它的尽头是峭壁与大海,而在这之中安藤用一种隐晦的方法将教堂的主厅与之相连。在长廊的基本框架中加入厚度近似于立柱厚度的磨砂玻璃,安藤用现代材料表达日本传统木建筑的朦胧与柔美,在光线昏暗的空间中塑造令人敬畏的柱廊。半封闭的空间结合地势的起伏,增加了通往教堂的神秘感和仪式感。海风贯廊而过,使人在感官和心灵上受到洗礼,“风之教堂”由此得名。
图26-通向礼拜堂的拱形顶长廊
光线的运用是教堂内部空间的点睛之笔,在正面的两道墙面似乎并没有和侧墙或屋顶紧密贴合,因此从缝隙处自然光就可以透射进来。而在左侧的落地窗是室内光线的主要来源,在穿透被分割的玻璃之后,自然光在地面上投射出十字的阴影,与圣坛之上的十字相比,由光影塑造出来的隐喻性的十字更加深入人心。
图27-礼拜堂正面侧边落入的阳光
1988年,位于北海道占冠村的“水之教堂”落成。基地位于北海道中部的山区平原上,教堂的设计以水为主题,周围都是茂密的野树和灌木。春夏两季,这里生机勃勃;入秋之后,漫山遍野都是绚丽的颜色;到了冬天,这里又变成纯白的世界。整个教堂与四季变换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
图28-水之教堂外观
图29-水之教堂轴测图
图30-越过人工湖看建筑
图31-教堂室内看向湖中的十字架
图32-冬天的水之教堂
1989年,位于大阪府茨木市的“光之教堂”落成。与水之教堂相比,光之教堂的规模相对较小,周围是普通的城郊住宅区。在很难保证预算的前提下,安藤还是受到信徒们强烈愿望的感染而接受了这个委托。
图33-绿化丛中的光之教堂
图34-光之教堂沿街外观
受到预算的限制,这座建筑物最终设计成为一个混凝土立方体。尽管形体简单,但仍需要创造出一个适合人们做礼拜和祈祷的神圣空间。安藤最终的设计手法是用一面混凝土墙将入口与礼拜堂进行分隔,使礼拜堂拥有独立的空间。由于没有采暖和制冷设备,混凝土墙看上去简单纯粹。教堂内仅摆放着原始材料制成的几排长椅和一个讲坛。这个空间没有任何的装饰性元素,把精简做到极致,只在礼拜堂正面的墙壁上留下一个十字形的开口,将象征教堂的“十字”通过光线投射到室内,形成了具有安藤建筑特色的光影空间。
图35-礼拜堂室内透光的“十字”
图36-光之教堂轴测及设计草图
图37-礼拜堂室内光影空间
在设计光之教堂时,安藤的事务所已经发展了二十余年,那时水之教堂的设计也在同步进行之中。对于建筑师而言,教堂这种建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功能性,更多的是被期待能有精神上的表现。安藤希望创造出一个让群众能够寄托心灵的地方,人们在一个因建筑师的想象力所萌生的空间中同心祈祷,因此他在一个混凝土箱子内创造出强烈的光影空间。正如安藤设计的教堂那样,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着光和影,这不仅是安藤的建筑观,也是他的人生观。
1985-1991年,安藤位于大淀的工作室拆除新建,平面轮廓与之前一样,室内也基本延续前工作室的形状。
图38-拆除重建后的大淀工作室外观
新工作室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建筑东侧、从一层贯通到顶层的楼梯间是该建筑的核心部分。各个楼层都面向这个空间呈阶梯状逐层后退,并通过连桥与楼梯相连。楼梯间的上空是一扇采光天窗,安藤的工作空间就位于这个采光井的底部。
图39-大淀工作室中庭
图40-工作室内部楼梯和采光井
图41-安藤在大淀工作室
1991年,姬路文学馆在兵库县姬路市中心落成。文学馆基地位于姬路城西北方向约500米的丘陵地区,平面为两个边长为22.5米的正方形,体量上为两个立方体呈30度交差重叠。安藤用一个半径20米的圆筒来围合其中的一个立方体。内部是展览空间,包含三层的挑空空间。建筑周围环绕着人工水池,人们在体验过生动的内部空间之后还可以享受室外景观。
图42-姬路文学馆外观
图43-文学馆混凝土墙面与玻璃幕墙
图44-文学馆展示空间入口
图45-文学馆室内空间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举办以“发现的时代”为主题的世博会,安藤遵循这一主题设计了日本馆。他将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先进科技融为一体,展示出跨国界交流的可能性。
图46-日本馆缓缓弯曲的外壁面
展馆平面大致为长方形,面宽60米,进深40米,最大高度25米,共四层,顶层空间非常宽敞。外部是由实木板构成的大型墙体。该建筑从结构到表皮都采用了自然本色的原木,体现出日本人细腻的自然观。
图47-日本馆入口空间
图48-日本馆室内空间
同年,贝乐思之家直岛现代美术馆在日本濑户内海的直岛落成。虽然建筑的一半埋在地下,但其内部空间却明亮开阔。许多个几何形体在一处聚集,这样形成的垂直空隙便成为了立体空间的轴线,自然地生成了相互联系的室外空间。
图49-贝乐思之家鸟瞰图
图50-美术馆屋顶看向海面
图51-美术馆室内空间
在贝乐思之家直岛现代美术馆竣工三年后,在其背后的山顶上又建起一座别馆供住宿用,两者之间由一架缆车连接。别馆是一座具有强烈形体感的椭圆形建筑,其所具有的离心率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深度感。
图52-别馆屋顶椭圆形水池
1993年,六甲集合住宅二期落成。设计手法与一期一样,建筑整体是由5.2米×5.2米的正方形标准网格构成的框架结构,框架的部分埋于地下,在边界处的轴线上形成丰富的空间组合。
图53-六甲集合住宅第一、二期模型
图54-六甲集合住宅第二期外观
图55-六甲集合住宅第二期公共空间
图56-六甲集合住宅第二期中间阶梯
1999年,六甲集合住宅三期落成。三期是在二期完工的时候规划的一个独立的设计项目,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之后,三期的建设又被赋予了复兴住宅的意义,因此在建筑形式上有所改变。
图57-六甲集合住宅第三期外观
图58-六甲集合住宅第三期屋顶
图59-六甲集合住宅第三期高层住宅屋顶
在六甲集合住宅中,有两个安藤着重考虑的设计点:其一是与每间屋子相连的室外空间,这些空间强调了不同屋子的特色;其二是屋顶绿化的设计,从高处向下看,整个集合住宅就与六甲山的绿色融为一体。
1994年,大阪府立近飞鸟历史博物馆落成。基地位于大阪府南河内郡一个深谷中的古迹公园内,这里有着大量且密集的古墓群。这座博物馆正是为展示和研究古墓文化而建造。
图60-博物馆鸟瞰图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安藤尝试设计一座与传统博物馆概念完全不同的建筑。建筑物的整个屋顶与绿色的山谷融合到了一起,变成一个阶梯广场。为了与周围环境有所对比,设计的最终定位是一个环境体验型的博物馆,还有人将之称为“现代古墓”。
图61-博物馆设计草图
图62-阶梯广场侧面
图63-回望入口通道
图64-博物馆前广场及水池
图65-从林中看向阶梯广场
同年,安藤完成的项目还有木之殿堂和三得利美术馆。
图66-木之殿堂鸟瞰图
图67-木之殿堂入口
图68-直径22米的空白空间
图69-木之殿堂内部展示空间
图70-从直线形入口通道一端看向建筑
图71-三得利美术馆
图72-三得利美术馆交错的体量
图73-三得利美术馆室外台阶
90年代初期,安藤事务所设计了一系列的公共建筑,安藤在项目初期规划阶段就会考虑一个建筑的兴建会产生怎样的可能性。他认为,与之前所设计的住宅和教堂相比,公共建筑真正要面对的问题是建筑设施完成之后的运营问题。无论是近飞鸟博物馆阶梯广场与周遭环境的对话,还是后来的神户滨海开发地区的亲水广场,安藤始终认为建筑师应该对自己设计过的建筑负责。这些公共建筑从设计到使用,无不体现了这个日本建筑师的细腻之处。
1995年,安藤忠雄荣获普利茨克建筑奖。评委会对他是这样评价的:“安藤忠雄是这样一位罕见的建筑师,他集艺术气息与理智的敏感性于一身,有能力创造出无论大小都合乎需求并且激励人心的建筑……通过如丝般顺滑的混凝土,安藤利用被他定义为建筑最基本元素的墙来创造空间,但这样的空间实则内容富足。尽管安藤对材料以及柱、墙、拱顶这些元素的使用始终如一,但他对这些元素的不同组合却总被证明是令人兴奋并且充满活力的。他的设计思想以及材料运用将国际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美学联系起来。他对于技艺重要性的奉献和理解也让身为建筑师的他赢得了‘建造者’的称号。另一方面,他正在逐步完成‘重系住宅与自然的一致性’这个自愿承担的使命。利用最基本的几何形式,通过改变光的形式,他为个体建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但这远远不仅是实现某些抽象且深奥的理念,他的建筑被认为是建造某种用于居住的东西的最基本过程的反映。”
在安藤所处的时代,现代主义建筑多使用玻璃,混凝土一直被当做打底的材料,人们普遍认为其缺少美感。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曾尝试过以混凝土来表现粗犷的质感,而安藤忠雄则挑战自身创造力的极限,将混凝土表面的质感做到平滑且柔和。虽然二人的设计风格均受到了柯布西耶的影响,但丹下的作品气势威严,形式高于一切,力求将建筑作为城市中心及政府形象的象征,少了一丝日本传统建筑的精巧与温和;而安藤则注重气氛的营造胜于形象,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对精神的表达,创造出朴素且充满力量的空间,只通过墙壁的围合和外界射入的光线就能道尽一切。如果说丹下使现代建筑在日本扎下了根,那么安藤则是开创了现代的日本建筑,对人文、传统及自然的重新重视也通过安藤得到了日本后工业社会建筑师们的广泛认同。
未完待续
安藤忠雄 生平及主要建筑作品
1941年 | 出生于日本大阪 |
1963年 | 环游日本 |
1964年 | 去往欧洲和非洲游历 |
1969年 | 成立安藤忠雄建筑事务所 |
1976年 | 住吉的长屋 |
1981年 | 小筱住宅 |
1983年 | 六甲集合住宅一期 |
1984年 | Time`sⅠ京都府 |
1986年 | 六甲山教堂 |
1987年 | 任耶鲁大学客座教授 |
1988年 | 水之教堂 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
1989年 | 光之教堂 |
1990年 | 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
1991年 | 姬路文学馆 |
1992年 | 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 贝乐思之家 |
1993年 | 六甲集合住宅二期 |
1994年 | 大阪府立近飞鸟历史博物馆 木之殿堂 三得利美术馆 |
1995年 | 获普利茨克建筑奖 |
图片来源索引
图1-7来源,《安藤忠雄自传》,中信出版社,2011年,安藤忠雄著,龙国英译
图8-11、28-37、49-52、56,来源:《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点评丛书-安藤忠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安东尼奥·埃斯珀斯托编著
图12-16,来源:搜狐博客,世界著名建筑师系列讲座第五期
图17-20、53-55、57-59、61-63,来源:知乎,《安藤忠雄是谁》
图21-24,来源:豆瓣网,《建筑,安藤忠雄Time,s》
图25-27,来源:个人博客《安藤忠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风之教堂》
图38-41,来源:腾讯网《建筑大师的工作室会怎么设计》
图42-45,来源:大美中国《安藤忠雄-姬路文学馆》
图46-48,来源:网易个人博客,i理想国
图60,来源:建筑学院,《安藤展览会活动预告》
图61,来源:搜狐网,《安藤忠雄的大阪府立近飞鸟博物馆》
图62-65,来源:新浪博客,园林人网,《大阪飞鸟博物馆》
图66-70,来源:序赞网《兵库县木之殿堂》
图71-73,来源:腾讯网《大师与甲方是如何相处的》
图74,来源:普利茨克官网
声明:本公众号为公益科普平台,文章引用照片非商业用途,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原作者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guoqi_7777@163.com处理。
-END-
本文转载自SJZU建筑博物馆,文章仅供学习交流
如有侵权 请与我们后台联系
编 辑丨TT 校对 | MM 审核丨幽兰
随时给你最新建筑资讯